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在“他是誰”的詢問聲中,尋找藝術如何探索個人身份 | 3月滬京展覽推薦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在“他是誰”的詢問聲中,尋找藝術如何探索個人身份 | 3月滬京展覽推薦

根莖、不安的繪畫、業余畫家、童寯、高迪、“85新潮”、《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保羅·塞尚、植物與城市……

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上海】

施拉澤·赫什阿里:根莖

展覽時間:3月5日-5月7日

展覽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第二展廳

門票:280元/人

施拉澤·赫什阿里的中國首個美術館個展目前正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赫什阿里于1955年出生于伊朗設拉子,1974年前往英國倫敦獲得切爾西藝術學院藝術學士學位,自1980年代起開始以雕塑家的身份嶄露頭角,此后她的創作逐步拓展至繪畫、裝置、建筑、電影等媒介。赫什阿里的作品被廣泛收錄在大型群展之中,1994年她曾獲透納獎提名,2022年獲封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士。

面紗、薄膜、迷霧構成她作品的主要元素,伊斯蘭教蘇菲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當代物理學和詩歌皆對她的創作產生影響。對于本次展覽的主題“根莖”,赫什阿里在展覽開幕時如此解釋:“根莖是一張地圖,一張生命的地圖。這張地圖實際上是大自然遵循各種進化路徑、評估其潛力時留下的痕跡。因此,如果你能在心中勾畫出這個網狀脈絡以及重新審視的過程,那么你就可以開始直面自己的思想和它所有的繁復褶皺。”

展覽以裝置作品《氣息》開始,這件作品于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首次亮相,黑盒子的四面墻代表指南針的四個方位,象征著世界文化的碰撞交匯,在黑盒子內部,影像裝置呈現四位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誦經者的吟唱。展覽中的其他作品都是赫什阿里過去三年的新作,包括繪畫和雕塑。觀看她的繪畫作品必須靠近細看,夢幻縹緲的背景上覆上一層纖細的“網”,如同地圖上的等高線層層漾開,又在畫面的某些區域如海浪般纏繞在一起,偶爾的破洞撕開了這種連續性。細致的筆觸讓人猜想藝術家是否繼承了波斯細密畫的傳統,而畫面又有一種讓觀眾沉溺其中的魔力。網上連綴不斷地出現的兩個符號是赫什阿里的標志性元素,它們是阿拉伯語中表示肯定和否定的符號。

(同期展出的還有“喬爾·梅斯勒:靈性之旅”、“張季:火焰”、“張曉剛:蜉游”、“瑞秋·瓊斯:斷裂之根”。)

不安的繪畫

展覽時間:3月11日-5月21日

展覽地點:UCCA Edge

門票:100元

群展“不安的繪畫”聚焦八位來自不同代際與教育背景的中國藝術家,包括韓夢云(1989年生于武漢)、簡策(1984年生于山東)、李然(1986年生于湖北)、李泳翔(1991年生于長沙)、仇曉飛(1977年生于哈爾濱)、王曉曲(1987年生于桂林)、王之博(1981年生于浙江)和謝南星(1970年生于重慶),為觀眾呈現繪畫這一最古老的藝術媒介如何這個充滿變動的不安時代繼續與當下保持共振,展現藝術家在全球的不確定性與技術變革的背景下,對繪畫進行的突破性探索。

參展藝術家雖然都生于中國,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在海外生活、學習,具備國際性視野。他們的創作既有對“中國性”或更寬泛意義上的東方主義的解構和戲謔回應,也有超越特定文化語境、對多元文化符號的拼貼雜糅。其中一些作品的畫面本身就“令人不安”——它們挑戰普通觀眾對藝術品美丑的定義,亦冷峻地折射出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愛琴:春有時

