界面新聞記者 | 吳治邦
作為一家老牌民爆領域的上市公司,凱龍股份(002783.SZ)近些年來的業績表現較為一般,不過仍然沒有打消其擴張的步伐。凱龍股份3月29日晚間對外披露顯示,公司擬定增不超過8.5億元投向葫蘆島凌河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電子雷管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年產 500 萬噸精細化工用灰巖生產線建設項目、工業炸藥及制品生產線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公開信息顯示,凱龍股份的產品有民爆產品、硝酸銨及復合肥、工程爆破服務、建筑石料、納米碳酸鈣。凱龍股份在其定期報告中自我介紹稱,公司系我國民用爆破器材行業優勢骨干企業,是我國目前品種門類最齊全的民爆生產企業,也是行業內唯一一家具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可以給客戶提供綜合配套服務,同時公司產品性能優異,在行業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從盈利能力來看,自2018年以來表現較為一般,2017年-2021年的凈利潤分別為 1.15億元、8176.39萬元、4997.55萬元、5034.26萬元、 -4.07億元。即從上市之初的凈利潤一度過億元跌至5000萬元附近,2021年甚至出現巨額的虧損。
不過,2021年的業績虧損主系一次性的商譽減值及資產減值,2021年度計提各類資產減值準備合計4.62億元。在一次性甩掉財務包袱后,凱龍股份2022年預盈1.4億元-1.8億元。
在上述背景下,凱龍股份推出了此次定增案。公司在定增預案中介紹稱,此次定增主要是為了推進公司整體發展戰略,順應民爆行業一體化發展趨勢和推進產業智能化轉型,提升公司行業地位和市場競爭力等。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作為對安全生產要求較高的行業,政策層面一直在推動著企業的整合重組。如2021 年 11 月,工信部印發《“十四五”民用爆炸物品行業安全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提高行業本質安全水平,深入推進智能制造,調整優化行業結構,嚴格執行工業雷管減量置換為工業數碼電子雷管政策,全面推廣工業數碼電子雷管。 同時,還提出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實施跨地區、跨所有制重組整合,支持民爆企業聯優并強。
從凱龍股份的股權結構來看,公司實控人為荊門市國資委,不過公司董事長長期由公司第二大股東邵興祥擔任,管理層也多為職業經理人。但或正是基于此種股權結構,凱龍股份實現了成功上市及后續不斷對外兼并擴張。
根據凱龍股份的定增信息,包括控股股東中荊集團和第二大股東邵興祥皆會參與至此次定增。另外一個關注點是,第二大股東邵興祥會否借著此次定增,讓自身的持股量一舉超過國資一方的中荊集團。
二級市場來看,投資者對凱龍股份的定增并不買賬。截止到3月30日中午收盤,公司股價跌幅達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