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戈振偉
古炮臺、“折斷的煙槍”雕塑、翻動的史書勾勒出近代史開篇地的輪廓,手機、機器人、散裂中子源演繹出國際制造名城的精彩,音樂、滑板、潮玩幻化出潮流東莞的炫酷形象,籃球雕塑、灌籃等擦亮籃球城市的名片……
3月28日,東莞推出全新升級后的東莞城市標識,將莞香花與豐富多元的輔助圖形融合,還首次發布了城市標識演繹動畫,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擦亮四張名片,推動全新的城市標識深入市民心中。

東莞“因地處廣州之東,境內盛產莞草而得名”,這座嶺南千年古邑,誕生了“珠三角第一村”,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產生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創造了一連串“東莞奇跡”,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
不過,由于夾在廣州、深圳兩座一線城市中間,東莞的存在感難免有些削弱,很多人對其的認知還僅僅停留在世界工廠、人口流動大、深圳接盤俠等一些刻板印象上。
事實上,不管是接地氣的生活娛樂,還是高大上的科研創新,東莞能拿得出手的遠比外界想象的要多。
比如,每年在東莞松山湖如期舉行的華為開發者大會,全球開發者在這里共同見證了鴻蒙世界從橫空出世到快速發展,生態漸育的整個過程。

“國之重器”在東莞,2022年12月,位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迎來重大進展,其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發改委批復,項目建成后,裝置綜合性能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提升對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支撐能力。
站在“雙萬”(GDP過萬億、人口超千萬)新起點上,東莞提出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新高地和先進制造新高地。
“世界工廠”,究竟有多少料?2023,是時候刷新一下對東莞的認知了。
“世界工廠”蝶變
如果要選取一個城市來觀察中國工業的崛起,代表中國制造,東莞再適合不過。
改革開放前,東莞還是一個普通農業縣,工業基礎極為薄弱。
1978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中共廣東省委率先作出發展來料加工的決定。同年,內地首家“三來一補”企業——“東莞縣太平手袋廠”在東莞創辦,從此揭開了東莞引用和利用外資的序幕,港商、臺商蜂擁而至。

東莞隨之成為八九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廣東四小虎”之首。虎門服裝、長安手機、大朗毛織、中堂造紙、樟木頭塑膠、厚街家具、塘廈高爾夫、茶山食品、麻涌糧油......一大批產業專業鎮在東莞誕生。
“如果東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車,全球將會有70%的電腦產品缺貨。”
2000年,時任IMB亞洲區副總裁李祖藩曾如此評價東莞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性。“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說法由此而來。
統計數據顯示,1996年至2002年,東莞連續7年出口總值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僅次于深圳、上海。
外資接連涌入,外貿訂單紛至沓來,東莞完成了從一個中國普通農業縣到“世界工廠”的蛻變。
然而,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讓“世界工廠”的問題暴露無遺,缺乏核心技術的制造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當時亞洲最大玩具代工廠之一的東莞合俊玩具廠倒閉,被視為中國制造企業被金融風暴刮倒的第一例。
在這一場經濟大考之中,東莞痛定思痛,重新審視起“制造業立市”的真正內涵,決心要帶領轄區內數以萬計的制造業企業撕掉“代工”“低端”等不合時宜的標簽,全方位、深層次地推進轉型升級。
《東莞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隨后正式提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充分發揮其產業帶動作用,推進我市產業的整體轉型和升級”,從此“先進制造”成為東莞制造規劃里的重要一環。
東莞是全國制造業最發達、產業綜合配套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目前市場主體已突破150萬戶、規上工業超過1.1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9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10家。全球每4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的華為、OPPO、vivo“三大手機”,它們在東莞不斷成長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創始人李澤湘曾形容:“在東莞打造一個新的科技產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歐洲要快5到10倍,而成本卻大概只需要硅谷、歐洲的1/5到1/4。”一部智能手機里面95%的零部件都可以在東莞一小時通勤圈內配齊,除了手機,還可以生產34個工業門類的6萬多種產品,有著最完整的產業配套能力。
作為制造業名城,當下東莞正以數字化推動“制造業當家”,以數字化塑造東莞制造大產業優勢,力爭到2025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3萬億元,建成國家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
2022年1月,東莞發布《關于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計劃三年統籌安排不少于100億元財政資金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到“十四五”期末,東莞將實現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全覆蓋,引領帶動超過15萬家中小工業企業實現上云用云降本提質增效。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推進,東莞的傳統產業逐漸走向集群化。過去5年,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達到萬億級規模,裝備制造與新材料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形成千億規模的產業集群。工信部日前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名單中,東莞有智能移動終端集群,智能裝備集群,泛家居集群三大集群入圍。
制造業是東莞的立市之本,要實現東莞的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突出制造業當家,推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今年2月,東莞市政府“一號文”《關于堅持以制造業當家 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明確發展目標,力爭到2025年底全市營收超百億元制造業企業不少于25家,產值超千億元制造產業集群不少于7個,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
為此,東莞提出圍繞制造業當家“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個大要求,明確東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科創制造強市的前進方向。
對于好項目,東莞承諾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不封頂,幫助產業項目實現“摘牌即動工”“完工即投產”“投產早達效”。
“世界工廠”已然蝶變,在最新的中國“工業大市”競速賽榜單上,東莞位列第九。這些數據和成績,都是東莞工業生態自我進化的有力證明。
科創新高地
2011年10月,被稱為“國之重器”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東莞奠基。從此,以制造業立市的東莞在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東莞這些年在科創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它是大科學裝置、重點科研院所集聚之地,這里既有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點科研平臺,又有大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更有與全國知名院校合作共建的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
如今的東莞,科技、創新的元素越來越濃。它正以參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統領,舉全市之力建設松山湖科學城,加快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新高地。