展覽時間:3月18日-4月15日

展覽地點:M藝術空間

門票:免費

57歲拿起畫筆,61歲舉辦人生中的第一次個展。愛琴,一位普通的溫州阿姨,操持了大半輩子家務后,從家庭婦女變成了一位藝術家——2017年,愛琴搬去北京照顧身為職業畫家的兒子,又在兒子的慫恿下拿起了畫筆,逐漸愛上了繪畫,把它變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她用水彩畫鮮花、蔬果、即將下鍋的,朋友寄來的海魚,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都被她一一記錄珍藏,每日的飯菜都是一次對畫家之眼的錘煉。雖然愛琴的畫未經專業訓練,也不講究透視,但觀者能夠感受到作畫者是個熱愛生活的,很有情趣的女人。在她的畫中,靜物畫原本的“虛空警示”意味被日常生活的美麗細節驅散得干干凈凈,這大抵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春有時”為愛琴的上海首展,展出的40余幅水彩作品絕大部分均為首次展出,其中包括最新大幅作品及生活場景類作品。展覽在春分前開幕,策展人崔璨寫道,“我們也曾錯過春天。自己開得好,就是對世界的糾偏。”

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建筑師童寯(1900-1983)特展

展覽時間:3月18日-5月21日

展覽地點:久事美術館、久事藝術沙龍

門票:98元

童寯(1900-1983),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建筑師和建筑教育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畢業歸國的首批中國建筑師之一,與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并稱“建筑四杰”。他的《江南園林志》被學界公認為繼明朝計成《園冶》之后,在園林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童寯在上海、蘇州、無錫、常熟、揚州及杭嘉湖一帶花費大量精力實地探訪,進行園林調研測繪和拍照,發表了大量相關研究,從1937年發表《江南園林志》到1983年臨終前在病榻上親手校訂完稿的《東南園墅》,終其一生,童寯都在通過研究園林來思考如何從傳統中吸取精華,發展出屬于中國自己的現代建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童寯建筑理念中的國際視野,他曾在早年的游歷中認真學習與觀察歐洲建筑的特色,并吸取精華運用在上海、南京、貴州等城市的建設之中;他也曾用一種比較的眼光將中國園林置于世界園林的語境內分析,用英文寫作向外界介紹中國建筑傳統和演變。

“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建筑師童寯(1900-1983)特展”分為《西行畫錄》和《東南園墅》兩大主題,在久事美術館和久事藝術沙龍兩處場館聯動展出。《西行畫錄》通過86幅畫作以及相關史料講述童寯早年西行游歷的往事。展覽按照童寯壯游的順序分別展示其在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國考察建筑時創作的各種類型繪畫作品,包括水彩、速寫和建筑草圖等。展覽中也將回顧童寯在華蓋建筑事務所時期的建筑作品,以呈現其現代建筑設計思想的行程脈絡。

在《東南園墅》中,展覽通過四個板塊中的近千件展品,包括建筑模型、建筑攝影、園林測繪、手稿等,全面展示童寯對江南園林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其中園林測繪和手稿是首次面向公眾進行展示。童寯曾在《東南園墅》一書中用法國詩人皮埃爾·德龍沙的話“吾甚愛野趣橫生之園”來描述西方園林與中國園林的區別。在他看來,“西方園林實則悅目,中國園林意在會心,其一信奉量測標桿,另一追崇心智溝通。”

遇見高迪:天才建筑師的藝術世界

展覽時間:3月21日-7月2日

展覽地點:遇見博物館

門票:68元起

在中國與西班牙建交50周年之際,遇見博物館聯合西班牙雷烏斯高迪中心和9家保護高迪重要作品遺跡和記錄傳播高迪生平創作的西班牙文物保護單位,首次將“遇見高迪”展覽引進中國。本次展覽將通過200余件展品,對這位西班牙國寶級建筑師的個人經歷與職業生涯進行全面回顧。展品包括圣家堂、米拉之家、文森之家、巴特羅之家等經濟建筑圖紙、模型、建筑材料、場景復原裝置、高迪在建筑設計中使用的工具、高迪設計授權制作的復刻家具與工藝品、建筑歷史照片、影像資料、建筑靈感筆記等。

【北京】

UCCA春季大展“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

展覽時間:03月18日-06月11日

展覽地點:798藝術區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門票:60元

耿建翌是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觀念藝術家之一,他的職業生涯始于“'85新潮”,畢業作品《燈光下的兩個人》(1985)有力地質疑了當時以敘事為主的藝術觀。在接下來的30年間,耿建翌不斷通過藝術實踐打破藝術邊界,比如將簡單的日常行為直接挪用為創作的內容,促使觀眾思考藝術的多重意味。

