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間秘探 孟里
3月以來,上市公司財報陸續公布,各文旅上市企業也陸續披露2022年財務業績。從財務數據上來看,大多數文旅企業虧損額普遍過億元。剛剛“摘帽”不久的西域旅游,因為營收不到億且扣非凈利潤為負,或將再一次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從西域旅游變成*ST西域。
西域或將二次“戴帽”
近日,西域旅游發布2022年報的業績預虧公告,預計2022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760萬元–1140萬元,上年同期為盈利2695.1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虧損960萬元–1440萬元,上年同期為盈利2635.18萬元。
營收未超過一億元,虧損約1000萬,使得西域旅游觸及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規則》“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人民幣1億元”的紅線。根據西域旅游2022年業績,可以推測2023年西域旅游或將“披星”,成為*ST西域。
這對于西域旅游來說,有點“尷尬”,因為距離去年5月27日西域旅游摘帽,還不到一年。西域在2021年中期報告中扭虧為盈,2021年公司營收1.46億元,同比增長1.9倍,凈利潤2695萬,同比增長1.6倍,扭虧為盈,完成摘帽。
西域旅游在虧損原因闡述中,強調了2022年疫情造成的經營停擺和客源阻斷是虧損的首要原因。2022年上半年受西安、上海等地的疫情影響,新疆跨省游一直未放開。自2022年8月中旬起,疆外和疆內發生疫情反彈,跨省旅游熔斷,疫情影響使公司錯失了中秋和“十一”等黃金節假日,公司全年僅正常運行2個月左右,致使公司正常經營受到嚴重影響。
進入2022年年報披露季,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浮出水面,據數據整理,截至3月18日(以公告日為準),已有5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19條強制退市的風險提示公告。
從財務類退市情形來看,觸及該情形的公司大多面臨2022年年報財務會計報告可能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另外,部分公司預計2022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且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情形尚未消除,亦將面臨退市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個別公司可能觸發多個財務類退市標準,強制退市風險較大。尤其是今年以來,證券監管部門持續健全退市制度規則,加強退市制度執行力度,推動常態化退市,促進市場優勝劣汰。由此可以推測,西域旅游“披星”似乎在意料之中了。
西域旅游的曲折上市歷程
西域旅游以其“史上最長IPO”而頗引人注目,其自2001年成立后曾多次申請IPO。公開資料顯示,西域旅游前身為“新疆天山天池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公司正式更名為“西域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西域旅游的控股股東為新疆天池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池控股”),直接持股51%,天池控股為國有獨資公司,阜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持有天池控股100%的股份,為西域旅游的實際控制人。
西域旅游的主營業務為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包括旅游客運、高山索道觀光、游船觀光、溫泉娛樂、旅行社業務和文化演藝等。目前,西域旅游經營的景區主要為5A級天山天池景區、4A級景區吐魯番火焰山、3A級五彩灣溫泉景區。西域旅游旗下擁有5家子公司,分別為新疆五彩灣溫泉娛樂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天山天池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天山天池文化演藝有限責任公司、阜康市天池游艇經營有限公司、新疆瑤池旅游運輸有限公司。
在2004年2月,成立剛滿3年零1個月的西域旅游首次向IPO發起沖擊,結局不盡理想。但由于當時發審會沒有關于審核結果的公開信息,據行業猜測西域旅游當時IPO申請結果或為主動撤回或為未通過。
在此后的11年時間里,西域旅游選擇靜待蟄伏。終于,不甘寂寞的西域旅游在新三板市場迎來“掛牌潮”之際,于2015年5月18日登陸新三板,創下新疆旅游企業登錄新三板的第一股,也是全國旅游景區掛牌新三板的第一股。
雖然西域旅游“委屈”掛牌新三板,但其沖A之心仍在。在其三板掛牌1周年之際,西域旅游接受國金證券的上市輔導,并于2017年8月末,結束為期1年的上市輔導。
