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中財經
“都知道保險機構的資金好,但是真的能募到錢的難度很大也是事實。”
前不久,中國太保與中金公司簽署了大灣區綠碳科技基金合作意向協議,目標規模100億,首期30億聚焦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城市、綠色制造等方向。時間再往前看,一個月前,大家保險首只健康養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設立完成,出資總額50.11億元;中國人壽與合肥市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等4家企業共同設立合肥國壽碳峰碳中一期股權投資基金,總出資額16.02億。
除上述險企外,過去一年,包括陽光人壽、長城人壽、大家人壽、英大泰和人壽、泰康人壽等11家保險資金LP陸續對外出資,披露出資規模近千億元。中國人壽、中國人保、泰康人壽、財信吉祥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及旗下機構參與私募股權投資,紛紛投向包括新基建、新能源、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
一位保險機構股權投資部門負責人石磊向記者透露,“險資參與私募股權投資的熱情日益高漲,一方面出資額度明顯增長,另一方面投早期的占比也在增加。”
保險資金的持續加入,勢必會推動國內私募股權投資融資的LP機構化趨勢。石磊表示未來險資參與私募股權投資將是常態化的,但是依然會青睞大型知名GP,而且會更傾向于綜合型大基金或者細分領域精耕細作的專業型基金。”據了解今年以來石磊所在這家機構已經調研考察了多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
01、錢在口袋更深了,需要回答LP的問題更多了
昨天見一家機構合伙人,我問他是如何募資的,他說“募資的關鍵不是你有多知名,帶的團隊有多好,基金的收益率有多高,而是LP愿不愿意信任你。”
聊起最近的募資,石磊告訴記者“總有那么些VC機構,操盤了幾期基金,業績也拿得出手,身邊也不乏跟著賺到錢的高凈值個人或民企老板,但是想要進一步優化LP結構,引入大型機構投資者,就會時候發現募資是真的難。市場上誰最有錢?國資企業、政府引導基金和險資,面對他們總是能讓你知道什么叫‘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實現的。”
過去一個月,受全面注冊制影響,金融機構出資出現觀望態勢,活躍度雖然有所降低,但仍能看到壽險公司中國平安、信托公司渤海國際信托、券商另類子廣發乾等16家金融機構LP投向了19支基金,披露金額合計55億元,單筆平均出資2.94億元。
那么募資環境真的改善了嗎?石磊表示,國家鼓勵力度不減,但錢在口袋里更深了,需要回答LP的問題更多了。比如,當LP決定要投某只基金,整個投資過程才過半,后續還有LPA和S/L的談判和磋商,出資打款,甚至個別還涉及到異地注冊。對于LP各種奇怪訴求的拿捏,對于協議細節的把控,對于合伙人、律師、LP法務等的多方協調都至關重要。“宏觀數據上內部資金結構的細微轉變,落在每一個基金的出資規模都是敏感的。”
很多小型GP都想要拿到險資的投資。可是,很多保險公司對大型GP的基金投資周期可能長達8年,對小型GP的投資周期卻會明顯縮短,可能只有5年。
對于明確有招商需求的地方引導基金和國資,最關心的永遠都是你落地項目的能力和項目給當地的貢獻程度。要算的清能給當地引進什么項目,每年能開多少票、貢獻多少稅收,能不能帶動就業甚至搞出產業小集群。它出的那筆錢,未來可能都會量化在招商數據里,項目的成長性、估值、甚至未來的業績回報都不重要。
國有出資平臺也清楚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的根本目的是賺取超額收益,而不是招商引資,雙方的利益需求是既矛盾也統一的。同時,為實現國有資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國有出資平臺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監管條件,有的甚至親自下場,委派投資委員會成員參與決策,其中最厲害的招數是要求對基金投資項目擁有一票否決的絕對權力。
對于中國的很多投資機構,原來的目標是做大AUM,賺管理費,LP的收益只是考慮的一部分,基金也確實很多,不差錢,所以投資思路,不錯過好賽道即可,不需要對項目精挑細選。但是現在,募資變得困難,基金整體開始強調重視LP收益,而收益好的頭部基金會進一步頭部化。總之,在今天,最后能夠活下來活的好的機構,都得是募資能力強的。
02、錢都投到了綠色能源
政策利好之下,險資對于私募基金的投資熱情也不斷升溫。
早在2019年1月,銀保監會簡化股權投資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注冊程序,明確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及其下屬機構發起設立股權投資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由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辦理注冊工作。此后,銀保監會兩度發文,放寬險資在股權投資基金領域的參與空間,保險私募基金每年登記規模均超千億元。截至2023年1月,保險私募基金75只,規模5491.58億元。僅2022年,新登記保險私募基金就有21只,規模1218.28億元,均超往年,同比分別增加23.53%和13.75%。
從投資方式來看,間接投資和直投是保險公司的兩大股權投資方式。考慮到專業度,LP業務是保險公司普遍采用的股權投資形式,借助專業的VC、PE來間接布局相關產業機會,而直投的份額則相對少一點。但無論是LP業務還是直投,保險公司都是“穩”字打頭。
作為LP,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光大永明人壽、泰康人壽、陽光人壽、長城人壽、大家人壽、英大泰和人壽、中華聯合保險、國華人壽等均通過LP形式參與對外投資,獲得投資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則包括中金資本、紅杉中國、晨壹基金、啟明創投、鼎暉投資、源碼資本、君聯資本、高榕資本、華蓋資本、高成資本、智路資本、海松資本等。
據烯牛數據統計,險資LP投資參股私募基金共計投資5,266家實體經濟企業,從企業端來看,相關資本絕大部分流入了醫療、傳統行業、先進制造、企業服務四大行業。與此同時,險資LP參股私募基金投資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為42.97%,科技型中小企業占比為28.10%,專精特型中小企業占比為16.98%,瞪羚企業占比為11.66%。
