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博鰲亞洲論壇周二發布《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3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預計今年亞洲經濟整體復蘇步伐繼續推進,區域生產、貿易、投資一體化和金融融合進程將加快。亞洲經濟體抗外部沖擊能力、產業鏈重構與韌性,應對氣候變化及區域貿易協定落實是四大值得關注的問題。
報告預計,2023年,亞洲經濟體加權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4.5%,較上年的4.2%有所提升,成為世界經濟放緩大背景下的一大亮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分析顯示,僅中國和印度兩國就將貢獻2023年全球增長的一半,中國經濟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亞洲其他地區的產出就會增加約0.3%。此外,亞洲其他地區的貢獻度也將達到1/4。
對于四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報告首先指出,在抗外部沖擊能力方面,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與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的問題。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開啟加息周期,大量短期資本加速從亞洲回流美元資產,許多亞洲經濟體數次加息導致經濟減速是主要原因。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將為亞洲經濟體有效應對外部沖擊提供助力。
在產業鏈重構與韌性問題上,報告認為,亞洲應抓住全球產業鏈區域化機遇,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共同市場;抓住全球產業鏈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機遇,推動數字技術創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應對全球產業鏈斷裂帶來的沖擊,有效保障關鍵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的供應。
在氣候變化、碳中和與綠色轉型問題上,中國、日本、印度、韓國等主要亞洲國家都提出了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的時間表,絕大多數亞洲國家將促進綠色發展與轉型作為國家發展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轉型已成為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議程。
在多邊貿易體制改革與區域貿易協定的進展上,在多邊貿易體制深陷多重危機的背景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不斷顯現域內貿易投資的制度和開放的紅利。亞洲經濟體積極參與數字經濟規則制定,有利于推動數字經濟領域的開放和發展,為亞洲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發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