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藥械通的發展,可以像金融市場,不僅有‘北向’,也可以發展‘南向’。香港醫生開藥時可以選擇內地藥物,這才是真正的大灣區醫療一體化。”
在3月25日廣州舉辦的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間隙,聯合醫務中國總裁兼CEO、聯合醫務執行董事李家聰對界面新聞表示。
2020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引發,提到灣區內地9市指定醫療機構可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或醫療器械,簡稱“港澳藥械通”。目前,“港澳藥械通”已有19家指定醫療機構,批準引進23款藥品和13款器械。
除了藥械通,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是大灣區醫療互通的另一案例。此前,聯合醫務中國先后與廣州市開發區醫院、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合作共建三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后兩家醫院亦是“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
針對粵港醫療產業融合,李家聰表示,應該倡導引入香港的模式和標準,而不是簡單地把香港醫生請過來,“就像香港茶餐廳,不是把香港廚師搬到內地,而是引入茶餐廳的管理模式、品牌定位和培訓標準,通過本地化的過程進行融合。”
醫療產業融合在于標準和制度
2021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人,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國家推行醫保改革的同時,也頻頻提及“分級診療”和“大灣區醫療一體化”。
對于灣區衛生健康一體化,李家聰表示要從更高的層面去考慮:“這不代表把香港醫生和醫療資源拉過來。首先香港本身也很缺醫生,其次‘9+2’城市狀況各有不同,深圳年輕人口占比更大,廣州老人家更多,照搬香港的一套也不現實。”
他認為,醫療產業的融合在于標準和制度。目前香港實行的是“全科+專科”醫療制度,全科醫生即家庭醫生,“在香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背后是龐大的專科醫生及醫院資源。”家庭醫生對167種常見疾病有著深刻認識,占了整體病例的85%,也省去患者跑大醫院的功夫。
港澳居民服務中心也推行港式服務,即全科跟專科的全方位融合:病人首先跟全科醫生交流,再由全科醫生對接至專科醫生。“不僅是服務港澳居民,也希望借此推廣港式醫療模式。”李家聰說。
家庭醫生衍生的作用是醫療付費的效率提升。“平均100塊錢費用,內地自費比例大概是30%,香港是15%左右,英國是11%。這個差異也在于商業保險的發展。內地的健康險體系現在處于初期階段,僅解決支付的問題,還沒實現透過健康險維護個人健康。”聯合醫藥中國也在2月與國任保險合作推出國內首款粵港跨境醫療險產品。
2016年國務院引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提出,每1萬人口要達到有5名以上的家庭醫生。
2018年2月起,聯合醫務中國在廣州啟動首屆家庭醫生培訓。經過五年時間后已經積累約2000名金牌醫護,覆蓋范圍延伸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深圳。
“中國現在每年的醫療費用逼近10萬億。到2030年,潛在4億人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這樣的體量會帶來很大的醫療負擔。”李家聰告訴記者,每投1塊錢到基層醫療,可以省下8.5元的費用。長遠來看,能夠有效應對人口老化,減輕醫療費用和負擔。
藥械通“南下”具備可能性和必要性
2021年起,隨著“港澳藥械通”實施,灣區居民可以使用港澳上市的進口新藥。目前,藥械通清單上的藥物主要是臨床急需但未在內地上市的藥物,包括腫瘤、罕見病、呼吸道疾病等國際新藥。
“這不單純是創造了一個在內地出售港藥的窗口,或讓內地人不去香港也可以拿到港藥。更重要的是,從國家層面來看,目前某些藥品領域的研究跟海外還有一定的距離,通過這樣一個政策可以利用好香港的資源,促進藥物的科研。”李家聰表示。
李家聰指出,過去十年國內才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對比其他國家有上百年的基礎,短時間內難以跟國際完全接軌,“藥械通某程度上是接力海外多年積累的行業規則,幫助我們以后的醫藥生產可以快速進入全球。”
“今天我們還有不少藥物需要進口,但有一天我們也會出口。不僅是藥品,包括醫療服務模式、支付體系、藥物研發體系,都會慢慢形成我們的模式。就像我們的美團、拼多多模式,老外都覺得很驚人。”
一如港股通有“南向通”和“北向通”,李家聰看來,藥械通除了北上,也有南下的可能性,“疫情期間國產的疫苗輸出到很多國家,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李家聰透露,內地以14億人口基礎進行藥品采購,香港是700多萬人口,采購量的差異也導致香港藥價遠高于內地:“某個藥廠的貨源是從外國進口到香港,同一批貨,一批給香港使用,另一批通過上海港口供給內地,兩者的差價可以超過5-6倍。”
他認為,未來國家也可以把香港納入全國藥品采購中,以量采購,減少香港醫療的整體費用,“這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事實上,隨著內地藥品研發水平的提升,內地藥物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南下”。香港常用的500種藥物里,已經有85%實現本地化。李家聰觀察到,不少前往內地的香港居民可以以便宜2/3的價格拿到同樣的藥。
“我身邊有很多65歲以上的老人家,每個月的商保就幾千塊,寧愿來內地買藥。”他表示,“當藥品沒有完全流通時,可以讓人流通起來,去解決一些價格昂貴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