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音樂版權從“獨家”時代,進入“獨家首發”時代?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音樂版權從“獨家”時代,進入“獨家首發”時代?

騰訊網易繼續博弈,抖音音樂新招“攪局”。

文 | 深瞳音樂 納豆   

編輯 | 楚青舟 

2021年7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

自此以來的一年半,我們常常能見到一種“美麗的誤讀”:中國數字音樂市場,已經從獨家版權時代徹底進入到非獨家版權時代。

但在與眾多從業者溝通,并對市場情況進行調研后,我們發現,真實情況恐怕與想象中的“美麗新世界”仍有不小的距離。

或者說,過去也好今天也罷,音樂版權市場上從來都有兩種“話語權”。

顯性的話語權來自規章政策,數字音樂從盜版橫行走向正版化,從獨家版權大戰逐步走向開放共享,都源自政策的硬性要求與軟性引導。而基于市場博弈的話語權則更加隱性,也復雜得多,無論在政策的開闊地還是小縫隙,它都無處不在。

作為行業觀察者,深瞳音樂希望展現的,正是經過這樣復雜博弈后,2023年音樂版權市場最真實的面貌:

無論是非獨家的加速推進,還是依然存在的保底金模式,或是預付、分成等模式在實踐中的各不相同……都是音樂平臺、版權方、表演者、幕后作者等多方復雜糾纏下的產物。

同時,一種備受矚目的新模式正在快速發展并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獨家首發”模式。

一部分真相或許容易被忽視,但它們都同樣充滿價值——對于真正愿意理解數字音樂行業的人們來說。

一、獨家時代已落幕,但黃金十年的音樂仍散落各方

2021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宣布,依法對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等處罰。

這對整個數字音樂行業都是一條極其重磅的消息。市場對此的解讀是:2012年以來,中國數字音樂市場長達10年的獨家版權時代,至此宣告結束。

“獨家版權時代結束”這句話是對的,但緊接著的下一句話——中國數字音樂就此進入非獨家版權時代——其準確性卻應該打上一個問號。

1、一方面,客觀來說,音樂版權非獨家的進程確實得到了很大加速。

為了直觀展示當前音樂版權的歸屬問題,深瞳音樂梳理了一份詳盡信息:

騰訊、網易兩家的新簽版權表(自2021年8月起);既有官宣合作的著名唱片公司,也有流量稍遜一籌但歌迷黏性很高的版權公司。

一路“買買買”的網易云音樂收獲頗豐。2021年10月起,摩登天空、英皇娛樂、風華秋實、樂華娛樂等接連回歸,逐漸點亮灰掉的歌單,微博甚至建起#云村版權回歸季#的話題,如今已有15期。

(網易云音樂新簽版權表)

獨家版權時代,網易云音樂在華語流行、韓音等方面有所欠缺。而這一年半來,隨著相信音樂、時代峰峻、福茂唱片、SM娛樂、YG娛樂等版權購入,“空白”逐漸被填滿。

而波麗佳音、摩登天空等的上線,則讓網易云音樂在日音、原創音樂方面的優勢再度鞏固。

相較而言,騰訊音樂(TME)的新增版權內容則明顯少一些,這也與此前TME本來就占據市場版權優勢有關。

除了與網易云音樂同時官宣時代峰峻、波麗佳音、相信音樂等合作之外,主要新增愛貝克思C-POP、AMusic、DJmag等相對小體量的版權。

(騰訊音樂新簽版權表)

2、另一方面,在版權非獨家加速的趨勢中,我們仍然能看到一些微妙的情況:華語樂壇黃金十年(2000-2010)的音樂仍然分散各方。

當年,與周天王一同火起來的蔡依林、五月天、張韶涵、飛輪海、S.H.E等藝人,一同造就了2000-2010華語樂壇的黃金十年,現如今,他們的歌曲依舊有著廣泛的傳唱度。可惜的是,這些音樂仍然分散各方。

除了手握五月天后期版權的相信音樂現在已經全平臺能聽之外,周杰倫(杰威爾),飛輪海、S.H.E(華研)僅限騰訊音樂,而五月天早期(滾石)則在網易云音樂。

周杰倫歌曲版權自然是其中受關注度最高的內容。3月21日,騰訊音樂發布2022年報,與周杰倫版權持有方杰威爾的續約也被寫進年報。從公開信息來看,網易云音樂、汽水音樂等平臺并未獲得相關周杰倫作品授權。