本次展覽的標題“他是誰”就來源于耿建翌的一組日常性創作。1994年,面對錯過的來訪陌生人,藝術家問出“他是誰?”,并根據鄰居提供的樣貌線索創作了一組匯集文稿、繪圖和照片的觀念作品。這件作品也反映出藝術家對個體身份、“調查”作為藝術創作方式的探索。

展覽并沒有以嚴格的時間線為線索,而是基于其創作觀念,將作品大致分為“百分之五十”、“早期創作”、“暗房工作”、“多媒體與裝置”、“手工書”、“‘健康態度’文獻”、“表格項目”等多個區域。比如,在“百分之五十”區域展出的作品中,耿建翌只完成一半的工作,其余部分留給觀眾完成,以此消除藝術家與觀眾的距離;“早期創作”區域則體現出耿對藝術形式的挑戰,以及他對于線條、形狀和顏色的早期把握。

趙趙:答案在風中

展覽時間:03月11日-04月16日

展覽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第一&第二空間 

門票:免費

藝術家趙趙的最新個展正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798第一和第二空間展出。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百余件作品,勾勒出趙趙從2016年至今的藝術線索。

趙趙于1982年出生于中國新疆,工作生活于北京與洛杉磯,他非常強調多元文化下人類內心的微妙變化,作品中也經常出現當代藝術表現手法和傳統文化的結合,暗喻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境遇。

藝術家的這一關切從本次展覽的主題中就可以得知,它分為4個篇章:“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答案在風中”、“西部三部曲”、“漫長的一天”。1968年,哲學家波西格開始了一場穿越美國的旅行,并寫下著作《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趙趙的同名新作就源自這本小說,一張巨幅的描繪中國石窟造像的畫作像是禪的化身,畫作前方處矗立著一輛復古版的摩托車,呈現出溫暖和冷峻、科學與藝術的矛盾對比。這種矛盾在趙趙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比如工業時代的螺絲與中國古代的玉琮、從遠古時期的石斧到兩漢時期的青銅器,無不體現出藝術家對于歷史的獨特理解。

楊心廣:春風

展覽時間:03月11日-05月11日

展覽地點:798藝術區北京公社

門票:免費

站在今天,我們會如何想象城市中的植物?藝術家楊心廣的創作就經常以植物、泥土等自然物為題材,并將這些材料與工業物料交纏、并置在一起,經過反思將自然轉變為“非自然”,近幾年的《壞土》《土壤之上》《植物紀念碑》等作品就凸顯了這種思考。如此一來,一土一木不再只是屬于所謂“中國傳統文人畫”,也不再是被動的物,而是主動侵入著現代發展觀的敘事邏輯。

3月11日,楊心廣的個展《春風》在北京公社開幕,這也是藝術家在該畫廊舉辦的第五次個展,將展出近兩年創作的一系列全新作品。

塞尚·四季:大型沉浸式藝術展

展覽時間: 03月14日-06月09日

展覽地點:蘋果社區4號樓今日美術館1號館

門票:61元

“沉浸式藝術”在近兩年風頭正盛,但并不是所有藝術家都適用于這一新奇的展出方式。不過,后印象派大師保羅·塞尚的作品就很適合通過“聲光電”加以呈現,塞尚一生中畫過上百多幅靜物畫,其中一大半都是蘋果,他注重描繪和捕捉蘋果的體量感,為“立體派”開創了思路,相當于把蘋果畫出3D效果的實踐者。

在此次展覽中,沉浸式藝術使得塞尚的原作不再塵封于玻璃櫥窗中,而是轉換為互動類媒體影像和立體裝置。展覽運用于約800平米的展廳空間,配套自主研發的56臺高清投影機,呈現出17幅動態作品,并且設有體感互動類藝術裝置,使觀眾充分調動肢體動作,與作品發生隔空互動。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在“他是誰”的詢問聲中,尋找藝術如何探索個人身份 | 3月滬京展覽推薦

根莖、不安的繪畫、業余畫家、童寯、高迪、“85新潮”、《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保羅·塞尚、植物與城市……

