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程大發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據人民日報2023年3月27日報道,中華全國總工會表示,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已于近期結束。調查表明,目前全國職工總數4.02億人左右,其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8400萬人, 占職工總數的21%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向界面新聞介紹,這是全國總工會第一次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人數。不過,8400萬新業態從業者的數據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2021年2月,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就曾提到,2020年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為8.3億人,其中服務提供者約為8400萬人。
全國總工會2023年2月提供的數據還顯示,自2021年以來,全國各級工會新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達1037萬人。
“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增長速度很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周紹杰介紹,一方面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新就業形態充分發揮了“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勞動者的快速增長與近幾年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密切相關。
2023年2月,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網站發文指出,中國新型基礎設施的建投資持續活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智慧城市處處長、副研究員王威在該采訪中介紹,5G網絡建設、光纖入戶等新基建工作不斷推進,個人通信帶寬不斷拓展,直接推動了中國消費結構變化。
以就業為例,新基建對就業起了不可忽視的支撐作用,不僅促進高科技領域就業,還通過推動平臺經濟、電子商務等快速發展,大量吸納快遞外賣、農村電商等一般技能從業者就業。
張成剛2022年11月曾發表《新就業形態大規模涌現已成趨勢》一文介紹,在數字經濟時代,以數字平臺憑借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從業者大規模、大范圍的組織、調配、任務分派等活動的新就業形態正在廣泛涌現。
此次全國總工會還進一步介紹,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主要指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群體,以男性青壯年為主,農業戶籍人員比例較高。
周紹杰表示,整體上看,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大多數還是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即第二代農民工。比起第一代農民工,第二代農民工很少從事農業勞動,而只是出生在農村、屬于農業戶籍。他們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在高中、甚至初中畢業之后就進城打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對技術門檻要求相對較低的新就業形態就成為他們的更優選擇。
“比起傳統的建筑業、制造業,新就業形態下工作時間相對靈活,而且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資的問題,干一天就賺一天的錢,這對于沒有特別高勞動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尤其是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是很有吸引力的。”周紹杰說,同時也需要看到,很多從事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他們也會隨著職業技能的提升以及社會經驗的豐富離開這類就業。因此,新就業形態具有“蓄水池”的功能。
隨著新就業形態迅猛發展,國家也密集出臺了相關文件,推動對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勞動權益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曾指出,“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此前在2021年7月,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共同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從健全公平就業、勞動報酬、休息、勞動安全、社會保險制度,強化職業傷害保障、完善勞動者訴求表達機制等多方面,建立健全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同時,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勞動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范圍。
“新就業形態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其中,職業傷害問題是最明顯。”張成剛此前對界面新聞指出,目前,職業傷害缺乏制度保障,這是我國發展新就業形態亟需解決的問題。
對此,202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也已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個省份啟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
周紹杰認為,隨著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快速增加,工傷保險等保障應該成為一種強制性的制度安排。此外,從目前實踐來看,還應該明確工傷保險條款的應用,對責任認定問題作出規定。
“不管是出于趕時間還是節約成本的原因,外賣騎手、快遞員等在道路上逆行的情況十分普遍。”周邵杰說,隨著行業發展,出臺規范從業者相關職業習慣的條例是有必要的,而這需要全國總工會、人社部等相關部門共同推動。
張成剛在上述文章中表示,目前,我國新就業形態已經涉及包括零售、貿易、餐飲、物流、交通、醫療、教育等各行各業。一方面,我們應積極發揮新就業形態作用,支持新就業形態擴大規模,增加崗位創造,激發勞動力市場活力。另一方面,規范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應不斷完善新就業形態領域勞動權益保障規則,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形成支持新就業形態長期發展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