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百智庫
據乘聯會統計,截至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達到27.6%,也就是說差不多每四臺新車里就有一臺是新能源。可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成長到了一定高度。而隨著“國補”落幕,最近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媒體證實,乘聯會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合并藍牌、綠牌的建議,并且預計未來兩年將成為現實。
此消息一出,引發業內持續熱議,甚至有業內人士稱,這是“國產新能源剛起色形成競爭力,就要拔掉國產新能源車的氧氣。”
這一說法是否準確?牌照新政算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新能源汽車市場是否真的會受到影響?又會影響到何種程度?以上都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內容。
一、油電同權
新能源汽車專牌制度是2016年4月推出的,用于區分辨識新能源汽車,于同年12月起在上海、南京、無錫、濟南和深圳5個城市率先試點啟用,后來陸續推向全國,2018年上半年覆蓋了全國所有城市。
在全國多地,綠牌享受各種優待。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購置稅減免。這是真金白銀的實惠,購置稅稅率為不含稅開票價的10%,一輛20萬的車,購置稅大概為1.76萬左右。目前國家對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的政策是到2023年,到期后是否延續目前還不知道。
其次,給予新能源汽車上牌政策支持。比如北京對新能源汽車實行單獨搖號,而上海則是直接免費上牌。在今年1月的“上海市個人非營業性客車額度拍賣”活動中,一張滬牌的最低成交價是92400元,平均成交價是92497元。也就是說,買新能源車就送牌照意味著可以省掉一筆近10萬的燃油牌照拍賣費用,對消費者來說香得不行。
廣州也是如此,廣州是對新能源汽車最開放的城市之一。此前所有的純電動和插混都能享受免費綠牌,并且沒有總量限制。而在一些單獨限行的城市,比如成都、重慶,綠牌同樣享受不限行的待遇。除此之外,包括停車優惠、各種稅費綠牌車均額外享有,可以說,綠牌很大程度是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但這樣做也帶來了一定問題。一方面導致上海這類一線城市的道路交通的壓力與日俱增,另一方面,“買車送牌”這些年更是影響了油車牌拍賣的交易價格。
據媒體報道數據顯示,2021年廣州車牌兩萬多,到了去年年底只有1萬多,一年就直接腰斬50%;粵A個人車牌,4年跌了近4萬元。不只廣州,包括天津、上海、深圳等城市燃油車車牌價格都在大跌。

眾所周知,國內油車加油一直有 “一箱油,半箱稅 ”的說法 ,但新能源車特別是純電車卻巧妙地避開了這些稅收,導致現在的情況是燃油車車主們在平攤新能源車的部分使用成本。
加之如今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暴漲,燃油車的銷量暴跌,燃油車的庫存也越來越高。
綜合以上幾點,業內取消綠牌的呼聲大漲。
以目前享受綠牌待遇最徹底的一線城市為例,去年12月份,國內一線城市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達到了42%的水平。其中,上海去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接近48%。這也難怪上海成為首個將插混、增程等車型從綠牌政策中剔除的城市。
早前崔東樹就表示:“上海城市空間小,此前的新能源車全面綠牌政策本身就不可持續,今后政策肯定要大幅收緊,這是必然趨勢。”
世上沒有不退坡的補貼,可以說補貼的目的就是取消補貼。補貼一段時間后,產業規模提升、成本下降,形成良性循環,這正是縮回有形之手的最佳時機,讓新能源汽車在政策上和油車完全平等,畢竟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可能一直依靠補貼與優惠政策活著。
二、誰將承壓?
一旦綠牌被取消,也就意味著綠牌車的“特權”將結束,所有政策和法規都將對市面上所有的車型一視同仁。如果近兩年就取消綠牌,會產生哪些影響?