從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統計來看,壽險公司中,超大型公司以投資非上市企業股權為主;大型、中型和小型險資機構則更多傾向于股權投資基金。而產險公司和保險集團公司更多會偏向于直接投資于企業。
在險資登記的基金名稱中,健康養老、新能源、科創、基礎設施等是這些基金的主要投向領域,包括金融企業、科技互聯網、醫療健康、汽車服務等行業都占據了保險投資的主要份額。此外,國家戰略支持的重點領域也是保險私募股權基金關注的目標,比如碳中和。
根據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等大型保險機構公告,保險機構對新興產業、國家重點區域投資力度在增強,而助推雙碳行動,綠色投資也在加強。“這些領域具備現金流穩定、確定性強、資金規模大等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及醫養健等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和主導發展態勢。”此外,長期資金來源不足一直我國股權創投基金發展比較突出的問題,險資LP對早期投資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
不過,盡管眾多保險機構名義上要求將保險資金更多投向成長期高科技企業,但為了降低保險資金的投資風險,部分創投機構會優先投資一些能快速上市的中后期項目實現較高的DPI(現金回報率),以滿足保險資金的收益回報與本金安全要求,甚至部分創投機構會要求投資項目提供明股實債的投資安排,確保保險資金的絕對安全。
其實,自2022年以來,多家險資共同出資一只基金的趨勢明顯提升,也從側面印證只有真正有實力的GP才能拿到保險的錢。以“并購女王”劉曉丹的晨壹投資為例,2022年三只基金分別獲得泰康人壽、安邦人壽和大地保險的投資。而從晨壹投資過往機構LP結構看,有8家險資,占到LP數量的30%左右。這8家險資LP參股了7只晨壹投資的基金,累計對外投資了14家企業。
03、13家VC/PE被拉“黑名單”
保險資金屬于長期投資資金且相對穩定,有助于PE/VC機構開展跨周期投資,更靈活地扶持國內大量初創型高科技企業成長,助力實體經濟發展與產業迭代升級。
2022年共登記保險私募基金21只,規模1218.28億元,同比分別增加23.53%、13.75%。保險私募基金登記規模已經連續4年超千億元,登記基金數量方面同時創下歷史新高。而國內6000多家投資機構中,有近70家獲得保險LP資金支持,包括源碼資本、中金資本、紅杉中國、君聯資本、晨壹投資等。當然也并不是什么機構都能讓險資LP另眼相看。
“我們內部正在制定非保險系PE/VC機構的白名單,計劃明年遴選優秀股權投資基金加大股權投資力度。這樣相關投資決策與盡調流程效率也會相對較快。”上述負責人表示。
在保險機構內部,將行業頭部PE/VC機構作為優先投資的對象其實已經是潛在規則。以盡調過程來看,保險機構需要了解這些PE/VC的投資策略,是否契合保險公司主營業務長遠發展規劃,能否形成更好的互補協同效應,也要評估機構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相關政策規定,符合監管要求的投資目標、投資標準、后續管理、收益分配和基金清算等安排。如果選擇規模不大或者知名度一般的PE/VC機構,內部盡職調查與投資評估的時間可能更長,也會進一步影響保險資金參與股權投資的出資決策效率。
根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2022年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評價結果,80分以上126家VC/PE為A類。相比2021年,新增42家機構,包括北京洪泰同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宏明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銀保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博睿瑜業(上海)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光控安石(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德福投資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廣州市城發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國投招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海南拾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荷塘創業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泓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華映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等機構。
得益于銀保監會2021年度下發的關于修改保險資金運用領域部分規范性文件通知,取消了此前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單只基金募集規模不得超過5億元的限制,同時允許保險資金投資由非保險類金融機構實際控制的股權投資基金,為保險資金擴大股權投資范疇提供新的政策支持。越來越多保險機構參與股權投資基金投資,作為他們支持實體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當然,白名單的背后,自然不會缺席“黑名單”。2022年底的時候,銀保監會下發關于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不良記錄名單的通報,13家VC/PE被拉“黑名單”,不乏信中利、高特佳等知名機構,甚至有些還具備國有背景,要求保險機構停止與名單中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的投資合作,不得與其發生任何業務往來。
此次發布不良記錄名單,一定程度上也是倒逼私募股權管理人加強合規運營。保險資金的負債屬性決定了其對資金的安全性異常重視,監管適時發布不良記錄名單,對于險資后續大規模有序開展股權投資業務也是具備積極作用。
“現在保險類LP也是越來越謹慎,越來越專業。我們有個險資LP在投前對我們追蹤盡調了近兩年,不僅關注基金的實際退出倍數,還會看到底有沒有產業資源和優勢。”華北某機構合伙人對記者表示,“現在大型的優質LP對GP的考量都是越來越多元,從GP角度看,也會越來越考驗能力,倒逼合規化管理運營,募資和投資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