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阿里云“觸礁”,留給張勇的時間不多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阿里云“觸礁”,留給張勇的時間不多了

未來阿里云還有望重新找回增長嗎?

文|侃科技

阿里云的冬天,來得早了一些。

業績增長失速,高管持續動蕩,讓阿里巴巴主營業務中最值得對外述說的技術支撐阿里云,有些早衰之相。

不久前,阿里巴巴2023財年第三財季財報公布,阿里巴巴云業務收入201.79億元,同比僅增長3%。上一個季度,阿里云收入的同比增幅是4%,再前一季度,這個增速為10%。而在2021財年Q3,也就是兩年前,阿里云的收入增幅還高達50%。這還不是阿里云營收的最高增速。

除了業績增長失速,去年12月,阿里云香港機房發生嚴重宕機事故。不久后,阿里云高管迅速進行人事調整,阿里云原CEO張劍鋒卸任,張勇親自下場接任阿里云CEO。

這顯示出,阿里巴巴對于阿里云的不滿已經上升到了高層。

對于高管的巨變,張勇給出的解釋是,“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正是因為云計算是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的核心戰略之一。創新和其他新技術不僅對阿里云,也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有關鍵影響。同時,阿里云也是阿里全面札根實體經濟、服務數實融合的基本支撐。”

至于業績增長失速,阿里巴巴在財報中表示,阿里云營收增長主要由公有云的收入健康增長所驅動,部分被混合云收入下跌所抵消,這是由于阿里云持續推動高質量及經常性收入增長所致。

理由很充足,但是也很現實。阿里云對阿里很重要,但是之前沒做好?收入增不動,是之前的營收結構質量不高?

總之,阿里云之前不夠好,組織上需要換人,業務上需要調整結構。這些讓阿里云從曾經高速增長,欣欣向榮的朝陽業務,還沒盈利就開始入冬。

這背后,阿里云經歷了什么,現在阿里云處境如何,未來阿里云還有望重新找回增長嗎?

12月的香港滑鐵盧

2022年12月中旬的一次故障,讓阿里云整個業務都遭遇了靈魂拷問。

據界面新聞,2022年12月18日,阿里云位于香港的數據中心因制冷故障發生宕機事故。這也是阿里云運營十多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故障,造成多項服務一度無法使用,多個大客戶受到影響。

據一位阿里云員工證實,上述全員信發出后,阿里云員工也收到了一封來自張勇約800字的內部信。信中超過20次強調了客戶的重要性,且措辭嚴厲,“我們必須將客戶的信任視為生命。”“任何故障,對于阿里是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概率,但發生在客戶身上就是百分之百。”“客戶第一不是高高掛在公司墻上的裝飾。”

如此言辭激烈的批評,顯示出張勇對于阿里云的不滿在這次宕機事件中得到了總爆發。

在跨年前夕的2022年12月29日,張勇以一封全員郵件宣布了阿里云的組織架構調整:張建鋒不再擔任阿里云智能總裁,但繼續擔任達摩院院長,張勇將兼任阿里云智能總裁。

云服務的安全性一直是行業客戶關注的首要問題。而在香港宕機事故之前,阿里云已經在安全性這件事上栽過大跟頭。

2021年12月23日,阿里云發文曝光了自身發現了log4j2高危漏洞,但是未及時上報該漏洞信息。

當時,阿里云發現漏洞后并未及時向上匯報,僅按照慣例通過郵件上報給了軟件開發公司阿帕奇軟件基金,導致國內在一個月之后才從公開渠道了解到這一漏洞情況。

這次安全事故問題,直接導致2021年12月,阿里云被工信部官宣暫停合作單位6個月。

持續的重大安全事件,無疑已經讓阿里高層對阿里云的高管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在張勇的集團全員信中,提到“穩定和安全是對客戶最基本的責任。我們要始終秉持敬畏之心,不辜負客戶的信任和依托。”

同樣的不滿和失望,還體現在阿里云的增速持續放緩,并未幾近失速的業務狀況。

阿里云失速

曾幾何時,阿里云是中國云計算的開拓者。

早在 2010 年的“直擊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馬化騰和馬云對云計算的看法很不一致。當時馬云是對云計算的未來充滿希冀。