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上海】

施拉澤·赫什阿里:根莖

展覽時間:3月5日-5月7日

展覽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第二展廳

門票:280元/人

施拉澤·赫什阿里的中國首個美術館個展目前正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赫什阿里于1955年出生于伊朗設拉子,1974年前往英國倫敦獲得切爾西藝術學院藝術學士學位,自1980年代起開始以雕塑家的身份嶄露頭角,此后她的創作逐步拓展至繪畫、裝置、建筑、電影等媒介。赫什阿里的作品被廣泛收錄在大型群展之中,1994年她曾獲透納獎提名,2022年獲封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士。

面紗、薄膜、迷霧構成她作品的主要元素,伊斯蘭教蘇菲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當代物理學和詩歌皆對她的創作產生影響。對于本次展覽的主題“根莖”,赫什阿里在展覽開幕時如此解釋:“根莖是一張地圖,一張生命的地圖。這張地圖實際上是大自然遵循各種進化路徑、評估其潛力時留下的痕跡。因此,如果你能在心中勾畫出這個網狀脈絡以及重新審視的過程,那么你就可以開始直面自己的思想和它所有的繁復褶皺。”

展覽以裝置作品《氣息》開始,這件作品于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首次亮相,黑盒子的四面墻代表指南針的四個方位,象征著世界文化的碰撞交匯,在黑盒子內部,影像裝置呈現四位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誦經者的吟唱。展覽中的其他作品都是赫什阿里過去三年的新作,包括繪畫和雕塑。觀看她的繪畫作品必須靠近細看,夢幻縹緲的背景上覆上一層纖細的“網”,如同地圖上的等高線層層漾開,又在畫面的某些區域如海浪般纏繞在一起,偶爾的破洞撕開了這種連續性。細致的筆觸讓人猜想藝術家是否繼承了波斯細密畫的傳統,而畫面又有一種讓觀眾沉溺其中的魔力。網上連綴不斷地出現的兩個符號是赫什阿里的標志性元素,它們是阿拉伯語中表示肯定和否定的符號。

(同期展出的還有“喬爾·梅斯勒:靈性之旅”、“張季:火焰”、“張曉剛:蜉游”、“瑞秋·瓊斯:斷裂之根”。)

不安的繪畫

展覽時間:3月11日-5月21日

展覽地點:UCCA Edge

門票:100元

群展“不安的繪畫”聚焦八位來自不同代際與教育背景的中國藝術家,包括韓夢云(1989年生于武漢)、簡策(1984年生于山東)、李然(1986年生于湖北)、李泳翔(1991年生于長沙)、仇曉飛(1977年生于哈爾濱)、王曉曲(1987年生于桂林)、王之博(1981年生于浙江)和謝南星(1970年生于重慶),為觀眾呈現繪畫這一最古老的藝術媒介如何這個充滿變動的不安時代繼續與當下保持共振,展現藝術家在全球的不確定性與技術變革的背景下,對繪畫進行的突破性探索。

參展藝術家雖然都生于中國,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在海外生活、學習,具備國際性視野。他們的創作既有對“中國性”或更寬泛意義上的東方主義的解構和戲謔回應,也有超越特定文化語境、對多元文化符號的拼貼雜糅。其中一些作品的畫面本身就“令人不安”——它們挑戰普通觀眾對藝術品美丑的定義,亦冷峻地折射出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愛琴:春有時

展覽時間:3月18日-4月15日

展覽地點:M藝術空間

門票:免費

57歲拿起畫筆,61歲舉辦人生中的第一次個展。愛琴,一位普通的溫州阿姨,操持了大半輩子家務后,從家庭婦女變成了一位藝術家——2017年,愛琴搬去北京照顧身為職業畫家的兒子,又在兒子的慫恿下拿起了畫筆,逐漸愛上了繪畫,把它變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她用水彩畫鮮花、蔬果、即將下鍋的,朋友寄來的海魚,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都被她一一記錄珍藏,每日的飯菜都是一次對畫家之眼的錘煉。雖然愛琴的畫未經專業訓練,也不講究透視,但觀者能夠感受到作畫者是個熱愛生活的,很有情趣的女人。在她的畫中,靜物畫原本的“虛空警示”意味被日常生活的美麗細節驅散得干干凈凈,這大抵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春有時”為愛琴的上海首展,展出的40余幅水彩作品絕大部分均為首次展出,其中包括最新大幅作品及生活場景類作品。展覽在春分前開幕,策展人崔璨寫道,“我們也曾錯過春天。自己開得好,就是對世界的糾偏。”