整體來看,市場監管總局的處罰令,確實禁止了獨家版權模式,對市場良性競爭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不過,目前的市場中仍然存在著部分“事實獨家”。

據深瞳音樂統計,造成“事實獨家”的主要有三種情況:

1.雖然可以全平臺發行,但版權方和音樂平臺因為價格或其他條件未談攏,導致部分平臺仍無法收聽相關版權歌曲。至于這其中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外界則很難獲知。

2.因此前獨家合同還未到期,合同期內仍按獨家版權模式執行結算。不過,隨著三年一簽的版權合同逐步到期,這類情況會慢慢消失。

3.依據最新政策,獨立音樂人與音樂平臺之間仍有最多三年的獨家合作期限。

二、高額保底金并未消失,預付與保底模式并行

除了獨家與非獨家授權模式,“停止高額預付金等版權費用支付方式”同樣是市場監管總局處罰令中關注的重要問題。

這不僅是音樂平臺的事,更關系到整個產業的上下游,而首當其沖的就是內容供給方——版權公司。

獨家版權模式最令人詬病的一點,就在于高額的版權費用支付給了版權公司,但音樂創作者卻收益寥寥。

由于獨家版權限制了音樂內容的流動,因此音樂平臺在結算時,一般采取保底模式,即高保底費+實際使用量分成,保底金到期不退,作為對限制流動的補償。

在執行過程中,保底金往往過高,不僅對音樂平臺造成負擔,更被關注的是:由于對國際大型唱片公司支付大量保底金,國內原創音樂人群體能獲得的收益會受到明顯影響。

一個常被業內引用的數據是:

截至2018年11月,三大唱片(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娛樂)歌曲總數僅占中國總曲庫數量10%左右,卻拿走中國市場近60%營收。

此外,部分唱片公司會在獨家授權的合作中額外注明,要求音樂平臺作為“二房東”將版權二次轉授給其他平臺,而二次轉授的定價,很大程度上可以由“二房東”決定,如此前環球音樂在華版權的分發,即由騰訊音樂承擔了“二房東”的角色。

但如今,隨著版權授權模式的變化,結算模式也有所變動。從事音樂版權交易的施艷明向深瞳音樂透露,更多的唱片公司開始采取國家版權局提議的“保底金+實際使用量分成”模式,也稱“預付模式”。

一方面下調保底金的費用,另一方面保底金如果到期未使用完,則自動轉為下一周期的費用。

但與此同時,在行業內握有絕對影響力資源的多家頭部版權公司,目前仍然堅守“保底模式”,可見話語權的核心依然是音樂內容。

音樂內容價值同樣是原創音樂人和音樂平臺談判時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多位從業者向深瞳音樂表示,相比唱片公司“保底與預付”模式并行的情況,音樂人與平臺合作呈現的則是“預付與分成”兩種主要模式。而預付費用的模式僅出現在頭部音樂人,中腰部都以直接的分成模式為主。