此后隨著海外幾大互聯網巨頭的云計算業務爆發,2009年成立的阿里云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2015年到2019年,阿里云年營收從30億元迅速漲到了400億元。

當時的阿里云內部這樣自我評價,“中國有兩朵云,一朵是阿里云,一朵叫其他云”“市場份額是第 2-9 名之和”。

2018年,阿里云在體量龐大和國內市場占有率絕對第一的規模之下,營收增速達到了驚人的超過80%。

從2020年開始,阿里云增速開始斷崖式下跌。

2022年開始,不少評論認為,整體云服務行業的冬天來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全球主要云服務公司公布的2022年云服務業務的業績情況看,云服務在全球遠未入冬。

2022年,微軟云Azure總營收1012億美元,同比增長26.5%,毛利率72%,同比2021年的70.3%改善1.7%;

亞馬遜AWS 在2022年總營收801億美元,同比增長29.4%,營業利潤228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28.7%;

2022年,谷歌云總營收263億美元,同比增長37.3%。營業利潤為-30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11.3%,營業利潤率相比2021年的-16.5%改善5.2%。

從海外幾大云服務巨頭的整體業績表現來看,各家營收仍保持了中高速度增長,增速都在30%左右,其中微軟Azure和亞馬遜AWS都實現了高額盈利,微軟Azure營業利潤高達350億美元,亞馬遜AWS盈利228億美元。

再轉回國內,云服務市場也并未有入冬的跡象,反倒在經濟整體疲軟的背景下維持了不錯的整體增長態勢。

IDC最新報告顯示,2022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整體規模(IaaS/PaaS/SaaS)達到 165.8億美元,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在30.7%。到2024年,中國公有云市場的全球占比將從2020年的6.5%提升到10.5%以上。

中信證券研報認為,傳統企業和政企領域將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相比于過去的同質化低水平競爭,現在的云服務廠商們已經開始向垂直深度融合行業轉變。

顯然,仍然迅猛發展的云服務行業中,并不是所有云服務廠商都享受到同樣的市場紅利,阿里云的增長失速具有獨特性。

三大痼疾

現實和數據顯示,阿里云的增長失速,并不是行業入冬的普遍現象,那么可能更多還是自身的獨特問題。

在我們看來,阿里云主要的問題是未能適應云服務產業的整體發展和轉向,將自身的「主角光環」置于時代和產業發展之前。

第一,阿里云的產品,長期為消費互聯網服務,在產業互聯網上并不通用。

服務阿里自身合作伙伴,尤其是電商業務上合作伙伴起家的阿里云,在產品端似乎并未為產業互聯網的客戶準備好定制化的產品。

阿里云整個公司的產品起家是為消費互聯網服務,用服務器和技術,推出標準化產品,服務商家,且不斷在客戶中復制推廣,逐步實現產品的演進升級。善于打造標準化產品,阿里云不需要跟客戶過多地接觸,只需要做好接口,就可以讓成千上萬的銷售去售賣。

而在產業互聯網上,阿里云服務的客戶就從萬千中小商家變成了政企客戶,這就完全和此前的標準化產品,大規模復制推廣的邏輯完全不一樣了。政企客戶需要基于他們企業自身的業務場景、業務流程、信息規劃、痛點和需求而定制化地打造出一套完全適合自身的解決方案。

阿里云并未適應這種轉變。這也就造成了過去幾年,阿里云接連丟失不少政府和央國企的云服務和智能化改造的訂單。

第二,公司基因理念與政企不合,難以適應從云計算廠商轉化為云服務廠商的定位。

在產業互聯網階段,云服務的客戶從廣大互聯網公司以及受互聯網影響的一批新興公司,轉向了政企客戶。

云服務行業的發展,也從拼服務器拼算力到拼服務的新階段。云廠商的產品也從云計算向云服務轉變。

在政企云服務市場,阿里的很多理念就失效了。屢屢出現的信息安全問題,代表了阿里云長期以來的安全意識淡薄。信息安全問題,在廣大消費互聯網客戶看來可能不是大問題,但在政企客戶看來,卻是不能接受的底線和紅線。