目前,在東莞松山湖,已基本形成“頂尖科學家—科技研發人才—應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隊。松山湖20.46萬就業人口中,92%是45歲以下的青年人,本科學歷及同等能力以上人才占比54%。
隨著一大批科學大裝置、大平臺落地建設,松山湖科學城正以更大的發展平臺和成長空間吸引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成為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沃土。未來,東莞在人才高地上有望進一步突破。
更重要的是,松山湖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從“以建為主”向“建用并舉”轉變,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墻”,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讓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以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XbotPark )為例,該基地由李澤湘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原院長高秉強、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甘潔等一眾優秀創業導師聯合發起,已成為智能機器人明星公司聚集地,孕育出一個機器人創業軍團,包括云鯨智能、李群自動化、逸動科技、海柔創新、本末科技等,這些都是東莞經濟再上一個臺階的生力軍。

“十四五”期間,松山湖科學城源頭創新將進一步在應用層面開花結果,對東莞,乃至灣區的科技創新形成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2月23日至24日,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在松山湖舉辦。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與松山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將攜手推動重大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東莞松山湖,以及攜手搭建創新平臺、引育集聚科技人才,在培育創新生態、開展科技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等方面進行深化合作。

面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東莞在做大制造業基本盤的同時,必須強化科技創新能力。
2022年8月,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東莞新時代加快高質量發展打造科創制造強市的意見》提出,從強化源頭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加快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集聚三方面發力,將東莞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前沿科技創新高地。
數據顯示,2022年,東莞有39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R&D投入強度提至4%,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26家、省創新科研團隊增至40個,均排名全省第3。
科技創新的種子在東莞已遍地開花結果。2022年,東莞通過科技部評估,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
年輕人的友好之城
東莞以“世界工廠”之名承接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其中不少人最后選擇在此定居,東莞逐漸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顯示,東莞以1046.66萬的常住人口、92.1%的城鎮化率,躋身特大城市,名列全國第九、全國地級市第一,成為廣東第三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口的集聚和遷移,體現著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報告顯示,2022年東莞人才吸引力指數在100個城市中排第16名,比2021年上升7位,是進步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2021年,東莞啟動人才強市戰略,部署新一輪“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全面打響“是人才,進莞來”引才口號,在人才引進獎勵、人才保障房提供、醫療衛生保障等方面出臺了富有針對性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東莞超千萬的常住人口中,15-59歲人口為852.11萬人,占81.41%;60歲及以上人口為57.26萬人,占5.47%,僅次于深圳(5.36%),反映出東莞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適齡勞動力人口占比大,有利于經濟發展保持活力。
同時,眾多的年輕人口為東莞發展潮流文化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也促成了消費升級。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東莞市電影票房一直保持在全國城市前15名,更連續8年位于全省地級市第一。在2020年艱難的情況之下,東莞電影院全年觀影人次仍達到了456萬,總票房超過2.5億元,排名全國地級市第二。
東莞擁有亞洲首家IMAX激光影院,擁有國內最齊全的電影特效廳,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影迷會專程從全國各地來到東莞觀影,去東莞看“大片”已成為不少珠三角朋友的習慣。

除了是全國聞名的電影票房大倉,東莞還憑借強大的制造能力成為眾多國際國內影片周邊產品的生產商。
比如位于東莞企石鎮的天山工作室,該公司早在2001年就開始與新西蘭著名電影特效公司維塔工作室合作,為《終結者》《阿凡達》《金剛》《魔戒》《蜘蛛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生產了各類角色道具。
東莞作為制造業名城,如今,潮流的氣息已彌漫在這座城市,并重塑著東莞的城市IP。據統計,全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潮流玩具在東莞生產制造。
僅東莞石排鎮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集聚了33家規模以上玩具企業、24家潮玩企業,約占全市4成,主要涉及原創IP、授權IP生產設計以及代加工等業務。從曾經火爆全網的“冰墩墩”,再到“2022東莞籃球城市文化節”形象大使Laura等潮玩,都是石排制造。

