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今年以來,以中證1000指數為代表的的小盤板塊漲幅較大。受此影響, 中歐、匯添富、國金、西部利得等多家公募公司密集發行中證1000指數增強產品。
Wind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共有37只中證1000指數的相關產品,分為被動ETF及聯接基金、指數增強型產品兩大類。其中,中證1000指數增強型產品共有22只。
從成立時間來看,最早成立是創金合信中證1000增強,該基金成立于2016年12月;從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末,規模最大的產品為萬家中證1000指數增強,基金規模為41.68億元。
從發行時間來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指增產品進入井噴期,先后有中信建投、國泰君安、招商、鑫元、國聯安、嘉實、鵬華等7只中證1000指增產品成立;今年以來,則有國泰、申萬菱信、中歐、中金、國金5只中證1000指增產品成立。

作為指數增強型基金,具體的投資策略多是一方面采用指數化投資,作為有效跟蹤標的指數,另一方面則采用量化模型調整投資組合,最終達到超越指數。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還有工銀、長信、西部利得、匯添富、博時等多只中證1000指數增強型產品處在發行期或即將發行。
中證1000已經成為今年“最卷”賽道。這不僅在發行檔期上有所體現,從擬任基金經理的名單來看,多家基金公司也都派出了量化投資的實力干將。例如,博時中證1000指數增強的擬任基金經理為公司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副總監桂征輝,長信中證1000指數增強的擬任基金經理為公司總經理助理、量化投資部總監左金保,西部利得中證1000指數增強的擬任基金經理為公司公募量化投資部總經理、投資總監盛豐衍。
為什么公募管理人紛紛發行中證1000相關產品?今年以來,在全面復蘇的預期下,中小盤風格在寬基指數中相對占優,特別是以中證1000為代表的小盤指數漲幅突出。截至3月23日,中證1000指數今年以來漲幅為9.35%。
不過,統計現有的產品業績可以看到,有多只中證1000指數增強的業績反而跑輸了比較基準,并沒有實現收益增強的初衷。
景順中證1000指數增強,自2022年4月27日成立至今回報率為9.19%,而同期的業績比較基準(中證1000指數收益率*95%+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稅后)*5)則高達28.84%,兩者相差-19.65%。同樣,太平中證1000指數增強自2022年4月29日成立至今回報率為8.22%,而同期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3.76%,兩者相差-15.54%。
出現如此大的跟蹤誤差,或許和基金的建倉速度有關。按照慣例,基金自成立之日起6個月內是建倉期。而正是在建倉期內,景順中證1000指增的收益率已經大大低于業績比較基準。去年二季度報顯示,在成立之日到去年的6月30日,該基金的收益率為9.59%,而業績比較基準的收益率則高達31%。截至去年二季度末,基金持有的股票資產比例為90.71%。而到了去年三季度,基金的回報率為-12.37%,而基金比較基準的收益率則為-11.83%。
從投資的個股來看,基金投資仍以標的指數的成分股為主,積極投資部分的個股中,持倉數量最多的個股僅有2889股,僅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的0.08%。
同樣在建倉期錯失行情的還有太平中證1000指數增強,該基金去年二季報顯示,基金自4月29日成立后,在6月1日基本完成建倉,但仍出現了較大的跟蹤誤差。去年二季度,基金凈值收益率為10.77%,但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則為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