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3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介紹,今年一季度空氣質量形勢不容樂觀,各項數據指標都比較差。
界面新聞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2022年歲末至2023年年初,冀魯豫晉陜5省出現了一次長達11天的重污染天氣過程,4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20個城市出現嚴重污染,是近年來罕見的情況。2023年截至3月20日,全國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6.7%,PM10平均濃度同比上升23.9%,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
劉炳江介紹,空氣質量較差無外乎還是排放和氣象兩方面的原因。排放方面,原來在疫情期間,許多經濟活動停止或者減產,而現在經濟在全面恢復。以交通為例,以2019年作為正常年來說,2022年汽油消費量同2019年相比下降了9.2%,柴油下降了3.2%,今年以來基本恢復。
他表示,目前鋼鐵、有色、焦炭等“兩高”產量也紛紛在增長。原來化解過剩產能的一些重點行業,通過產能置換合法合規新建的重大項目已逐步建成投產,產能在釋放,帶來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加。同時一些地方極力追求經濟增長,盲目上一些“兩高”項目,還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潤,違法違規排污。
此外,今年氣侯也較為特殊。劉炳江介紹,兩會期間有一次溫度升高的過程,鄭州和濟南一帶溫度達到30多度,甚至出現了臭氧污染。溫度升高導致冷空氣減少,疊加其他不利氣象條件也使北京及周邊3月4日到7日出現了霧霾過程,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唐山五個城市。3月10日又發生一次沙塵暴,霧霾加上沙塵導致了長達7天的污染過程。
劉炳江介紹,本世紀以來,中國沙塵天氣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高發期仍然集中在3-5月份。今年以來,我國共出現了6次沙塵天氣,其中4次集中在3月份。3月份以來沙塵過程較往年同期略偏多,較十年同期多了兩次。受沙塵過程影響,今年以來全國共有140個城市出現了沙塵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其中131個城市出現嚴重污染,均為5年來最多。截止到3月26日,沙塵導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損失了5.4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的比例增加了1.2個百分點。
“但現在還是在可控范圍內,今年一季度空氣質量比2022年同期相比是在反彈,去年是疫情期間,疊加冬奧會、冬殘奧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聯防聯控,煙花爆竹管控到位,2022年2月份北京PM2.5濃度為22微克/立方米,而以往北京2月份濃度都是50微克以上,今年反彈也是在預料之中,跟去年相比代表性不強?!眲⒈硎荆壳凹词狗磸椧彩窃跐舛确浅5偷那闆r下反彈,在國際上都是很正常的波動。
他指出,2023年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質量形勢改善較為嚴峻。氣象預測結果顯示,今年的秋冬季可能會有厄爾尼諾現象,我國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會減弱,溫度偏高,大氣擴散條件總體不利。同時,今年以來,經濟社會活動全面恢復,排放量會有一定的增加,這都是出了新的難題和考題。
“現在最難把握的是氣象條件,預計今年秋冬季氣候形勢將從拉尼娜向厄爾尼諾轉變,對我們減排量的抵消作用是多少,現在還不敢說,有不確定性?!?劉炳江表示,“但我們將以更大的減排量來沖抵經濟增量和氣候異常帶來的不確定性,信心還是有的?!?/p>
對于怎么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的關系,劉炳江稱,一方面,要發揮生態環保對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支持服務保障好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發展。環保政策和經濟發展要同頻共振,不能形成合成謬誤。另一方面,要堅決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的盲目發展,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促進實現市場公平和競爭公正,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企業達標排放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