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建筑師童寯(1900-1983)特展

展覽時間:3月18日-5月21日

展覽地點:久事美術館、久事藝術沙龍

門票:98元

童寯(1900-1983),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建筑師和建筑教育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畢業歸國的首批中國建筑師之一,與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并稱“建筑四杰”。他的《江南園林志》被學界公認為繼明朝計成《園冶》之后,在園林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童寯在上海、蘇州、無錫、常熟、揚州及杭嘉湖一帶花費大量精力實地探訪,進行園林調研測繪和拍照,發表了大量相關研究,從1937年發表《江南園林志》到1983年臨終前在病榻上親手校訂完稿的《東南園墅》,終其一生,童寯都在通過研究園林來思考如何從傳統中吸取精華,發展出屬于中國自己的現代建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童寯建筑理念中的國際視野,他曾在早年的游歷中認真學習與觀察歐洲建筑的特色,并吸取精華運用在上海、南京、貴州等城市的建設之中;他也曾用一種比較的眼光將中國園林置于世界園林的語境內分析,用英文寫作向外界介紹中國建筑傳統和演變。

“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建筑師童寯(1900-1983)特展”分為《西行畫錄》和《東南園墅》兩大主題,在久事美術館和久事藝術沙龍兩處場館聯動展出。《西行畫錄》通過86幅畫作以及相關史料講述童寯早年西行游歷的往事。展覽按照童寯壯游的順序分別展示其在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國考察建筑時創作的各種類型繪畫作品,包括水彩、速寫和建筑草圖等。展覽中也將回顧童寯在華蓋建筑事務所時期的建筑作品,以呈現其現代建筑設計思想的行程脈絡。

在《東南園墅》中,展覽通過四個板塊中的近千件展品,包括建筑模型、建筑攝影、園林測繪、手稿等,全面展示童寯對江南園林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其中園林測繪和手稿是首次面向公眾進行展示。童寯曾在《東南園墅》一書中用法國詩人皮埃爾·德龍沙的話“吾甚愛野趣橫生之園”來描述西方園林與中國園林的區別。在他看來,“西方園林實則悅目,中國園林意在會心,其一信奉量測標桿,另一追崇心智溝通。”

遇見高迪:天才建筑師的藝術世界

展覽時間:3月21日-7月2日

展覽地點:遇見博物館

門票:68元起

在中國與西班牙建交50周年之際,遇見博物館聯合西班牙雷烏斯高迪中心和9家保護高迪重要作品遺跡和記錄傳播高迪生平創作的西班牙文物保護單位,首次將“遇見高迪”展覽引進中國。本次展覽將通過200余件展品,對這位西班牙國寶級建筑師的個人經歷與職業生涯進行全面回顧。展品包括圣家堂、米拉之家、文森之家、巴特羅之家等經濟建筑圖紙、模型、建筑材料、場景復原裝置、高迪在建筑設計中使用的工具、高迪設計授權制作的復刻家具與工藝品、建筑歷史照片、影像資料、建筑靈感筆記等。

【北京】

UCCA春季大展“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

展覽時間:03月18日-06月11日

展覽地點:798藝術區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門票:60元

耿建翌是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觀念藝術家之一,他的職業生涯始于“'85新潮”,畢業作品《燈光下的兩個人》(1985)有力地質疑了當時以敘事為主的藝術觀。在接下來的30年間,耿建翌不斷通過藝術實踐打破藝術邊界,比如將簡單的日常行為直接挪用為創作的內容,促使觀眾思考藝術的多重意味。

本次展覽的標題“他是誰”就來源于耿建翌的一組日常性創作。1994年,面對錯過的來訪陌生人,藝術家問出“他是誰?”,并根據鄰居提供的樣貌線索創作了一組匯集文稿、繪圖和照片的觀念作品。這件作品也反映出藝術家對個體身份、“調查”作為藝術創作方式的探索。