2020年8月6日,西域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成為新疆第一家旅游類上市公司,也是近幾年來為數不多敲開IPO大門的旅游類企業。
但西域旅游上市后便被疫情沖擊,2020年,西域旅游營業收入5118.71萬元,同比減少78.76%;凈利潤為-4325.66萬元,同比減少158.81%。2021年4月28日,西域旅游2020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專項扣除后的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此時距離西域旅游上市僅滿8個月,西域旅游也被股民戲稱最快獲得*ST的A股上市公司。
新疆旅游業在疫情高峰過后得到快速修復。據統計,2021年新疆接待國內游客19056.7萬人,比上年增長20.5%。西域旅游也因此營業收入大幅回升,2021年營收達到1.49億元,同比增長192.2%,但仍未恢復至疫情前經營規模。公司也從2022年5月27日開市起撤銷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ST西域”變更為“西域旅游”。
3大原因促使“戴帽”
近兩年上市旅企虧損不斷,與疫情帶來的大環境變動不無關系,但上市不滿一年便披星戴帽的,唯獨西域旅游一家。若說戴帽ST最直接的原因,無非是旅企連續虧損,觸及退市指標。但往更深層探究,不同的旅企背后,有著不同的“戴帽”原因。
大宗資產并購
西域旅游是一家“小而美”的旅游企業,“小”主要指西域旅游資產、營收和盈利規模。2019年底,西域旅游資產僅為5.23億元,而A股景區類上市公司中資產規模最小的天目湖就達到12.36億元。同時,西域旅游2019年主營業務收入僅為2.38億元,遠遠低于A股景區類上市公司平均營收水平。
或出于突破這一難點,西域旅游一改“踏實經營”作風,開啟了“買買買”之路。自2015年登陸新三板以來,西域旅游多年未見出手購買資產,但從2019年11月份開始,西域旅游連發4份購買資產,涉及金額近億元。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收購吐魯番火焰山旅游股份公司36.22%股份,成為老火焰山第一大股東。據查,西域旅游對于老火焰山的收購分兩步,均發生在2019年12月,兩次交易的股權比例分別為33.33%、2.89%,交易總價超過5500萬元。
成功沖擊A股后,西域旅游并未停下并購的腳步。2021年3月初,公司又披露擬成立文旅創投基金,文旅基金主要投向疆內外優質旅游資源的并購、重組、開發、運營、提質、改造,以及參與旅游業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等業務,謀求進一步并購旅游資產。巨大保殼壓力下,公司未來前景難料。
淡旺季困局
事實上,受困于新疆淡旺季等市場環境,西域旅游營收能力備受質疑。具體而言,西域旅游2014—2018年報告期內,所有上半年業績均是虧損。西域旅游對此解釋是,新疆旅游季節性明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處于旅游淡季,游客人數全年分布不均衡。
再參考西域旅游近三年的季度營收情況,其大部分收入主要來自于第三季度,各項業務營收份額占到全年總營收的60%以上。季節性帶來的問題就是景區承載力與設施設備使用效率不足的問題,這也是眾多景區的共性問題。
西域旅游的高峰與低谷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公司卻存在接待能力不足的競爭劣勢,那么務必將失去該得到的利益。而在旅游高峰時期產生的效益在淡季是很難彌補的。因此,拓展以及開發新的旅游項目,無疑將成為西域旅游該考慮的問題。
收入業態單一
從主營業務來看,目前其營收和利潤的主要來源于門票收入以及景區內的大小交通業務。其中上文提到的西域旅游子公司火焰山收入結構頗為單一,主要依靠門票收入。早在2003年就投資開發并運營至今,繼續拓展的地理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智慧景區建設、數字化景區建設、增設體驗性新項目等升級項目進展也十分緩慢。
根據數據顯示,近三年在天山天池景區開展的旅游客運(區間車)業務的收入約占西域旅游總收入的60%-64%。西域旅游的收入來源集中度較高,明顯依賴天山天池景區的運營。
免收門票,吸引更多的游客上門,再通過拓展景區綜合消費結構,從而提升綜合收益已成為國內知名景區成熟的運作模式。但西域旅游若想逐步解決營收單純依賴門票和交通業務的問題,拓展景區內二次、三次消費將成為不二之選,包括溫泉酒店、演藝、會議等第二消費業態有可觀的增長空間。
景區旅企如何破解IPO難題
對于旅游景區而言,通過上市可以擴大景區融資渠道、提升市場影響力。我國共有3萬余家景區,但目前景區類上市公司尚不足萬分之五。近些年來,包括井岡山旅游、九寨溝旅游等多家旅企,此前都有IPO系列動向傳出,但受多重因素影響,紛紛折戟。
旅企沖擊IPO愈發困難
注冊制改革以來,首發企業“一查就撤”現象頻繁出現,引起市場關注。今年以來有58家主動撤單的擬上市企業,另外,有5家擬上市企業上會被否,即63家公司IPO終止,同比增長16.67%。在此背景下,文旅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最新的證券法修訂中,一個關鍵的地方就是要求IPO企業必須具有“持續經營能力”,但根據文旅企業披露的2022年報來看,區域性或景區類的旅業上市公司則在疫情反復之下集體虧損,面臨著“披星戴帽”的風險。
