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瑞士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50個基點,以抵消通脹進一步增加的壓力。
瑞士央行行長喬丹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瑞士央行將利用其所掌握的一切資源來確保瑞士的價格穩定,并為金融穩定做出貢獻,“如果瑞士信貸銀行破產,將對國內和國際金融穩定以及瑞士經濟造成嚴重后果。”
喬丹表示:“瑞士央行在法定職責范圍內提供了流動性援助,以幫助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在特殊情況下,作為最后貸款人,我們會在有充足抵押物的情況下提供緊急流動性。在每起個案中,銀行的償付能力都須得到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的確認。”
瑞信曾是瑞士的第二大銀行,總部位于蘇黎世并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設立了辦事處,它還是全球十大同時提供投資銀行、私人銀行、資產管理及共享服務的“大型投資機構”之一。瑞信與歐洲金融系統中各銀行有千絲萬縷的業務聯系,這也使得瑞信的危機會牽動整個歐洲乃至全球經濟。
據瑞士銀行官網介紹,瑞銀集團收購瑞信的交易將以股票互換的方式進行。兌換比率為22.48股瑞信股票將換得1股瑞銀股票,相當于每股0.76瑞郎,總對價為30億瑞郎。與此同時,瑞信158億瑞郎(約170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被完全減記。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分析道:“硅谷銀行的問題是美聯儲加息造成的,瑞信的問題和美聯儲加息的關聯沒那么大。它的問題主要在于自身業務,同時內控和信譽也有問題。再加上硅谷銀行倒閉造成了恐慌。”
在2008年次貸危機中,需要政府幫助的是瑞銀集團,瑞信則是受影響最小的銀行之一。而現在,瑞銀面臨著整合瑞信并理清其問題的任務。
丁純認為,“這相當于將瑞信原有的風險轉移到瑞銀,收購案宣布后瑞銀的股價也在跌,就是這個道理”。收購宣布后的首個開盤日,瑞銀股價曾一度下跌13%。
本次收購最具爭議的是對于AT1債券的處置。這造成了AT1債大跌。在這場收購中,AT1債券的持有人手中的158億瑞郎被全額減記至零,血本無歸。
“額外一級資本”(Additional Tier1,簡稱AT1)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產物,銀行發行這類債券以吸收風險,一級資本不足就要將其轉換為普通股,比一般債券風險高,收益也更高。
歐洲整體AT1的規模不過2750億美元,此次一下減記了170多億美元。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可能增加歐洲銀行業未來的資金成本。
本次收購也為瑞士政府帶來更大挑戰。瑞銀與瑞信合并后新實體的投資資產將近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4萬億元),一躍成為歐洲第三大資產管理公司。30年前,瑞士有五家大銀行,現在只剩下一家“大到不能倒”的巨無霸。
蘇黎世大學經濟史教授托比亞斯·斯特勞曼(Tobias Straumann)就認為,這意味著政府在支持金融系統的任何問題上面臨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