那么,當前版權模式之下,音樂人實際的收益如何?只能說不同量級音樂人的差距還是很大。

一般音樂人從平臺獲取收入主要有以下7種方式:預付費用、播放分成、會員分成、廣告分成、數字專輯售賣、平臺內容激勵,而其中播放和會員分成是最常見的。

在實際執行中,分成比例還與獨家與否密切相關。途徑雖多,到手的卻難說。

早在2020年,音樂人鯨魚馬戲團就在微博上抱怨,入駐平臺4年,歌曲總播放量達3000萬,可提現收入卻只有700余元。

不過,鯨魚馬戲團并未簽約獨家,也沒加入會員分成,僅根據播放量分成獲得收益,如此計算,每萬次播放的收益僅為2毛多。

入駐多平臺的詞曲作者李夏告訴深瞳音樂,如果加入會員分成和獨家激勵,收入會相對提升,其中獨家會比非獨家多至少一倍。

她以近期自己的一首非獨家作品為例,37萬的播放量對應收入約690元,每萬次播放收益達到了18元,而且各平臺的收益都比較接近。

詞曲作者的收入本身就會少一些,據她介紹,雖然比例可以自己設定,但詞、曲在歌曲收益的占比基本8%-15%之間,大部分還是給了演唱者,但與之前比起來,已經是進步了。

為了獲取更確定性的收益,許多收入中腰部音樂人,還會選擇買斷方式與版權公司合作。

音樂人劉木木告訴深瞳音樂,自己近期做了一張專輯,以打包買斷母帶版權的形式賣出了近20萬的收益,超出行業10萬平均值,這已經算是近幾年來拔尖的了。

不過對于是否獨家給音樂平臺的問題,幾位音樂人都給出了同一個答案:否。

熱愛音樂的人,打心眼里希望把作品帶給更多人聽。“獨家本質就是給一點點錢,卻把作品未來發展的可能全部切斷”,李夏如是說。

在當前市場現狀下,音樂人版權勢必成為平臺越來越重要的戰場。

究其原因,一方面當然在于中國原創音樂的快速發展。網易云音樂2022財報數據顯示,平臺已有61.1萬音樂人。騰訊音樂人開放平臺也有38萬音樂人入駐。

兩家平臺的入駐人數基本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而且,除演唱者外,幕后創制人群體也走到聚光燈下。網易音樂人群體中有30萬+是創制人(詞、曲、編、制)。

而另一方面,則在于獨立音樂人版權仍然有獨家合作的機會,提前投資/布局“潛在爆款音樂人”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根據相關監管政策要求,相關平臺“與獨立音樂人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年,與新歌首發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

如果說中國音樂版權市場未來會醞釀出哪些全新模式,大概率會發生在這些全新的音樂人群體之中。

三、“獨家首發”版權模式抬頭,抖音音樂“攪局”

而如果回到當下看數字音樂版權市場最突出的一個新趨勢,我們認為則不妨稱之為:“獨家首發”模式。

前述政策要求中,“與獨立音樂人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年,與新歌首發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新歌首發”擁有三十天獨家合作的機會。

這對平臺新歌的差異化營銷體驗是有幫助的,而在實際市場競爭中,這三十天的權益則成為音樂平臺關注的重點,甚至新的“攪局者”還借此摸索出新的競爭手段,作為自身版權策略的重要特色。

(銀河方舟官網截圖)

多位受訪者向我們表示,新入局的抖音音樂(旗下含音樂APP汽水音樂、音樂代理分發平臺銀河方舟等業務),在音樂版權模式上玩出了全新花樣:

其一是大廠慣用的“撒幣”策略。抖音在爭奪音樂版權,特別是其十分重視的說唱版權方面,是下了血本的。知情人士透露,抖音往往愿意花網易云音樂等平臺兩倍甚至更高的價格,購買同一份音樂版權。

雖然音樂人往往也看重已經形成的圈層社區氛圍,包括音樂人群體和歌迷的互動——這在汽水音樂上尚未形成——但音樂同樣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殘酷市場,誰也不知道自己兩三年后還會有怎樣的熱度。

因此,一份版權合約期限內(往往是2-3年)的高額收益還是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當然,音樂畢竟不是抖音最核心的業務,在這個APP工廠內部,音樂業務同樣面臨著需要快速證明自身“發展潛力+商業化變現能力”的需求;因此,目前抖音音樂在成本控制要求上也越來越嚴格,不過版權價格上仍然有一定的相對優勢。

其二,除了撒幣之外,抖音音樂的“獨家首發”合作模式,或許是其在騰訊網易之外,還能入局分一杯羹十分重要的原因。

簡單概括相關合作策略就是:我給你相當于獨家合作的費用,但是不要求你獨家授權給我,只需要全網獨家首發一段時間。

如前所述,雖然獨立音樂人可以與平臺獨家簽約3年以內,但創作者都還是很希望作品能夠全網傳播。此外,在短視頻當道的今天,抖音音樂能承諾給予充分的音樂宣發支持,也讓這位“攪局者”吸引了不少音樂人的關注。

在數字音樂市場,獨家首發是剛冒頭的新模式。但將時間往回撥20年,當互聯網還沒有接入千家萬戶時,天王巨星的新歌,同樣會選擇在當初的首選傳播媒介——某家廣播電臺首發。

