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孫梅欣
為期3天的中國建博會(上海),于3月24日在上海虹橋落下帷幕。
作為今年華東地區的首場建材家具展,以高端定制、系統門窗、高端主材為三個主題展區,以近7萬平方米的展出規模、超過300家的參展品牌,約90%的品牌展出新品,并有多長行業論壇討,最終吸引約6.3萬名專業觀眾到場參觀。
“不論是上周在廣州舉行的家博會,還是通過本場建博會,都可以感受到市場熱度的回歸,以及家居行業呈現的復蘇跡象。” 紅星美凱龍大營運中心新業務發展總經理兼展覽公司副總經理唐豪杰對界面新聞表示,從開展第一天開始,每個館的人都滿滿當當,尤其是高端定制家居展館門前,3天的展會期間始終排著看展長隊。
近年來強調的“設計”要求和概念,成為本場展會重點展示的部分。
隨著今年強調提振消費,包括家居行業等作為大宗消費領域的重點,使得眾多家居企業對于今年市場持有信心。并且消費者選擇也正在發生變化,不少企業也在展會上表示,將會順應消費變化,在定位和產品上進行適時調整。
消費習慣兩極分化
“通過過去3年的變化,我們發現消費習慣從過去的逐年上升,轉變為一種啞鈴式經濟。”廣州銘邸咨詢創始人、泛家居行業新零售數字化研究者康曉龍表示,消費兩端一方面是購買純高端,另一方面是購買純低端,中間端會越來越少:“這和過去不少企業走中高端路線是有區別的。”
從今年1、2月份的消費者數據統計可以看到,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0.7個百分點,百貨店零售額從2022年全年下滑9.3%,到開始呈現5.5%的增長。
康曉龍認為,消費習慣變成啞鈴狀兩極分化模式,意味著企業的產品定價和定位,要重新做一些新的布局和規劃。
唐豪杰也表示,從市場更長遠的階段來看,需求還在持續性的增長,但市場規則和秩序會存在重新梳理。
臻仕家居董事長董紅強表示,品牌和經銷商都在通過上半年的展會和消費表現,判斷市場機會和洞察:“包括我們企業在內,腰部企業今年不太可能做大發展,但是今年是‘練身年’。過去企業是賣單品,現在市場需要的是一體化解決方案,所以每個品牌都在做完整的解決方案。”
他認為,現階段對企業要求更多是“做扎實”,和前幾年的“抓風口”階段已經不同了:“單純開發更多經銷商、賣更多單品的階段已經過去。但是對已有經銷商要加強培訓,以及對大未來有更多方向性的把握。”
消費者對設計需求變得“專業而理性”
較前幾年的展會相比,強調設計、顏值的美感特征,在家居、家裝和建材行業中的趨勢更加強烈。
中國建博會的相關負責人坦言,不論是行業還是展會,強調設計感的品牌和企業,的確更容易吸引到同行業和消費者的關注度:“以定制家居行業為例,同行業的關注點不僅僅落在規模型的流量企業上,那些具有獨特設計特征、美學特色的高端定制企業,更被行業內所認可。”
而在展會上的論壇中,不少設計師表達出對設計趨勢的判斷。HDF私宅高定主理人陳勇表示,疫情結束之后,尤其正在成為主流消費者的年輕一代,通過社交平臺上獲取的信息,使得在設計方面的需求都變得更加專業和理性,對于設計認知程度也越來越高:“這種專業不僅把成本壓得更低,而且對于服務需求更高,需求表達也更清晰。”法奈設計賈懷南則認為,大宅設計正在呈現三種趨勢,第一是更加智能和智慧,第二是更加的安全,第三是更加的可持續。
這種可持續不僅僅是環保節能,也要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消費者的設備加裝之后,生活成本和起居成本的可持續性:“所以面對消費者提供的社交平臺上的各種樣本,專業的設計應當是給出在生活實用性上更綜合性的建議,而不僅僅只是呈現‘好看’的表象。”
馬蹄蓮空間設計創始合伙、設計總監肖鋒早前在“C位觀察家”論壇上就曾表示,在進行空間設計之初,會對消費者實際居住需要、居住者性格進行實際調研后,才會做出設計決策:“不僅是消費者拿著社交平臺的圖片去照抄,而是對居住者實際生活需要做出需要調整和需要保留的方向后,再進行實際落地。”
紅星美凱龍全球家居1號店總經理趙辰睿就表示,從品類的消費趨勢來看,近年來軟裝行業發展較為迅猛的因素之一,就是消費者的審美和設計喜好在不斷變化,所以包括布藝、窗簾的軟裝消費頻次在明顯提高,因此品牌和平臺可以在這一領域中發現服務需求。
趙辰睿認為,一方面可以從專業設計角度,發現消費者需求,做專業性指導,另一方面從產品服務上,可以提供滿足消費需求的產品。
(文中圖片來源均為中國建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