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燃 蘇琦
編輯 | 金玙璠
2022年初,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寫下關鍵詞“定”,有定力、能保持穩定就是成功。到2023年,這一關鍵詞變成了“進”。
變“守”為“攻”,3月28日,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
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將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阿里健康、高鑫零售、銀泰商業、盒馬、夸克等),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阿里巴巴集團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
其中最具想象力的變革是,各個業務集團將以更敏捷的姿態“自力更生”,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也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在阿里內網,張勇錄制了一段解答員工提問的視頻。他談到,像阿里巴巴這樣業務如此多樣、跨度如此大的公司,全球罕見。這些業務與其放在一個鍋里,不如讓它們單獨面對市場,這樣才能解決一代又一代員工“為誰而戰”的問題。
這次變革被張勇稱為是“阿里巴巴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外界也十分好奇,為什么要“變”?
近年來,張勇在集團內部力倡“敏捷組織”, 2015年底,張勇提出要構建更創新靈活的 “大中臺、小前臺” 組織機制,此后升級成多元化治理模式,8年后,阿里再次由“集中”走向“分散”,走向組織治理的全新階段。
阿里變革,對癥下藥
細數阿里歷次的組織變革,“敏捷組織”都是關鍵詞。
早在2015年5月,張勇在接任阿里巴巴CEO伊始,就在演講中提出“讓組織變得敏捷”。彼時,阿里員工已從幾千人迅速達到超過3萬名員工,但張勇仍希望阿里能繼續保持“像豹子一樣的敏捷”。
2020年阿里實行經營責任制改革,2021年劃分四大業務板塊,再到如今拆分成“1+6+N”的組織架構,都是“敏捷組織”理念的落地和進化,為組織發展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
此次調整后,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的CEO,都將對各自的經營結果負責,張勇說,“讓組織變敏捷,讓決策鏈路變短,讓響應變快,是本次變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
這家龐大的公司同時經營著線上批發/零售、線下商超、物流、云計算、本地生活、大文娛等商業模式完全不同的生意。張勇接管整個阿里集團后,就一直試圖在解決“大” 帶來的問題,而“敏捷組織”,就是對大公司病的對癥下藥。
“敏捷組織”主要解決的是企業快速擴張帶來的6大疾病:客戶定義不清晰、戰略目標模糊、業務策略缺失、組織陣型僵化、事業部一號位能力問題和企業的官僚文化。
知名人力資源專家朱聚鵬指出,一旦公司出現大公司病就很危險,這意味著公司失去對市場的嗅覺,失去將單個業務組織變成利潤中心的思考邏輯,也失去高效分配和單兵作戰的能力。
事實上,細數歷史上商業競爭的勝出者,以及連續發展多年的商業巨擘,都是組織結構的領先者。
豐田汽車公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豐田生產方式TPS架構。該架構的核心在于充分協作的團隊式工作方法,每位員工不僅僅是執行上級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起到決策與輔助決策的作用。團隊成員強調一專多能,在信任的工作氛圍下,通過PDCA(計劃、執行、檢查、糾正)的方法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團隊的組織是變動的,針對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團隊,同一個人可能屬于不同的團隊。
被譽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韋爾奇,也憑借重構組織的靈活性,創造了通用電氣的長青神話。
他在入主通用電氣時,發現公司組織架構存在著諸多問題——機構臃腫,管理層級復雜,靈活性低、官僚化嚴重。于是他創造了扁平化的、“無邊界”的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使得通用電氣的市值,在20年的時間內增長了30多倍,達到了4500億美元,排名從世界第10位升到第2位。可以說,扁平化管理再造了通用電氣。
這種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在2018年多位高管相繼出走后,也被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用來挽救公司遭遇的危機。他在內部郵件中表示,將對公司管理組織架構進行改革,實行扁平化管理以促進關鍵信息的溝通,同時削減不必要的其他活動。
馬斯克這番表態被外界視為“他正在把公司管理得越來越小”。通過“敏捷組織”把大公司做小,這也是阿里巴巴近年來歷次組織變革的思路。
一切商業競爭的核心都是組織競爭。有評論認為,“敏捷組織”已經成為阿里組織設計的核心理念,并在一次次驗證中成為集團的習慣性打法。
“組織敏捷”,給互聯網行業帶來了什么?