以至于在80、90后MP3中留存的歌曲中,總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口播前綴:hello大家好,我是xxx,歡迎來yyy電臺收聽我的新歌。這也很難不讓人感慨,歷史就是個輪回。

當然,老牌音樂巨頭對獨家首發模式的推進也是非常迅速的。如囊括TFBOYS音樂版權的時代峰峻,雖然與騰訊網易兩家都達成合作,但新歌獨家首發30天的權益卻只給到了騰訊音樂(此前,它的版權內容也一直在騰訊音樂)。

有句很流行的話:“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光能不能照進來是另一回事,但只要有“裂縫”,資本必然是要殺進來的。

30天獨家首發的“縫隙”有意義嗎?答案或許是有的,簡單來說:

一方面流量藝人的粉絲往往會第一時間跟隨偶像的動態,因此這對歌曲在圈層的傳播意義不可小覷;

另一方面,全新數字專輯的付費購買行為,很大比例會集中在前一周甚至數日之內。這是商業化方面的影響。

當然,這一個月的獨家首發,到底能幫助音樂平臺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就還有待于更長時間、更多數據的驗證了。

總而言之,數字音樂版權模式的變遷往往是復雜的。舊模式的退出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模式有時甚至也是出乎意料的。

從封閉割據到逐漸開放,從獨家播放到獨家首發,從高額保底到預付分成,從關注歌手到關注幕后,雖然變化也有點慢——像“音樂是個慢生意”一樣慢——有些甚至需要用年為單位來計算,但我們依然保有小小的期待,期待這個音樂世界,會更好。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施艷明、劉木木、李夏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網易云音樂

2.5k
  • 歌手李榮浩怒斥網易云音樂“草臺班子”,發生了什么?
  • 網易云音樂港股大漲15%創2021年12月以來新高

騰訊音樂

759
  • 港股開盤:恒生指數低開0.17%,恒生科技指數低開1.01%,騰訊音樂漲超13%
  • 騰訊音樂2024Q4及全年業績穩健:全年總收入284億元,宣布10億美元回購計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音樂版權從“獨家”時代,進入“獨家首發”時代?

騰訊網易繼續博弈,抖音音樂新招“攪局”。

文 | 深瞳音樂 納豆   

編輯 | 楚青舟 

2021年7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

自此以來的一年半,我們常常能見到一種“美麗的誤讀”:中國數字音樂市場,已經從獨家版權時代徹底進入到非獨家版權時代。

但在與眾多從業者溝通,并對市場情況進行調研后,我們發現,真實情況恐怕與想象中的“美麗新世界”仍有不小的距離。

或者說,過去也好今天也罷,音樂版權市場上從來都有兩種“話語權”。

顯性的話語權來自規章政策,數字音樂從盜版橫行走向正版化,從獨家版權大戰逐步走向開放共享,都源自政策的硬性要求與軟性引導。而基于市場博弈的話語權則更加隱性,也復雜得多,無論在政策的開闊地還是小縫隙,它都無處不在。

作為行業觀察者,深瞳音樂希望展現的,正是經過這樣復雜博弈后,2023年音樂版權市場最真實的面貌:

無論是非獨家的加速推進,還是依然存在的保底金模式,或是預付、分成等模式在實踐中的各不相同……都是音樂平臺、版權方、表演者、幕后作者等多方復雜糾纏下的產物。

同時,一種備受矚目的新模式正在快速發展并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獨家首發”模式。

一部分真相或許容易被忽視,但它們都同樣充滿價值——對于真正愿意理解數字音樂行業的人們來說。

一、獨家時代已落幕,但黃金十年的音樂仍散落各方

2021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宣布,依法對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等處罰。

這對整個數字音樂行業都是一條極其重磅的消息。市場對此的解讀是:2012年以來,中國數字音樂市場長達10年的獨家版權時代,至此宣告結束。

“獨家版權時代結束”這句話是對的,但緊接著的下一句話——中國數字音樂就此進入非獨家版權時代——其準確性卻應該打上一個問號。

1、一方面,客觀來說,音樂版權非獨家的進程確實得到了很大加速。

為了直觀展示當前音樂版權的歸屬問題,深瞳音樂梳理了一份詳盡信息:

騰訊、網易兩家的新簽版權表(自2021年8月起);既有官宣合作的著名唱片公司,也有流量稍遜一籌但歌迷黏性很高的版權公司。

一路“買買買”的網易云音樂收獲頗豐。2021年10月起,摩登天空、英皇娛樂、風華秋實、樂華娛樂等接連回歸,逐漸點亮灰掉的歌單,微博甚至建起#云村版權回歸季#的話題,如今已有15期。

(網易云音樂新簽版權表)

獨家版權時代,網易云音樂在華語流行、韓音等方面有所欠缺。而這一年半來,隨著相信音樂、時代峰峻、福茂唱片、SM娛樂、YG娛樂等版權購入,“空白”逐漸被填滿。

而波麗佳音、摩登天空等的上線,則讓網易云音樂在日音、原創音樂方面的優勢再度鞏固。

相較而言,騰訊音樂(TME)的新增版權內容則明顯少一些,這也與此前TME本來就占據市場版權優勢有關。

除了與網易云音樂同時官宣時代峰峻、波麗佳音、相信音樂等合作之外,主要新增愛貝克思C-POP、AMusic、DJmag等相對小體量的版權。

(騰訊音樂新簽版權表)

2、另一方面,在版權非獨家加速的趨勢中,我們仍然能看到一些微妙的情況:華語樂壇黃金十年(2000-2010)的音樂仍然分散各方。

當年,與周天王一同火起來的蔡依林、五月天、張韶涵、飛輪海、S.H.E等藝人,一同造就了2000-2010華語樂壇的黃金十年,現如今,他們的歌曲依舊有著廣泛的傳唱度。可惜的是,這些音樂仍然分散各方。

除了手握五月天后期版權的相信音樂現在已經全平臺能聽之外,周杰倫(杰威爾),飛輪海、S.H.E(華研)僅限騰訊音樂,而五月天早期(滾石)則在網易云音樂。

周杰倫歌曲版權自然是其中受關注度最高的內容。3月21日,騰訊音樂發布2022年報,與周杰倫版權持有方杰威爾的續約也被寫進年報。從公開信息來看,網易云音樂、汽水音樂等平臺并未獲得相關周杰倫作品授權。

整體來看,市場監管總局的處罰令,確實禁止了獨家版權模式,對市場良性競爭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不過,目前的市場中仍然存在著部分“事實獨家”。

據深瞳音樂統計,造成“事實獨家”的主要有三種情況:

1.雖然可以全平臺發行,但版權方和音樂平臺因為價格或其他條件未談攏,導致部分平臺仍無法收聽相關版權歌曲。至于這其中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外界則很難獲知。

2.因此前獨家合同還未到期,合同期內仍按獨家版權模式執行結算。不過,隨著三年一簽的版權合同逐步到期,這類情況會慢慢消失。

3.依據最新政策,獨立音樂人與音樂平臺之間仍有最多三年的獨家合作期限。

二、高額保底金并未消失,預付與保底模式并行

除了獨家與非獨家授權模式,“停止高額預付金等版權費用支付方式”同樣是市場監管總局處罰令中關注的重要問題。

這不僅是音樂平臺的事,更關系到整個產業的上下游,而首當其沖的就是內容供給方——版權公司。

獨家版權模式最令人詬病的一點,就在于高額的版權費用支付給了版權公司,但音樂創作者卻收益寥寥。

由于獨家版權限制了音樂內容的流動,因此音樂平臺在結算時,一般采取保底模式,即高保底費+實際使用量分成,保底金到期不退,作為對限制流動的補償。

在執行過程中,保底金往往過高,不僅對音樂平臺造成負擔,更被關注的是:由于對國際大型唱片公司支付大量保底金,國內原創音樂人群體能獲得的收益會受到明顯影響。

一個常被業內引用的數據是:

截至2018年11月,三大唱片(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娛樂)歌曲總數僅占中國總曲庫數量10%左右,卻拿走中國市場近60%營收。

此外,部分唱片公司會在獨家授權的合作中額外注明,要求音樂平臺作為“二房東”將版權二次轉授給其他平臺,而二次轉授的定價,很大程度上可以由“二房東”決定,如此前環球音樂在華版權的分發,即由騰訊音樂承擔了“二房東”的角色。