基因與理念上的不合,阿里顯然也看到了阿里云這一層面的問題。阿里云希望從高管換人的角度來解決這個水土不服的問題。

2022年,阿里云引入前華為云高管蔡英華。從蔡英華的過往履歷來看,他曾力推華為中國政企業務轉型,主導搭建了分銷渠道及合作伙伴生態,擅長搭建生態體系。

第三,仍然適用互聯網公司考核機制,未轉換到服務產業互聯網思維。

產業互聯網階段,每個項目從立項到執行和回款的周期是非常漫長的,甚至很多項目都需要到應用落地階段。

但是據了解,此前阿里云內部的考核機制仍然沿用了互聯網公司的常規季度考核機制,每季度考核一次業績額和銷售額。

這種短視的考核方式,在消費互聯網階段是奏效的,因為一切以流量和即時可見的銷售結果為目標。但是到了產業互聯網階段,阿里云沿用的這種考核機制,極易讓很多政企大客戶的大單和超長大單雖然總額吸引人,但是因為考核問題陷入無人跟蹤的局面。

曾經不可一世的阿里巴巴和阿里云,依賴自身的消費互聯網時代超級平臺的流量、合伙伙伴以及技術優勢,將阿里云推到了一個巔峰。

但是,當云服務行業進入產業互聯網階段的市場競爭之中,阿里云習慣的那套理念、打法、產品思路甚至是考核方法都不再適用。

在面對政企市場時,阿里云不僅需要和華為云這樣擅長政企業務的私企直接貼身肉搏,還要與蜂擁而至的國資云直接競爭。

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身狀態,改掉自身痼疾,阿里云的增速放緩和業務錯漏,恐怕還會繼續出現。

2023年,換帥之后的阿里云,急需向外界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而入冬的阿里云,留給張勇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阿里云“觸礁”,留給張勇的時間不多了

未來阿里云還有望重新找回增長嗎?

文|侃科技

阿里云的冬天,來得早了一些。

業績增長失速,高管持續動蕩,讓阿里巴巴主營業務中最值得對外述說的技術支撐阿里云,有些早衰之相。

不久前,阿里巴巴2023財年第三財季財報公布,阿里巴巴云業務收入201.79億元,同比僅增長3%。上一個季度,阿里云收入的同比增幅是4%,再前一季度,這個增速為10%。而在2021財年Q3,也就是兩年前,阿里云的收入增幅還高達50%。這還不是阿里云營收的最高增速。

除了業績增長失速,去年12月,阿里云香港機房發生嚴重宕機事故。不久后,阿里云高管迅速進行人事調整,阿里云原CEO張劍鋒卸任,張勇親自下場接任阿里云CEO。

這顯示出,阿里巴巴對于阿里云的不滿已經上升到了高層。

對于高管的巨變,張勇給出的解釋是,“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正是因為云計算是阿里巴巴面向未來的核心戰略之一。創新和其他新技術不僅對阿里云,也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有關鍵影響。同時,阿里云也是阿里全面札根實體經濟、服務數實融合的基本支撐。”

至于業績增長失速,阿里巴巴在財報中表示,阿里云營收增長主要由公有云的收入健康增長所驅動,部分被混合云收入下跌所抵消,這是由于阿里云持續推動高質量及經常性收入增長所致。

理由很充足,但是也很現實。阿里云對阿里很重要,但是之前沒做好?收入增不動,是之前的營收結構質量不高?

總之,阿里云之前不夠好,組織上需要換人,業務上需要調整結構。這些讓阿里云從曾經高速增長,欣欣向榮的朝陽業務,還沒盈利就開始入冬。

這背后,阿里云經歷了什么,現在阿里云處境如何,未來阿里云還有望重新找回增長嗎?

