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劉素楠
480米浦西新地標開工建設,80多年歷史的雷士德工學院修繕一新,核心區二層連廊示范段竣工驗收……自2020年新一輪開發建設啟幕,在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上海虹口北外灘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每一寸土地都要認真研究?!逼浔澈蟮?/span>北外灘開發建設團隊,在近4平方公里范圍內,以繡花和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件作品,打造“上海北外灘、浦江金三角”。
北外灘開發辦主任,北外灘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程軍表示,“三年出形象、五年塑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標,決定了北外灘開發建設時間緊、任務重,必須以高度的使命責任感來開展工作。
百年工學院:修舊如舊
1926年,僑居上海的英國建筑工程師亨利·雷士德留下一份遺囑,提出用部分遺產在滬建立一所專業的工程技術院校。于1934年落成啟用的雷士德工學院,成為近代上海著名的工科類院校。2021年,虹口啟動對這座優秀歷史建筑的修繕工程,修繕面積7800余平米。
北外灘集團開發建設中心、雷士德工學院項目經理張鑫表示,工程主要對主樓進行保護性修繕,在消除現有結構安全隱患的同時,恢復建筑歷史風貌和裝飾特色。
主樓三層的原繪圖教室是修繕的重點保護區域。界面新聞采訪中注意到,這間繪圖教室設計精巧,采用了鋸齒形的天窗設計,鋸齒朝向東北方向,通過漫反射獲得天光,使得室內采光均勻而穩定,有利于繪圖。
據張鑫介紹,施工團隊首先拆除了室內后期增加的隔墻,恢復了其大空間格局。在剝除原墻面涂料粉刷層后,發現墻面還留有1930年代的木模板印,建筑的歷史年代感油然而生,因此施工團隊大面積保留并且裸露出室內墻體。

施工過程中,張鑫與團隊發現房屋整體平均向北傾斜一定角度,剪力墻上出現了貫通裂縫。為最大程度“修舊如舊”,團隊最終采用‘粘鋼加固”的方式,并在墻體繪制天梯圖案,“這樣看來,墻體的天梯蔓延向上,像去開鋸齒天窗一樣,工業風濃厚,整體設計實用且美觀?!睆場握f。
工學院建筑內7個壁爐上的釉面磚,均為1934年英國進口,修復仿制難度極大。
張鑫說,北外灘開發建設團隊經過好幾批次磚窯燒制,效果仍達不到修繕預期。為了更好地呈現修繕效果,團隊尋找專業美院的師生,通過制作磚體白膜、采用礦物顏料一塊一塊手工描繪出冰裂紋肌理、最后封釉等三道工序,較完美地呈現了與歷史原物相近的釉面磚。
工程修繕期間,施工設計團隊幾乎每天都開會,在“頭腦風暴”中收獲了不少驚喜。張鑫認為,修繕程度永遠沒有最好,如果有時間,團隊還可以做得更好。
修繕一新的雷士德工學院,成為了北外灘核心區域建筑、功能新舊融合的最新實踐。目前,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已入駐,將在此開展廣泛的設計創新國際交流和公共普及。
空中連廊:團隊駐場“伴隨式設計施工”
作為北外灘核心區重大工程,空中連廊項目規劃總長度4.5公里,建成后將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長的城市連廊。
目前,空中連廊示范段一期已竣工,串聯起最新入駐北外灘的友邦金融中心和金茂廣場。據悉,該項目橫跨東長治路,因車流量大,所以團隊采用夜間11點后施工的模式。
北外灘集團開發建設中心、連廊項目設計主管袁俊杰表示,連廊兩端的高度差接近2米,加大了施工工藝上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北外灘開發建設團隊僅用4晚就完成了主體結構的合龍。
由于橋體自然下撓(建筑術語,受到向下的壓力或拉力),涉及專業多,也更加考驗設計師在現場工藝管控上的能力,項目負責人與方案設計師時刻駐場“伴隨式設計施工”,出現問題就能當天解決。

據袁俊杰介紹,連廊橋體的三角形鋁板包覆是該項目的主要特色,在施工過程中,在夜間環境以及升降車的雙重不利條件下,設計師與施工人員現場及時調整、實量實測、優化尺寸,在保障工期的同時確保將設計預期落地,將效果圖落進現實。
“連廊的V型柱也是這個項目的一個大特色,現在看到的V柱外包覆非常硬朗,就像一個一體化的整體?!痹〗苷f,由于尺寸限制,實際上該柱體是由10塊形態各異的不銹鋼在現場拼合后,不斷打磨成型。為解決焊縫位置出現的凹痕,北外灘開發建設團隊與施工人員還在焊縫位置增加支撐條,利用打磨后抽出的方法,最終保證了V柱的整體化。
28歲的袁俊杰是個京劇迷,最喜歡《智取威虎山》的一句唱詞:“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作為北外灘開發建設團隊中年齡最小的員工,他說身上的壓力亦是動力,讓自己在一次次的磨礪中與北外灘一起成長。
自2020年2月公示最新規劃方案以來,北外灘開發建設當前已進入“全面起勢”的新階段。
2023年3月24日,北外灘中心打下第一根樁基。建成后,這棟480米高的建筑將超越目前在建的370米徐家匯中心T2塔樓,成為未來上海第三、浦西第一高樓。
今年虹口區安排北外灘區域重大工程共22項。參加當天儀式的9個項目有4個開工項目、5個竣工項目,總建筑面積103萬平方米,總投資403億元,實現開工、竣工投資“雙兩百億”。
“時間”是北外灘開發建設團隊成員時常掛在嘴邊的詞語。
“如果給我更多時間”“時間不夠”“抓緊時間”……程軍坦言,在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之下,北外灘開發建設起步就是沖刺,不僅僅要對標最高最好,更要成為最高最好。“北外灘成功了,北外灘集團就是成功的?!?/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