但如今,隨著版權授權模式的變化,結算模式也有所變動。從事音樂版權交易的施艷明向深瞳音樂透露,更多的唱片公司開始采取國家版權局提議的“保底金+實際使用量分成”模式,也稱“預付模式”。

一方面下調保底金的費用,另一方面保底金如果到期未使用完,則自動轉為下一周期的費用。

但與此同時,在行業內握有絕對影響力資源的多家頭部版權公司,目前仍然堅守“保底模式”,可見話語權的核心依然是音樂內容。

音樂內容價值同樣是原創音樂人和音樂平臺談判時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多位從業者向深瞳音樂表示,相比唱片公司“保底與預付”模式并行的情況,音樂人與平臺合作呈現的則是“預付與分成”兩種主要模式。而預付費用的模式僅出現在頭部音樂人,中腰部都以直接的分成模式為主。

那么,當前版權模式之下,音樂人實際的收益如何?只能說不同量級音樂人的差距還是很大。

一般音樂人從平臺獲取收入主要有以下7種方式:預付費用、播放分成、會員分成、廣告分成、數字專輯售賣、平臺內容激勵,而其中播放和會員分成是最常見的。

在實際執行中,分成比例還與獨家與否密切相關。途徑雖多,到手的卻難說。

早在2020年,音樂人鯨魚馬戲團就在微博上抱怨,入駐平臺4年,歌曲總播放量達3000萬,可提現收入卻只有700余元。

不過,鯨魚馬戲團并未簽約獨家,也沒加入會員分成,僅根據播放量分成獲得收益,如此計算,每萬次播放的收益僅為2毛多。

入駐多平臺的詞曲作者李夏告訴深瞳音樂,如果加入會員分成和獨家激勵,收入會相對提升,其中獨家會比非獨家多至少一倍。

她以近期自己的一首非獨家作品為例,37萬的播放量對應收入約690元,每萬次播放收益達到了18元,而且各平臺的收益都比較接近。

詞曲作者的收入本身就會少一些,據她介紹,雖然比例可以自己設定,但詞、曲在歌曲收益的占比基本8%-15%之間,大部分還是給了演唱者,但與之前比起來,已經是進步了。

為了獲取更確定性的收益,許多收入中腰部音樂人,還會選擇買斷方式與版權公司合作。

音樂人劉木木告訴深瞳音樂,自己近期做了一張專輯,以打包買斷母帶版權的形式賣出了近20萬的收益,超出行業10萬平均值,這已經算是近幾年來拔尖的了。

不過對于是否獨家給音樂平臺的問題,幾位音樂人都給出了同一個答案:否。

熱愛音樂的人,打心眼里希望把作品帶給更多人聽。“獨家本質就是給一點點錢,卻把作品未來發展的可能全部切斷”,李夏如是說。

在當前市場現狀下,音樂人版權勢必成為平臺越來越重要的戰場。

究其原因,一方面當然在于中國原創音樂的快速發展。網易云音樂2022財報數據顯示,平臺已有61.1萬音樂人。騰訊音樂人開放平臺也有38萬音樂人入駐。

兩家平臺的入駐人數基本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而且,除演唱者外,幕后創制人群體也走到聚光燈下。網易音樂人群體中有30萬+是創制人(詞、曲、編、制)。

而另一方面,則在于獨立音樂人版權仍然有獨家合作的機會,提前投資/布局“潛在爆款音樂人”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根據相關監管政策要求,相關平臺“與獨立音樂人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年,與新歌首發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

如果說中國音樂版權市場未來會醞釀出哪些全新模式,大概率會發生在這些全新的音樂人群體之中。

三、“獨家首發”版權模式抬頭,抖音音樂“攪局”

而如果回到當下看數字音樂版權市場最突出的一個新趨勢,我們認為則不妨稱之為:“獨家首發”模式。

前述政策要求中,“與獨立音樂人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年,與新歌首發的獨家合作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新歌首發”擁有三十天獨家合作的機會。

這對平臺新歌的差異化營銷體驗是有幫助的,而在實際市場競爭中,這三十天的權益則成為音樂平臺關注的重點,甚至新的“攪局者”還借此摸索出新的競爭手段,作為自身版權策略的重要特色。