12月的香港滑鐵盧

2022年12月中旬的一次故障,讓阿里云整個業務都遭遇了靈魂拷問。

據界面新聞,2022年12月18日,阿里云位于香港的數據中心因制冷故障發生宕機事故。這也是阿里云運營十多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故障,造成多項服務一度無法使用,多個大客戶受到影響。

據一位阿里云員工證實,上述全員信發出后,阿里云員工也收到了一封來自張勇約800字的內部信。信中超過20次強調了客戶的重要性,且措辭嚴厲,“我們必須將客戶的信任視為生命。”“任何故障,對于阿里是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概率,但發生在客戶身上就是百分之百。”“客戶第一不是高高掛在公司墻上的裝飾。”

如此言辭激烈的批評,顯示出張勇對于阿里云的不滿在這次宕機事件中得到了總爆發。

在跨年前夕的2022年12月29日,張勇以一封全員郵件宣布了阿里云的組織架構調整:張建鋒不再擔任阿里云智能總裁,但繼續擔任達摩院院長,張勇將兼任阿里云智能總裁。

云服務的安全性一直是行業客戶關注的首要問題。而在香港宕機事故之前,阿里云已經在安全性這件事上栽過大跟頭。

2021年12月23日,阿里云發文曝光了自身發現了log4j2高危漏洞,但是未及時上報該漏洞信息。

當時,阿里云發現漏洞后并未及時向上匯報,僅按照慣例通過郵件上報給了軟件開發公司阿帕奇軟件基金,導致國內在一個月之后才從公開渠道了解到這一漏洞情況。

這次安全事故問題,直接導致2021年12月,阿里云被工信部官宣暫停合作單位6個月。

持續的重大安全事件,無疑已經讓阿里高層對阿里云的高管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在張勇的集團全員信中,提到“穩定和安全是對客戶最基本的責任。我們要始終秉持敬畏之心,不辜負客戶的信任和依托。”

同樣的不滿和失望,還體現在阿里云的增速持續放緩,并未幾近失速的業務狀況。

阿里云失速

曾幾何時,阿里云是中國云計算的開拓者。

早在 2010 年的“直擊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馬化騰和馬云對云計算的看法很不一致。當時馬云是對云計算的未來充滿希冀。

此后隨著海外幾大互聯網巨頭的云計算業務爆發,2009年成立的阿里云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2015年到2019年,阿里云年營收從30億元迅速漲到了400億元。

當時的阿里云內部這樣自我評價,“中國有兩朵云,一朵是阿里云,一朵叫其他云”“市場份額是第 2-9 名之和”。

2018年,阿里云在體量龐大和國內市場占有率絕對第一的規模之下,營收增速達到了驚人的超過80%。

從2020年開始,阿里云增速開始斷崖式下跌。

2022年開始,不少評論認為,整體云服務行業的冬天來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全球主要云服務公司公布的2022年云服務業務的業績情況看,云服務在全球遠未入冬。

2022年,微軟云Azure總營收1012億美元,同比增長26.5%,毛利率72%,同比2021年的70.3%改善1.7%;

亞馬遜AWS 在2022年總營收801億美元,同比增長29.4%,營業利潤228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28.7%;

2022年,谷歌云總營收263億美元,同比增長37.3%。營業利潤為-30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11.3%,營業利潤率相比2021年的-16.5%改善5.2%。

從海外幾大云服務巨頭的整體業績表現來看,各家營收仍保持了中高速度增長,增速都在30%左右,其中微軟Azure和亞馬遜AWS都實現了高額盈利,微軟Azure營業利潤高達350億美元,亞馬遜AWS盈利228億美元。

再轉回國內,云服務市場也并未有入冬的跡象,反倒在經濟整體疲軟的背景下維持了不錯的整體增長態勢。

IDC最新報告顯示,2022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整體規模(IaaS/PaaS/SaaS)達到 165.8億美元,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在30.7%。到2024年,中國公有云市場的全球占比將從2020年的6.5%提升到10.5%以上。

中信證券研報認為,傳統企業和政企領域將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相比于過去的同質化低水平競爭,現在的云服務廠商們已經開始向垂直深度融合行業轉變。