經過20年迅猛發展,中國科技互聯網行業誕生了一大批超大型的巨頭公司,這些公司的體量在過去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員工數量和業務版圖都迎來快速發展。
截至2022年底,阿里巴巴共有近24名員工,騰訊和京東分別有10.84萬名員工和超過55萬名員工。與員工人數增加相呼應的,是業務版圖的不斷擴大。
整個2022年,騰訊持續“降本增效”,一手將營銷費用砍半,一手精簡非核心業務。但即便如此,騰訊依然手握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與IEG(互動娛樂事業群),人數均超過2萬人,以及CDG(企業發展事業群)、TEG(技術工程事業群)和WXG(微信事業群),人數均近1萬人左右。
過去4年,京東零售集團的CEO從徐雷換到辛利軍,集團內部的側重點也多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隨著劉強東回歸前臺,京東零售集團又開始了一輪人事調整,將原有的3C家電事業群一拆二,拆分為家電家居事業群和電腦通訊事業群,9大事業群總裁直接向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匯報。
大部分互聯網公司每年都會進行人事和業務的局部調整,但組織結構因此變得更為敏捷的卻少之又少,經歷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高速擴張之后,大多數互聯網大廠普遍存在規模臃腫和由此帶來的創新乏力等問題。從財報來看,阿里自己也遇到了GMV增速放緩的問題。
“敏捷組織”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不二途徑,也是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增速放緩之后保持組織優勢的關鍵。
阿里巴巴在敏捷組織上的理念和探索,對于整個行業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最典型的例子是,學習阿里巴巴的“中臺戰略”成為過去5年,互聯網行業創新和變革的關鍵詞之一。
2018年底百度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將打造技術中臺作為戰略方向之一,同期京東也首次采用“中臺”組織架構。2019年騰訊成立技術委員會推動“開源協同”和“自研上云”,全面啟動中臺戰略。
朱聚鵬稱,過去幾年間,阿里核心資產的數據化和系統化基本建設已經搭建完成,中臺打通之后,可以支撐企業內部做各種各樣的創新的嘗試,人力和數據的復用性都很高,所以拉高了效率。現在將業務進行組織拆分進行賽馬,基建也不會丟,說不定六大業務中還會跑出新的天貓、阿里云。
但朱聚鵬也提醒,新的組織調整,組織和人的適配時間需要6-12個月,阿里稍快一些,也需要6-9個月,因此組織調整與其說是打仗,不如說是自我突破,同時不排除未來有更多公司像當年跟進“中臺”一樣跟進阿里這一次的“拆分”。
互聯網組織進化:從中臺到多元化
阿里巴巴每一次組織調整,本質上都是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自我變革。
多年來,根據市場環境變化進行組織、戰略與業務調整,針對每年出現的問題查漏補缺、迅速補位,是阿里約定俗成的規矩。張勇在內部多次強調,未來企業要適應市場的變化,一定是從組織結構的根本上進行自我改革和升級。以組織變革為戰略變革的先導,已經成為張勇的組織哲學。
實際上,為了這次變革,阿里已經醞釀多年。張勇自己也表示,這次改革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2015年張勇設立 “大中臺、小前臺” 戰略時,電商行業整體的線上增速連年下滑,行業天花板顯現,互聯網公司必須從線上向線下滲透。而互聯網公司對線下業態都很陌生,在線下探索的過程中,必須既保持前線業務部門足夠的靈活自主,又要防止“重復造輪子”的資源浪費,中臺戰略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路徑。
張勇希望建設統一的技術架構、產品支撐體系、安全體系、服務體系,來支撐阿里多種多樣的業務,這樣既能讓“做決策的人聽到炮火”,又通過技術中臺、數據中臺等避免了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
不過,過于龐大的中臺也有可能導致反饋速度變慢,甚至出現組織僵化,對此張勇始終有保持警惕, 多次在內部講話中強調敏捷組織,要將中臺變薄。
2021年起,阿里開始推行多元化治理結構下的經營責任制,從中臺戰略升級為多元化治理,業務總裁承擔起小CEO的職能。當年年末,戴珊、張建鋒、俞永福和蔣凡分別負責中國數字商業、云與科技、生活服務和海外數字商業四大業務板塊,盒馬、飛豬、餓了么等業務分別成為獨立的環路公司,2022年,張勇更是親自擔任阿里云智能總裁,進一步為組織上緊前進的法條。
從中臺到多元化的背景,則是互聯網高速擴張階段的結束,各大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規模、時長都接近天花板,滲透率趨近飽和。在這一背景下,互聯網公司必須進一步挖掘創新紅利,及時反應市場需求,打破固有格局至關重要。
彼時,阿里已經成長為多業態的超大型組織,其中既有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電商成熟業務,銀泰、高鑫零售(大潤發)等發展多年的線下零售業務,還有餓了么、菜鳥等涉及靈活用工形式的業務等,各業務處在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生命周期,外部都是對手環伺。
進行組織調整的核心目的是回歸“敏捷”,使得業務一號位要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有更多的自主決策權并承擔責任,業務在經營和資源上也有更好的閉環。
有了上述兩次改革的鋪墊,阿里此次在過去的基礎上,往前再跨一大步,變成1+6+N的架構。
此次組織變革的背景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的出現,新一輪商業革命的到來,互聯網首當其沖,在商業革命前夜,互聯網公司要解決的已經不只是效率問題,業務創新需求迫在眉睫。這就需要阿里將組織再次調成“快中臺,強前臺”,提供組織靈活度,才能使得公司內部產生顛覆式創新。
上海財經大學電商專業教授崔麗麗稱,阿里的這次變革,目的是在停止組織慣性,重新上一套新的個人責任制,KPI下達到CEO,每個業務條線或者業務公司自負盈虧,有利于激發主觀能動性,調動組織自力更生,更具有拼搏精神。而且組織輕量化,業務聚焦更清晰,部分業務單獨上市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而過去這一年,市場曾多次傳出盒馬正單獨融資籌備獨立上市,阿里云、Lazada考慮單獨上市的消息。
張勇在阿里內網問答視頻中說:“多樣性的業務,與其放在一個鍋里、一個上市載體里端出去,還不如到了市場接受的條件,就果斷地單獨面對資本市場,成熟一個,上市一個。”
未來,阿里巴巴集團將向投資控股公司方向靠攏,這是中國互聯網公司中,阿里作為一家平臺企業率先創新的組織形態。
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圍繞“敏捷組織”理念的歷次組織變革,都是對行業格局大變化的主動回應。如今的互聯網故事,不再講新與快,也不再追求穩與精,而是要在不確定的環境具備敏捷調整的能力。就像阿里一樣,今天的企業需要做的,是擁抱變化、迭代自我。
“大公司猶如一顆參天大樹,從最上邊的葉子傳導到樹根需要很久,現在阿里屬于開枝散葉了。”一位行業人士如此描述阿里此次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