華南城市研究會(智庫)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東莞打造城市超級IP,正是在制造業基因的基礎上衍生而來,東莞應利用好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和潮玩產業優勢,打造成一個匯聚多元文化的現代化城市,進一步擦亮城市IP。
除了頻頻出圈的潮玩產業,東莞還有深厚的籃球文化。村村有籃球場、鎮鎮有籃球館、天天有籃球賽,東莞擁有全國第一家民營籃球俱樂部,CBA“十一冠王”的廣東宏遠隊。早在2004年,東莞就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籃球城市。如今,東莞也擁有了全國首個籃球城市文化節。

此外,圍繞年輕人,露營節、音樂會、潮流小眾舞臺、主題活動等一系列創新潮流玩法,逐漸鋪滿了東莞的日與夜。2022年,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策劃舉辦12場潮流東莞·生態露營節,以“家門口”微旅游引爆文旅消費新熱潮,壯大露營產業,“潮流”文化持續火爆出圈。

東莞理工學院教授韓中節認為,露營、戶外音樂節等潮流文化體現出了人們對新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東莞年輕人多,潮流文化受歡迎是東莞青春、活力之城的體現。
東莞越來越“會玩”,越來越新潮,對年輕人的“黏性”變大了。據了解,接下來東莞將繼續策劃推出更多的“潮流東莞”系列文化活動,營造新潮休閑風尚。
城市品質提升
隨著產業的升級,人口的增多,東莞的城市面貌也煥然一新。
以前的東莞,沒有明確的市中心,總給人一種“散裝”的感覺,而如今南城整潔寬敞的街道、林立的寫字樓以及富有商業氣息的購物中心正在刷新人們對東莞的認知,特別是民盈·國貿中心落成后,東莞終于有一個比較醒目的“中心城區”。

2017年4月,東莞市在原長安新區的基礎上,整合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成立濱海灣新區。2020年底,濱海灣獲批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時隔二十年后,東莞再迎省級高新區。
南城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東莞“三位一體”的都市核心區初現雛形,昔日散亂、無中心的城市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近年來,東莞城市品質內涵顯著提升。穗深城際、莞惠城際、南沙大橋、濱海灣大橋、莞番高速一期、花莞高速建成使用,與廣州、深圳地鐵全面加強規劃銜接。隨著軌道交通2號線開通運營,東莞跨入“地鐵時代”。國貿中心、市民服務中心、城區燈光夜景……市民在東莞的打卡點越來越多。


如今,漫步在東莞各個街頭,會發現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咖啡店和茶飲店。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布的“2021年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在便利店飽和度指標上,東莞最高,每2073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可謂名副其實的“中國便利店之都”。
便利店是城市高效運轉的毛細血管,不僅折射著城市的商業成熟度,更彰顯一座城市的溫度。
而咖啡店和茶飲店在東莞的普及之高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截至2022年4月,東莞咖啡門店數量位居全國TOP15,達到1800多家。截至2021年11月,東莞的茶飲店數量達到12021家,排名全國第五,而且,東莞每千人就擁有茶飲店1.42家,密度在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就在3月17日,東莞市咖啡文化節拉開帷幕,咖啡節期間,南城成為全國咖啡師職業技能競賽的分賽區,這也是這項全國咖啡頂級賽事首次落地東莞。

除了日漸豐富的消費方式,東莞的文化氛圍也越來越濃。
在東莞,圖書館不僅開設在市區,更分布在鎮街、社區、工廠內,大街小巷都設有流動圖書服務站,村(社區)里有圖書服務點,企業工廠有職工書屋,各個鎮街上也有東莞圖書館的分館。

圖書館如同毛細血管般分布在東莞各地,今天的東莞正以實際行動將文化氣息浸透到城市建設里。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東莞上個世紀90年代就在城鎮化、工業化取得顯著成就,但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市民文娛生活相對貧乏,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東莞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行動:從2001年起,東莞就確立并實施了“文化新城”戰略,著力打造和持續推進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廣場文化之城“三城建設”;2010年,東莞確立“文化名城”發展目標全力建設“四個名城”;2020年,東莞向“品質文化之都”進發打響“四大文化品牌”。

三年來,東莞深度挖掘作為嶺南文明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的核心內涵,拓展了一批公共文化空間,實施了一批共享文化項目,舉辦了一批大型文旅活動,持續提升市民的文化獲得感,讓市民共享高品質文旅生活。

如今,站在“雙萬”新起點上,東莞正以文化為翼展翅高飛,全盤謀劃“文化強市”建設,制定“1+8”政策體系,構建起了文化強市建設的四梁八柱。
“1+8”政策體系,即以《中共東莞市委 東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意見》為綱領、8份宣傳文化系統各領域的實施意見為配套,來整體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今年3月,東莞高調召開文化強市建設大會,明確文化強市“1274”總體思路和“1+8”政策體系,未來東莞將打造“411”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十大文化品牌”“十大文體設施”、城市標識等重大項目。
一線城市之外,新一線城市正在崛起,東莞更是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連續6年入選新一線城市。在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上,東莞彰顯了自己獨有的城市特色。
東莞,一座活力青春之城,以硬核的工業基礎和人口數據作為護城河,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正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每天綻放新精彩,繼續譜寫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