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代科卉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跨過春分進入四月,隨處可見駐足賞花的人,然而對于一部分花粉過敏的人而言,在春花盡情開放的時節,他們只能戴上口罩,匆匆從花草旁走過,駐留多一秒也許就意味著紅疹與瘙癢。
事實上,遭遇過敏之苦的人并不少。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最新統計顯示,“大約1/4 (25.7%) 的成年人有季節性過敏,7.3%的人有濕疹,6.2%有食物過敏的問題。”世界過敏組織預測,“到2025年,歐洲一半的人口將患有過敏癥。”
這些報告帶來了更多的疑問,為什么過敏癥患病率日益增長?為什么歐洲的患病率如此高?過敏的癥狀會發生變化嗎?而更加重要且令人疑惑的是,過敏的患病率之高,但這一疾病卻依然亟待解決,未得重視。
過敏癥患病率增長是一個現代現象

[美]莫伊塞斯·貝拉斯克斯-曼諾夫 著 李黎 丁立松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9
11歲的莫伊賽斯突然開始脫發,起初這并未引起他的注意,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嚴重的斑禿。除此以外,莫伊也有許多免疫問題,如哮喘、食物過敏等,當這些問題發作時,莫伊的父母不免火急火燎帶他去求醫,當皮膚科醫生了解了莫伊所有病史之后,恍然大悟地解釋道,“過敏、哮喘和脫發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
成為一位科學作家后,莫伊決定弄清楚過敏癥與免疫系統的關系,他從圣地亞哥出發一路向南,一一探訪過敏癥患病率不等的地區。在這趟旅程中,莫伊討論了人體免疫系統、過敏癥的增加與現代環境之間的關系。他發現,過敏癥的出現和增加與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我們的免疫系統經過進化本應可以對抗各種病原體,但隨著現代醫學和衛生習慣的出現,我們已經消滅了許多曾經在塑造我們的免疫系統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的微生物。結果是,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反應過度”,更有可能對花粉、灰塵和某些食物等無害物質發動攻擊。
也就是說,現代社會習以為常的“清潔”與“消毒”,或許對于免疫系統而言有些過度,以致于免疫系統出現種種異常反應。除此以外,現代生活中“高度加工與西化飲食的增加”可能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加。免疫系統和過敏癥的問題,實質上是一種生物多樣性危機,它恰恰表明了人類對于生命體系的漫不經心。
過敏癥未被重視背后的“臆想”謎團

[英]馬修·史密斯 著 伊玉巖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2
人們對于生命體系的漫不經心也表現在對于過敏的態度上,在《食物的心機:過敏的歷史》中,馬修·史密斯從一場演唱會上的“花生禁令”說起。
2009年8月,深受喜愛的AC/DC硬搖滾樂隊在加拿大埃德蒙頓能容納6萬人的聯邦體育場舉辦演唱會。在這場演出的違禁品清單中,“花生”這一令人意想不到的“危險品”竟然位居首位。這一禁令一經發布,瞬間引發了大眾與醫學界的爭議。馬修·史密斯認為,這場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過敏反應本身極度夸張的特性。
為什么過敏會被認為是“巫術、臆想或是騙術”呢?為什么過敏癥有時候會被認為是特異性免疫系統紊亂,即病人個體存在的問題;有時卻會被認為是患者自我保護的敏感性過高?
馬修·史密斯通過對食物過敏的歷史進行梳理,試圖去回答上述的疑問,也試圖彌合兩種看法所存在的巨大差異。在他看來,“人們對食物過敏的理解和認知均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由于界定和治療食物過敏的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食物過敏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環境十分復雜。”然而,如若僅僅是將過敏僅僅視作“患者極強的敏感性”,或許就忽視了過敏對于患者甚至社會帶來的挑戰。
過敏患者的“社交孤立”難題與家屬的“死亡恐懼”

[美]桑德拉·巴斯萊 著 徐蘊蕓 譯
科學出版社 2016-1
桑德拉·巴斯萊是一名嚴重的過敏癥患者,從“奶制品、雞蛋、大豆、牛肉”到“泥土、灰塵、草、狗毛”,她的過敏原之多,甚至到她的家人把她能吃的食物稱為“桑德拉之友”的地步。像桑德拉這樣過敏的人,每天都要警惕自己在做什么、身邊有什么、坐的位置與食物的關系。畢竟,任何粗心大意或許就會帶來危險。
相關數據指出:“食物會引起兒童與青少年致命的過敏性反應,美國每年69%的意外死亡受害人都處于13~21 歲。”高過敏率與意外死亡率使得“社交孤立”與“死亡恐懼”兩大困境在過敏患者與家屬的生活中更加凸顯。
具體來說,青少年可能會因為避免食物過敏反應而無法參加同齡人的聚會、校外活動或旅行等,從而導致他們感到孤獨和排斥。另一方面,對于他們的父母而言,他們可能會對孩子的安全感到擔憂,尤其是在面對可能致命的過敏反應時。這種擔憂可能會影響他們對孩子參加社交活動的決策,從而導致孩子感到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以巴斯萊為例。她曾因害怕不合群而吃下讓她過敏的食物、因不想麻煩朋友而強撐著坐上救護車,也曾因為與吃過花生的男友親吻而昏倒。而她的父母則一直“惶恐于承擔保護桑德拉遠離大千世界傷害的責任”,在日復一日對于孩子“過敏”的焦慮中,成為了“過敏專家”。
這兩大恐懼,也不過是過敏癥患者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需要面對的還遠不于此。
遠離過敏原之外,“脫敏”或成為另一療法

[英]達米安·唐寧 著 郭舫 黃邦福 譯
華齡出版社 2018-9
那么,過敏癥患者究竟應當如何治療呢?《過敏癥與維生素》作者達米安·唐寧提出,過敏癥患者的解毒能力也對過敏癥產生影響,也就是說,身體的解毒能力越差,患上過敏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然而,“解毒能力”這一基因決定的因素只能作為理解過敏癥的要點,如何面對過敏仍需要討論。
一般情況而言,“遠離和消除”是第一要義,即躲開過敏原(遠離)或者在生活和所處環境中切斷過敏原(消除)。唐寧指出,除了遠離和消除過敏源這一療法之外,“脫敏”也能提供新的治療思路?!懊撁舣煼ㄊ亲⑸湫┝康哪撤N物質(例如,花粉、牛奶等過敏原),目的是阻止你的免疫系統產生應答——讓你失去敏感性。”在《過敏的一生》中,巴斯萊也記述了她見證的“脫敏實驗”過程,這一實驗的結果令人欣喜。
身為英國生態醫學主席,唐寧在書中給出了他的過敏治療建議:“弄清楚你是對什么過敏,知道過敏原來自何處。要利用這些知識遠離過敏原,并盡可能地將它從你的飲食和環境中清除出去。然后,要清潔你的飲食和環境,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杜絕化學添加劑和垃圾食品;要吃得合理、吃得健康——為了這個星球,要盡可能地吃當地的食物。另外,還要出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