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消費財研社
新消費財研社關注到,近日西鳳酒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護價”行動,對于擾亂價格體系的經銷商施以雷霆手段,以在20天內密集處置了9家經銷商。有業內聲音認為,這是西鳳酒為穩定價格體系、實現百億營銷目標、繼續沖擊IPO做鋪墊。
多年以來,IPO一直是西鳳酒的完成不了的愿景。
2012年至今,西鳳酒已經四次嘗試沖擊IPO,但均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有業內觀點認為西鳳酒多次上市失敗背后,多是因為管理較為混亂導致的問題,也就是說多為“人禍”所致。
細數其IPO折戟原因可以發現,西鳳酒集團內部高管貪污腐敗等現象層出不窮,業績造假、管理混亂,使得近年來西鳳酒“內憂外患”,極大的阻礙了其上市進程。
2012年,準備上市的西鳳酒被曝出財務業績造假。經審計,公司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約15.6億元,但企業累計虧損超過4.2億元,西鳳酒的首次IPO計劃“胎死腹中”。
2016年,西鳳酒首次公布招股說明書,但因為營收和凈利呈下滑趨勢,同年又被曝出財務高管多次挪用銀行承兌匯票丑聞,二次IPO不得不中止。
2017年8月,西鳳酒更新招股說明書,準備第三次沖擊IPO。然而這一次,西鳳酒被曝出西鳳酒原總經理張鎖祥、原副總經理高波因貪污、行賄等違法行為被判刑,經銷商郝海錄、丁濟民通過行賄獲得原始股被判刑。至此,西鳳酒第三次上市折戟。
2018年準備第四次上市的西鳳酒,上會前夕突發“塑化劑超標”事件,最終撤回上市申請。
當時的“塑化劑超標”事件可是鬧得沸沸揚揚。2018年11月7日,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在其官網上披露的一份檢測報告,報告顯示:西鳳國典鳳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的兩項塑化相關化學添加劑的含量不符合相關標準。
檢驗報告顯示,西鳳年份酒的鄰苯二甲酸異丁酯(DIBP,俗稱“增塑劑”)檢測結果為1.44mg/kg,報告為限值0.5mg/kg;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俗稱“塑化劑”)檢測結果為1.02mg/kg,對應限值為0.3mg/kg。兩項塑化相關化學添加劑的含量均接近限定標準的三倍。
對此,西鳳酒當年解釋稱,“被查的那批酒是根據客戶要求定制生產,不存在人為添加塑化劑的情況,之所以塑化劑含量超標是由于生產的那批酒使用的周轉容器中含有塑料成分。”
而對于此事的處理方式,西鳳酒也僅是對于被查的那批酒提供召回方案,若經銷商或消費者持有召回產品,可用55度西鳳酒1915產品進行置換或按出廠價進行回購。
然而在集團內部,發生了如此嚴重的事故,卻沒有讓任何高管為這件事承擔責任。再加上前些年出現的集團高管貪污判刑等事件,足見西鳳酒內部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問題。
另外,西鳳酒四次IPO未果,也與其造成價格混亂、產品質量不保的遍地“貼牌酒”有著很大關系。
“遍地貼牌酒”一直是西鳳酒受到市場詬病的原因之一。有讀者在和新消費財研社交流時表示,貼牌酒泛濫的情況,已經將西鳳酒的外部市場空間擠壓的越來越小,貼牌酒質量不合格、定價混亂等情況也已經引起了西鳳酒的市場價格體系混亂,品牌形象受損,正在消耗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
所謂貼牌,是指知名度較大的品牌將商標授權給小酒廠,全部的釀造由小酒廠完成,最后貼上大品牌的商標。當年為了快速壟斷市場,西鳳酒授權了大量的貼牌酒,雖然近些年開始在整改,但是西鳳貼牌酒的數量依舊不少。
業內就流傳著這么一句話——“西鳳不帶酒,必須繞道走。”
也就是說,只要是正品的西鳳酒,瓶身上一定會出現完整的“西鳳酒”3個大字,而貼牌生產的白酒,只有“西鳳”商標的使用權,所以瓶身上也只有“西鳳”二字。別看“西鳳”和“西鳳酒”僅有1字之差,品質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西鳳酒的貼牌酒,大多都是來自周邊的一些小酒廠,只要買了“西鳳”的商標,就敢公然標榜西鳳酒來售賣,品質自然參差不齊。
而且正宗的西鳳酒只有鳳香型一種香型,而貼牌的西鳳酒,有鳳香型還有濃香型,香型比較雜亂,并且不同批次的白酒,喝起來口感上的區別也比較大,整體上都不如正宗西鳳酒。
為了統一標準,穩定產品質量,2021年6月西鳳酒徹底取締了四川OEM貼牌產品,關閉了濃香生產線,并發力整改相關貼牌酒。
但在2022年11月舉辦的春季糖酒會上,有媒體發現至少九家“西鳳”酒展臺亮相糖酒會。可見西風貼牌酒的數量仍然不少,相關整改做的也并不完善。
在2022的經銷商大會上,西鳳酒董事長張正曾表示,以“億元”為單位加大品牌和市場推廣投入,持續深化品牌傳播、放大品牌聲量,以推動西鳳品牌價值的徹底回歸。
而2023年是張正執掌西鳳酒的第四個年頭,自其接掌西鳳酒之后,就喊出復興西鳳酒的口號,而此次大力處理經銷商,是否是西鳳酒復興的征兆目前仍未可知,但在如今白酒行業資源不斷向頭部酒企傾斜的趨勢下,留給西鳳酒沖刺百億、回歸一流酒企的時間已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