有業內人士猜測,綠牌政策一旦取消,消費者購車決策很可能會發生改變,比如在限行的城市,消費者可能不會再閉眼入;對車企來說,銷量、盈利能力等或受到巨大挑戰。
但在車百智庫看來,短期或有影響,長期則未必。
“所有的優惠措施長期來看都會逐步取消,但具體退出時間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實際發展相關,類似補貼退出,會有一定影響,但只是波動性的。”車百智庫研究院研究員吳依靜表示。
一方面,全國真正限牌的城市并不多,只有北京、上海、廣州、貴陽、天津、杭州、深圳等八個城市,而且貴陽已經退出。
在廣州,“開四停四”管理措施,其實已經對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一視同仁:即非廣州市籍中小客車駛入管控區域連續行駛時間最長不得超過4天,再次駛入須間隔4天以上。
另一方面,如今燃油車競價持續走低,并非像上海那樣高不可攀。以前面提到的廣州為例,盡管起拍價一降再降,但消費者對燃油車并未表現出極高熱情。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度過了“蹣跚學步”的階段,可以自己上路了。
2022年新能源車的市場份額已經高達25.6%,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專家媒體交流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苗圩預計今年會達到30%,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車市一個大品類而站穩腳跟,行業需求逐漸轉變為技術型和政策型雙驅動的態勢。
就像前幾年有人認為,陸續有城市不給插電混動車上“綠牌”,插電混動就要賣不動了。但在消費者眼里,即使沒有各種優惠,插電混動車也很劃算。油耗不及1.0排量燃油車,價格相當于1.5排量燃油車,動力超過3.0升V6燃油車,日常通勤的話,用電省油錢,跑長途則燒油無里程焦慮。
但有一點不可忽視,由于目前正處于從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市場轉型過渡的關鍵期。前有國補取消,特斯拉降價持續擠壓利潤空間,后有比亞迪秦plus 殺入10萬以下,近兩年若取消綠牌資格,屆時或將加速新能源汽車內部市場的洗牌,對于部分吃滿政策紅利,但缺乏現金流與盈利、降本能力以及核心技術的三、四線新勢力,影響不小。如果不能在這兩年把競爭力做上來,綠牌取消之后,就很危險了。
三、讓市場回歸正軌
事實上,不只是國內綠牌政策收緊,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市場趨旺、補貼退坡,已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共識。
去年6月14日,英國宣布取消對新能源汽車1500英鎊的補貼,持續了11年之久的補貼功成身退;挪威自2023年1月1日開始,消費者購買價格超過50萬挪威克朗的純電動汽車時,需要繳納增值稅,這標志著部分高價車型增值稅豁免政策的結束;德國政府計劃自2023年起,下調各價格段位的純電車補貼。例如,4萬歐元及以下純電車補貼額度從6000歐元降至4500歐元,售價4萬-6.5萬歐元的純電車額度從5000歐元降至3000歐元;6.5萬歐元以上車型不享受補貼。同時,插電混動車型將不再享受補貼。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也于去年年底完成歷史使命,告別市場。海南前段時間就出臺了《公路里程費收費系統》的征求意見。在意見中有提到將在車內安裝北斗導航,并且以記錄里程數的方式向新能源車型收取養路費。由此看來,新能源車與油車遲早會走到同一起跑線。
首先,這利于讓市場回歸正軌:就像國補也會被取消一樣,取消綠牌只是進一步把電動車推向市場。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認為:“在全球范圍內,市場驅動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真正動力,市場導向才是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
吳依靜表示:“取消綠牌肯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短期內取消則未必。”監管可能會把政策退出的“考核期”拉長,以便觀察逐項削弱退出的效果。
其次,綠牌的取消會倒逼新能源車企進行技術革新。過去新能源汽車之所以依賴綠牌,主要因為技術方面不到位,效能不及油車。一旦綠牌被取消,新能源車要想存活下來,只有提高自己的汽車效能和配套服務,才有可能生存下來。
例如,加大研發投入,盡量把車的成本降下來,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優化服務,讓更多消費者感受到新能源汽車帶來的高品質生活,并與燃油車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全文參考】
[1]《乘聯會建議取消“綠牌”,新能源汽車還香嗎?》,觀察者網,李澤西
[2]《買車不送牌,插電在上海怎么“混”?》新能源汽車報
[3]《一年腰斬50%,燃油車牌從“搶手”走向“燙手”》,顯微故事,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