展覽并沒有以嚴格的時間線為線索,而是基于其創作觀念,將作品大致分為“百分之五十”、“早期創作”、“暗房工作”、“多媒體與裝置”、“手工書”、“‘健康態度’文獻”、“表格項目”等多個區域。比如,在“百分之五十”區域展出的作品中,耿建翌只完成一半的工作,其余部分留給觀眾完成,以此消除藝術家與觀眾的距離;“早期創作”區域則體現出耿對藝術形式的挑戰,以及他對于線條、形狀和顏色的早期把握。

趙趙:答案在風中

展覽時間:03月11日-04月16日

展覽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第一&第二空間 

門票:免費

藝術家趙趙的最新個展正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798第一和第二空間展出。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百余件作品,勾勒出趙趙從2016年至今的藝術線索。

趙趙于1982年出生于中國新疆,工作生活于北京與洛杉磯,他非常強調多元文化下人類內心的微妙變化,作品中也經常出現當代藝術表現手法和傳統文化的結合,暗喻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境遇。

藝術家的這一關切從本次展覽的主題中就可以得知,它分為4個篇章:“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答案在風中”、“西部三部曲”、“漫長的一天”。1968年,哲學家波西格開始了一場穿越美國的旅行,并寫下著作《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趙趙的同名新作就源自這本小說,一張巨幅的描繪中國石窟造像的畫作像是禪的化身,畫作前方處矗立著一輛復古版的摩托車,呈現出溫暖和冷峻、科學與藝術的矛盾對比。這種矛盾在趙趙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比如工業時代的螺絲與中國古代的玉琮、從遠古時期的石斧到兩漢時期的青銅器,無不體現出藝術家對于歷史的獨特理解。

楊心廣:春風

展覽時間:03月11日-05月11日

展覽地點:798藝術區北京公社

門票:免費

站在今天,我們會如何想象城市中的植物?藝術家楊心廣的創作就經常以植物、泥土等自然物為題材,并將這些材料與工業物料交纏、并置在一起,經過反思將自然轉變為“非自然”,近幾年的《壞土》《土壤之上》《植物紀念碑》等作品就凸顯了這種思考。如此一來,一土一木不再只是屬于所謂“中國傳統文人畫”,也不再是被動的物,而是主動侵入著現代發展觀的敘事邏輯。

3月11日,楊心廣的個展《春風》在北京公社開幕,這也是藝術家在該畫廊舉辦的第五次個展,將展出近兩年創作的一系列全新作品。

塞尚·四季:大型沉浸式藝術展

展覽時間: 03月14日-06月09日

展覽地點:蘋果社區4號樓今日美術館1號館

門票:61元

“沉浸式藝術”在近兩年風頭正盛,但并不是所有藝術家都適用于這一新奇的展出方式。不過,后印象派大師保羅·塞尚的作品就很適合通過“聲光電”加以呈現,塞尚一生中畫過上百多幅靜物畫,其中一大半都是蘋果,他注重描繪和捕捉蘋果的體量感,為“立體派”開創了思路,相當于把蘋果畫出3D效果的實踐者。

在此次展覽中,沉浸式藝術使得塞尚的原作不再塵封于玻璃櫥窗中,而是轉換為互動類媒體影像和立體裝置。展覽運用于約800平米的展廳空間,配套自主研發的56臺高清投影機,呈現出17幅動態作品,并且設有體感互動類藝術裝置,使觀眾充分調動肢體動作,與作品發生隔空互動。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广宗县| 谷城县| 绩溪县| 博乐市| 综艺| 德格县| 汉川市| 漯河市| 泸定县| 华宁县| 旬邑县| 吉隆县| 祁阳县| 白朗县| 三门峡市| 马尔康县| 普陀区| 马鞍山市| 双鸭山市| 崇仁县| 玉溪市| 融水| 江源县| 江孜县| 德保县| 库伦旗| 宜兴市| 泽库县| 安义县| 安平县| 扎囊县| 右玉县| 浪卡子县| 松江区| 本溪| 五华县| 平罗县| 信阳市| 民丰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