如黃山旅游、峨眉山A等,在2022年也陷入創紀錄的虧損,黃山旅游虧損1.3-1.8億元,峨眉山A虧損1.3-1.5億元,主要原因是進山游客數量大幅度下滑。張家界虧損2.2-2.7億元,桂林旅游預計虧損2.8億元……
可以看到在連續3年的疫情摧殘之下,一些文旅上市企業危機重重,面臨退市風險。但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仍有一批旅企想要沖擊IPO。云臺山旅游于2022年9月正式沖刺A股上市,已在河南證監局輔導備案,由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今年3月初湖北省鄂旅股份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遞交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擬在上交所主板IPO上市。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當投資回歸理性,沒有了地產和其他附屬條件,單從景區的角度講,除了少部分擁有獨占性資源的景區依然會依靠門票生存,而其他大部分可復制或無核心競爭力的景區,未來將靠什么來生存,消費者會不會為一個沒有獨特的觀光景區買單?是需要思考的。由此可見文旅企業要想可持續盈利,就必須尋找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從上市公司的情況看,已經有不少頭部企業轉型逐步落地,業務逐漸多元化,推出新項目。在各種業態中,酒店、演藝、文旅小鎮投資熱度較高。張家界重點打造的大庸古城項目已經開始營業;桂林旅游將著力推進桂林象山實景演藝項目、打造龍勝溫泉康養小鎮、打造天門山—資江景區和盤活丹霞溫泉、打造賀州溫泉小鎮等項目。黃山旅游提出了“一山一水一村一窟”的布局,分別為東黃山景區、太平湖景區、宏村和花山謎窟。
意識到自身問題的西域旅游,也在努力打造獨屬的第二增長曲線。近日,西域旅游擬與億航智能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出資設立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的合資公司,目的在于依托公司目前已運營的天山天池等景區及現有景區品牌影響力和示范帶動性,開展低空游覽項目。希望進一步提升天池旅游產品的影響力、知名度以及品牌價值,從而帶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
隨著“全域旅游”和“景區綜合體”的概念逐漸普及并深入景區之中,多元化業務被更多景區重視。但景區也走了不少彎路,例如不斷上馬的網紅產品玻璃橋、滑道、熱氣球、吶喊泉、網紅秋千、搖擺橋、小火車……這些產品項目的缺點很明顯,容易造成審美疲勞和一些安全事故,景區也隨之迅速降溫而失去成色,這些項目并不能長久成為旅企的第二增長曲線。
精細化運營,打好持久戰
隨著消費升級轉型和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一個封閉式的消費環境或者單一景點觀光旅游,而是對商業和文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來中國景區發展過程中,一味的圈占為王就想坐享其成的時代過去了。從觀光目的地向休閑體驗度假目的地方向轉變,將成為未來景區的大勢所趨。
這就要求景區一方面要拓寬景區旅游要素的“外延”,開發新的旅游要素,積極推進新要素與原有的“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進行跨界融合,打造融合型旅游新產品。
另一方面要拓寬景區產業邊界,將有可能為旅游做出“貢獻”的資源,均作為旅游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相互融合。同時還要積極推進不同旅游業態的交叉融合,探索跨要素、跨行業、跨區域、跨時空融合旅游資源和延長旅游產業鏈的新模式,構建豐富景區旅游供給的立體式網狀產業鏈。
景區以自然資源為基礎,融合商業零售、商務辦公、酒店餐飲、公寓住宅、綜合娛樂四大核心功能于一體,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打造集休閑、度假、觀光為一體的文旅商業綜合體。如長沙和廣州超級文和友、武漢知音號、大唐不夜城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綜上,以西域旅游為代表的景區旅企,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健康持續發展,成為值得關注和實踐的問題。隨著文旅融合的大趨勢發展以及市場監管制度的完善,未來的景區作為文旅產業的一個重要承載,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文旅企業靠的依然是內容、品質、運營以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