顯然,仍然迅猛發展的云服務行業中,并不是所有云服務廠商都享受到同樣的市場紅利,阿里云的增長失速具有獨特性。

三大痼疾

現實和數據顯示,阿里云的增長失速,并不是行業入冬的普遍現象,那么可能更多還是自身的獨特問題。

在我們看來,阿里云主要的問題是未能適應云服務產業的整體發展和轉向,將自身的「主角光環」置于時代和產業發展之前。

第一,阿里云的產品,長期為消費互聯網服務,在產業互聯網上并不通用。

服務阿里自身合作伙伴,尤其是電商業務上合作伙伴起家的阿里云,在產品端似乎并未為產業互聯網的客戶準備好定制化的產品。

阿里云整個公司的產品起家是為消費互聯網服務,用服務器和技術,推出標準化產品,服務商家,且不斷在客戶中復制推廣,逐步實現產品的演進升級。善于打造標準化產品,阿里云不需要跟客戶過多地接觸,只需要做好接口,就可以讓成千上萬的銷售去售賣。

而在產業互聯網上,阿里云服務的客戶就從萬千中小商家變成了政企客戶,這就完全和此前的標準化產品,大規模復制推廣的邏輯完全不一樣了。政企客戶需要基于他們企業自身的業務場景、業務流程、信息規劃、痛點和需求而定制化地打造出一套完全適合自身的解決方案。

阿里云并未適應這種轉變。這也就造成了過去幾年,阿里云接連丟失不少政府和央國企的云服務和智能化改造的訂單。

第二,公司基因理念與政企不合,難以適應從云計算廠商轉化為云服務廠商的定位。

在產業互聯網階段,云服務的客戶從廣大互聯網公司以及受互聯網影響的一批新興公司,轉向了政企客戶。

云服務行業的發展,也從拼服務器拼算力到拼服務的新階段。云廠商的產品也從云計算向云服務轉變。

在政企云服務市場,阿里的很多理念就失效了。屢屢出現的信息安全問題,代表了阿里云長期以來的安全意識淡薄。信息安全問題,在廣大消費互聯網客戶看來可能不是大問題,但在政企客戶看來,卻是不能接受的底線和紅線。

基因與理念上的不合,阿里顯然也看到了阿里云這一層面的問題。阿里云希望從高管換人的角度來解決這個水土不服的問題。

2022年,阿里云引入前華為云高管蔡英華。從蔡英華的過往履歷來看,他曾力推華為中國政企業務轉型,主導搭建了分銷渠道及合作伙伴生態,擅長搭建生態體系。

第三,仍然適用互聯網公司考核機制,未轉換到服務產業互聯網思維。

產業互聯網階段,每個項目從立項到執行和回款的周期是非常漫長的,甚至很多項目都需要到應用落地階段。

但是據了解,此前阿里云內部的考核機制仍然沿用了互聯網公司的常規季度考核機制,每季度考核一次業績額和銷售額。

這種短視的考核方式,在消費互聯網階段是奏效的,因為一切以流量和即時可見的銷售結果為目標。但是到了產業互聯網階段,阿里云沿用的這種考核機制,極易讓很多政企大客戶的大單和超長大單雖然總額吸引人,但是因為考核問題陷入無人跟蹤的局面。

曾經不可一世的阿里巴巴和阿里云,依賴自身的消費互聯網時代超級平臺的流量、合伙伙伴以及技術優勢,將阿里云推到了一個巔峰。

但是,當云服務行業進入產業互聯網階段的市場競爭之中,阿里云習慣的那套理念、打法、產品思路甚至是考核方法都不再適用。

在面對政企市場時,阿里云不僅需要和華為云這樣擅長政企業務的私企直接貼身肉搏,還要與蜂擁而至的國資云直接競爭。

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身狀態,改掉自身痼疾,阿里云的增速放緩和業務錯漏,恐怕還會繼續出現。

2023年,換帥之后的阿里云,急需向外界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而入冬的阿里云,留給張勇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平邑县| 惠安县| 个旧市| 耒阳市| 习水县| 乌海市| 凯里市| 眉山市| 克拉玛依市| 江都市| 汉寿县| 桂东县| 三台县| 犍为县| 雅安市| 若羌县| 白银市| 聂荣县| 永宁县| 革吉县| 固原市| 绥宁县| 富锦市| 长治市| 临夏市| 桐梓县| 安达市| 甘谷县| 夏邑县| 颍上县| 阜新市| 鄂托克旗| 新密市| 虹口区| 山东| 海晏县| 重庆市| 滨州市| 浮山县|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