(銀河方舟官網截圖)

多位受訪者向我們表示,新入局的抖音音樂(旗下含音樂APP汽水音樂、音樂代理分發平臺銀河方舟等業務),在音樂版權模式上玩出了全新花樣:

其一是大廠慣用的“撒幣”策略。抖音在爭奪音樂版權,特別是其十分重視的說唱版權方面,是下了血本的。知情人士透露,抖音往往愿意花網易云音樂等平臺兩倍甚至更高的價格,購買同一份音樂版權。

雖然音樂人往往也看重已經形成的圈層社區氛圍,包括音樂人群體和歌迷的互動——這在汽水音樂上尚未形成——但音樂同樣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殘酷市場,誰也不知道自己兩三年后還會有怎樣的熱度。

因此,一份版權合約期限內(往往是2-3年)的高額收益還是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當然,音樂畢竟不是抖音最核心的業務,在這個APP工廠內部,音樂業務同樣面臨著需要快速證明自身“發展潛力+商業化變現能力”的需求;因此,目前抖音音樂在成本控制要求上也越來越嚴格,不過版權價格上仍然有一定的相對優勢。

其二,除了撒幣之外,抖音音樂的“獨家首發”合作模式,或許是其在騰訊網易之外,還能入局分一杯羹十分重要的原因。

簡單概括相關合作策略就是:我給你相當于獨家合作的費用,但是不要求你獨家授權給我,只需要全網獨家首發一段時間。

如前所述,雖然獨立音樂人可以與平臺獨家簽約3年以內,但創作者都還是很希望作品能夠全網傳播。此外,在短視頻當道的今天,抖音音樂能承諾給予充分的音樂宣發支持,也讓這位“攪局者”吸引了不少音樂人的關注。

在數字音樂市場,獨家首發是剛冒頭的新模式。但將時間往回撥20年,當互聯網還沒有接入千家萬戶時,天王巨星的新歌,同樣會選擇在當初的首選傳播媒介——某家廣播電臺首發。

以至于在80、90后MP3中留存的歌曲中,總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口播前綴:hello大家好,我是xxx,歡迎來yyy電臺收聽我的新歌。這也很難不讓人感慨,歷史就是個輪回。

當然,老牌音樂巨頭對獨家首發模式的推進也是非常迅速的。如囊括TFBOYS音樂版權的時代峰峻,雖然與騰訊網易兩家都達成合作,但新歌獨家首發30天的權益卻只給到了騰訊音樂(此前,它的版權內容也一直在騰訊音樂)。

有句很流行的話:“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光能不能照進來是另一回事,但只要有“裂縫”,資本必然是要殺進來的。

30天獨家首發的“縫隙”有意義嗎?答案或許是有的,簡單來說:

一方面流量藝人的粉絲往往會第一時間跟隨偶像的動態,因此這對歌曲在圈層的傳播意義不可小覷;

另一方面,全新數字專輯的付費購買行為,很大比例會集中在前一周甚至數日之內。這是商業化方面的影響。

當然,這一個月的獨家首發,到底能幫助音樂平臺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就還有待于更長時間、更多數據的驗證了。

總而言之,數字音樂版權模式的變遷往往是復雜的。舊模式的退出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模式有時甚至也是出乎意料的。

從封閉割據到逐漸開放,從獨家播放到獨家首發,從高額保底到預付分成,從關注歌手到關注幕后,雖然變化也有點慢——像“音樂是個慢生意”一樣慢——有些甚至需要用年為單位來計算,但我們依然保有小小的期待,期待這個音樂世界,會更好。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施艷明、劉木木、李夏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孟村| 桃江县| 贵阳市| 清水县| 永德县| 雷山县| 通山县| 凉城县| 商河县| 南雄市| 贵南县| 怀来县| 克东县| 佛冈县| 泸西县| 绥江县| 龙游县| 杭州市| 绩溪县| 深圳市| 肇庆市| 屯昌县| 南溪县| 苍溪县| 盐源县| 宝丰县| 郎溪县| 南京市| 肇州县| 康平县| 五原县| 洱源县| 灵川县| 仙游县| 磐石市| 康平县| 永平县| 宿州市| 柳林县|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