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孟 實習記者 梁珺怡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隨著《吉林省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中國東北地區2022年人口變化數據已全部出爐,遼寧、黑龍江和吉林三省共減少超86萬人。
吉林省統計局日前公布《吉林省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末全省總人口為2347.69萬人,相比2021年減少27.68萬。吉林省全年出生人口10.23萬人,出生率為4.33‰;死亡人口19.84萬人,死亡率為8.40‰;自然增長率為-4.07‰。人口性別比為99.83(以女性為100)。
此前公布的《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據2022年5‰人口變動抽樣調查顯示,黑龍江全省人口出生率為3.34‰,死亡率為9.0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5‰。年末常住總人口3099萬人,比上年減少26萬人。遼寧省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遼寧省2022年末常住人口4197萬人,比上一年減少近32.4萬。2022年遼寧省出生人口為17.2萬人,出生率為4.08‰;死亡人口38.1萬人,死亡率為9.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6‰。
至此,東北三省常住人口在2022年全部出現下降,自然增長也全部為負,這顯示東北地區出生人口持續減少,人口外流趨勢進一步加劇。
常住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才吸引力,因此比戶籍人口變動更受關注。
界面新聞此前從吉林省統計局獲悉,該局于3月初即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報省政府,需要省級領導簽批后才能公布,因此公布時間相對稍晚。不過吉林省統計局人士當時透露,吉林省2022年的常住人口比上一年減少,“大的(減少)趨勢沒有變”。
在全國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各地正在爭搶流動人口以彌補“虧空”,雖然沈陽、哈爾濱和長春等區域大型城市此前多次發布吸引人才相關舉措,但是整個東北地區依然難以挽回人口外流趨勢。
東北三省近4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和年度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遼寧省2019-2022年常住人口分別為4351.7萬、4259.14萬、4229.4萬、4197萬;黑龍江省2019-2022年常住人口分別為3751.3萬、3185萬、3125萬人、3099萬;吉林省2019-2021年常住人口分別為2690.73萬、2407.35萬人、2375.37萬、2347.69萬。
由于2020年的數據為普查數據,其余年份為抽樣調查,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因此2020年前后數據對比的起伏較大,但東北常住人口數的總體趨勢仍是持續下降,趨勢明顯。
近年來,東北人口流失現象經常引發討論。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后,東北三省總人口9851萬人,接近1億人,規模依然較大,但比10年前減少1101萬人。
2021年5月,原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東北地區人口減少,受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東北在我國處于高緯度地區,冬季相對漫長且寒冷,一些東北人口向比較溫暖的南方遷移流動,這也是全球許多國家人口遷移流動的趨勢性特征,歐洲、美國都有這種現象。此外,受生育觀念、生育行為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還要看到,東北地區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和就業前景,對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地區的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寧吉喆說。
東北人口萎縮給社會帶來的變化逐漸顯露。比如,煤礦小城鶴崗等地隨著資源枯竭,人口大量外流,導致樓市低迷,“5萬買一套房”的說法一度沖上熱搜。
不過,寧吉喆此前也指出,“當前東北經濟發展的韌性仍在,潛力很大。”東北有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在科技人才、現代農業、裝備制造、交通設施等方面基礎都比較好,實現振興發展具備很多有利條件。新一輪東北振興計劃在著力調整結構的同時,也必將帶來人口發展的新變化。
東北三省的自我調整也已開始。2023年初,黑龍江省伊春市和齊齊哈爾市6個街道被撤銷,并設為鎮,被認為是人口流失后迫不得已做出的“逆城市化”操作,引起持續熱議。
當地有關人士曾向界面新聞解釋,人口流失只是“撤街設鎮”一方面的原因,東北許多城市屬于資源型城市,當資源枯竭或利用受到限制后,人口外流在一段時期內難以避免,因此必須轉變發展模式,調整行政區劃,更好的制定政策吸引人才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