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碳風云 華鋒
編輯|凱旋
近期,光伏企業新特能源有點讓人看不懂,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年度財報,卻迎來了股價的下跌;一年狂賺了一百多億不分紅,卻還要去A股上大肆融資。
近日,從上交所網站獲悉,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遞交招股書,并獲得上交所受理,該公司計劃在主板上市。如果能順利完成IPO上市,這也意味著,新特能源將成為國內又一家“A+H”兩地上市光伏企業。
招股書顯示,本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3億股,募集資金約88億元。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年產20萬噸高端電子級多晶硅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建設項目。根據規劃,該項目分兩期各10萬噸建設,建設期均為1年。
一筆88億元的融資,即便是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如果從前幾天公布的2022年財報來看,新特能源似乎根本就不差這點錢。
實際上,新特能源本次募資項目投資總額超過175.89億元,除了募集資金88億,剩余部分將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籌集。
這種擴產方式多少顯得有些激進,但是如果放眼整個光伏產業鏈,就能讓人明白新特能源為什么要沖刺A股IPO。
2022年,在光伏產業鏈里,位于上游的硅料,賺得盆滿缽滿,被稱為“爆賺”的硅料;但是位于中游的組件,利潤則顯得非常微弱,被稱為“薄利”的組件。同時,在新特能源所在硅料行業,頭部企業的馬太效應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特能源即便是面臨產能過剩的潛在危機,也要拼了命地向前沖。
爆賺后轉戰A股
新特能源成立于2008年,2015年12月30日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屬于特變電工控股子公司,主要從事高純多晶硅研發、生產和銷售及風能、光伏電站的建設和運營。
雖然新特能源擁有多晶硅、風能、光伏電站建設和運營三個業務板塊,但是市場一般習慣把其稱為硅料企業,因為它的硅料業務最賺錢,占比也最大。其中,2022年,新特能源多晶硅出貨量10.67萬噸,業務收入257億元,占新特能源總營收近70%。
據了解,新特能源多晶硅產品主要應用于硅片的制造,客戶主要為隆基綠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中環股份、高景太陽能等硅片生產企業,這些企業都屬于光伏頭部企業。
在這些光伏巨頭的支撐之下,新特能源的業務紅紅火火,營收與利潤也是十分亮眼。
根據3月1日公布2022年財報,集團營業收入為人民幣375.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6.68%。集團利潤總額為人民幣168.1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66.13%。集團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133.9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70.33%。基本每股收益為人民幣9.37元。
如果單獨從2022年財報來看,還不足以凸顯新特能源的成績。縱觀近三年財務數據,不但營收逐漸大幅提升,凈利潤更是成倍增加。2020年、2021年、2022年,新特能源營收分別為141.82億元、225.23億元、375.41億元;同期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35億元、49.55億元、133.95億元,三年凈利潤近190億元。
2022年,在盈利同比增長近七倍的情況下,新特能源派發了每股1.1元的股息。
對于2022年度的財報,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似乎頗為漂亮,理當財報一出,股票便開始飆升。然而年報披露的第二天,新特股價下跌了8%。
分析人士指出,也許是因為——新特能源為了為加快推進A股發行工作,新特能源董事會建議不宣派末期股息。此前的1月份,新特能源為了為推進A股上市 轉讓出60MW光伏電站,因為涉及的兩個項目存在用地瑕疵,不利于企業上市。
總體來看,連年爆賺的新特能源正一門心思地沖刺A股IPO。
光伏暴利在“硅料”
對于一家連年爆賺而且已經上市的企業,似乎沒有二次上市的迫切需求,如果深入光伏產業鏈,就會發現新特能源沖刺A股的邏輯。
在中國光伏產業鏈里,大家公認的龍頭企業是誰?知名度最大的企業又是誰,毫無疑問,那就是隆基綠能。
根據隆基綠能公告,隆基綠能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145億元至155億元,同比增長60%至71%。雖然隆基綠能的業績非常可觀,但是與新特能源近134億的凈利潤相比,幾乎不相上下。
此外,天合光能預計2022年營收852億,但是歸母凈利潤只有37億;晶科能源雖然預計2022年營收約830億,但是歸母凈利潤只有29億元;晶澳科技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也只有48億元至56億元。
從隆基綠能到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這些響當當的光伏企業,每年的營收都是幾百億乃至近千億,但是實際利潤卻并不亮眼,除了隆基綠能超過百億之外,其它的基本都只有幾十億的水平,而這些企業基本被行業認為是“組件”的巨頭。
而硅料企業雖然營收遠遠不如組件企業,但是利潤卻動輒百億,直逼光伏龍頭隆基綠能。
實際上,新特能源作為四大硅料龍頭,掙得還是最少的。其中,通威股份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252至272億元,同比增長207%至231%,盈利金額居于首位;盈利金額排在第二的是大全能源,預計2022年營收309.4億元,同比增長185.64%,歸母凈利潤191.2億元,同比增長234.05%;協鑫科技預計盈利不低于155億元。
加上新特能源的利潤,2022年國內四大硅料龍頭總利潤近800億元。由此可見,在整個光伏產業鏈里,真正賺錢的“暴利”企業是硅料企業。
硅料行業馬太效應顯著
作為光伏產業鏈里的“暴利”行業,且硅料行業又屬于重資產行業,馬太效應十分明顯,大體上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而上市企業憑借資金、技術、成本、渠道等優勢,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和商業版圖,這可能導致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促使硅料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據有關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10家萬噸級企業多晶硅產能共計51.3萬噸,占國內總產能的98.8%。
而在在10家企業里面,5家年產能在5萬噸以上的企業包括通威股份、協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東方希望,產能共計44.1萬噸,占國內多晶硅產能的85.0%。
2022年,光伏硅料行業產量約81萬噸,通威股份年有效產量約為24萬噸,大全能源多晶硅產量為13.38萬噸,新特能源多晶硅產量12.59萬噸。截至2022年底,協鑫科技顆粒硅產能已實現14萬噸。預計這四家硅料龍頭產量占據了國內的80%以上。
而且,根據有關協會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多晶硅產量為82.7萬噸,凈進口量約8.5萬噸,而總需求量約103.3萬噸。因此,2022年中國多晶硅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
而在利潤的驅使下,硅料龍頭對于產能擴張也是開足了馬力,都恨不得往100萬噸沖刺。通威股份規劃的高純晶硅產能規模到2024年至2026年將分別達到80萬噸至100萬噸,協鑫科技出臺了2025年100萬噸級的顆粒硅產能方案,大全能源硅料產能到2024年將達33萬噸。
作為四大硅料的新特能源自然也不甘落后。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新特能源已投產的多晶硅生產線設計產能達到20萬噸/年。而本次A股募投項目投產后,公司高純度多晶硅產能將達到40萬噸/年。
根據新特能源測算,本次募資投建的多晶硅項目達產后,若以銷售價格7萬元/噸計算,預計可實現年均銷售收入大約140億元,年均稅后利潤28億元;若以銷售價格10萬元/噸計算,預計可實現年均銷售收入大約200億元,年均稅后利潤超70億元。
當然,除了為了賺得更多,新特能源或許還有意賺取更高的市值。
光伏四大硅料龍頭企業中,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已在A成功上市,并且獲得了超過千億的市值,截至3月13日,二者市值分別為近1800億元、1000億元。
相比之下,分別于港股上市的協鑫科技和新特能源,其市值就要低得多,分別為近540億港幣、290億港幣。
其中新特能源于四家硅料龍頭之中,市值處于墊底的位置。同為硅料巨頭,若能成功登錄A股,或能魚躍龍門,成為“千億俱樂部”的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