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曾仰琳
硅谷銀行“閃電”破產是近期金融行業熱議的事件之一。
美國當地時間3月10日,主要為初創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美國明星銀行硅谷銀行突然被宣布接管,在事實層面宣告倒閉,這被看作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引發全球關注。
隨后,由于出現流動性危機,銀門銀行(Silvergate Capital)和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等兩家規模較小的銀行接連倒閉。
在3月18日至19日舉行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年會上,多位金融大咖熱議硅谷銀行破產事件,探討該事件原因、影響和應對舉措。
原因何在?
“硅谷銀行的資產負債特征使其對利率變化更為敏感并最終引發風險。”談及硅谷銀行破產事件,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近期,美歐個別少數銀行業機構暴露出的風險表明,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快速調整在產生外溢效應的同時,也存在內溢影響。過去長期低利率環境使部分金融機構習慣于在利率低波動性環境下擺布資產負債,缺乏對利率短期、大幅波動的預期和敏感性。
中投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居偉民分析指出,去年的英國養老金抵押品危機、近期硅谷銀行破產事件的發生,直接原因是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流動性錯配,其根源在于原有的業務模式對新范式的適應性明顯不足,類似的風險事件后續可能還會發生。
“在多重風險因素相互交織下,更多‘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可能隨時發生。”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張文才同樣認為,近期,硅谷銀行等機構因流動性緊張“閃電”破產,造成銀行業信任危機和擠兌風險,揭露了激進加息下銀行資產負債的嚴重錯配問題,引發“雷曼時刻”重演和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廣泛擔憂。
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理事長、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指出,最近硅谷銀行破產事件發生,提示金融市場在貨幣政策變化中受到沖擊。“為免于出現系統性風險,美聯儲和聯邦儲備保險公司(FDIC)共同發聲保護儲戶的全部存款安全。”
有何影響?
“從傳播速度來看,自3月8日硅谷銀行發布融資公告,市場出現恐慌并對該行進行集中擠兌起,僅兩日就閃崩倒閉,且風險迅速蔓延至其他美國區域性銀行,3月12日,簽名銀行也宣布關閉,帶動美股銀行股崩塌式下跌。”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楊麗平表示,全球不確定性導致的風險事件更多、傳播速度更快、沖擊范圍更廣。
談及硅谷銀行事件,楊麗平進一步提到,悲觀情緒繼而傳導至歐洲市場,點燃了瑞信銀行風波的導火索。從沖擊范圍來看,先是對該行現金流緊張的科技企業客戶帶來較大壓力,接下來對于存在較大資負錯配風險的其他金融機構,也加速了其風險暴露,部分中小銀行客戶出于資金安全考慮,已著手把資金轉入大型銀行。
“在金融體系高杠桿和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下,任何‘黑天鵝’事件都可能導致局部金融風險的跨市場傳染。”中國光大集團黨委委員、中國光大銀行行長王志恒表示,近日,硅谷銀行破產對市場情緒的沖擊,將持續考驗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美國政府的快速干預未能有效緩解市場焦慮情緒,全球市場恐慌情緒繼續升溫,VIX恐慌情緒指數近日大幅上漲至30左右的水平,創階段性新高。
居偉民指出,全球宏觀形勢發生了范式轉換,過去20年低通脹、低利率、穩定增長的時代漸行漸遠,高通脹、高利率、低增長成為新特征,流動性進入緊縮周期,疊加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受到周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變化的多重沖擊,部分金融業務模式面臨巨大挑戰。
“美聯儲加息產生的外溢效應及其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居偉民分析指出,高利率、高通脹環境打壓大類資產估值和價格,大類資產關聯性增強,全球股市、債市、匯市波動幅度超出預期,通過傳統資產配置模式分散風險、平衡收益的難度加大,對資產配置調整和組合管理帶來新挑戰。
宣昌能認為,從目前情況看,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短期內能否明顯回落還存在不確定性,繼續保持較高利率水平也可能對銀行業等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造成不利影響,這些都增大了貨幣政策調控面臨的“兩難”甚至“多難”。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對這些重要宏觀變量的變化十分敏感,由于不確定性、不穩定因素增多,未來全球財富管理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大。
如何應對?
硅谷銀行此類事件并非偶發,多位專家認為,類似事件未來隨時有可能發生。金融業該如何應對全球的不確定性?
“面對全球不確定性呈現出的特征,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應對經濟金融不確定性的必然選擇。“楊麗平建議,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宗旨,也是緩釋金融市場脆弱性的根本要求。只有通過發展實體經濟才能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才能不斷提升金融發展的質量,筑牢防范金融市場脆弱性和全球不確定性的基礎。
二是金融業改革創新,是金融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防范不確定性的必由之路。通過金融監管的改革創新,增強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通過金融科技的改革創新,增強應對不確定性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通過金融政策的改革創新,助解國際金融風險和抵御外部沖擊。
三是金融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有力手段。具體包括強化公司治理、強化全面風險管理和強化資本管理
四是保險業發揮風險治理職能,是天然使命,也是有效緩釋不確定性的重要方面。從保障角度來看,保險的風險分擔機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重大自然災害、跨境貿易安全、保障能源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投資角度來看,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投資優勢。
機構投資者該如何應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全球變局?居偉民建議,要以長期投資穿越市場周期;要在創新合作中把握新機遇;用負責任投資積極應對共同挑戰,積極與同業機構和相關組織開展溝通對話,健全完善可持續投資框架,積極把握可持續投資機遇,促進綠色產業及技術合作,幫助改善能源安全和推動綠色轉型,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配置優化中有效防范化解風險。
在配置優化中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方面,居偉民進一步指出,新范式下經濟金融的“薄弱環節”和“脆弱地帶”容易突然暴露風險、對外傳導。例如,緩沖墊不足的部分中小銀行,依賴高杠桿撬動、對成本敏感的實物資產項目和并購私募等,恐將受到較大影響。
基于此,居偉民建議,機構投資者需要重新理解風險產生的底層邏輯,深刻把握新形勢下的風險特征,探索更加符合新變局、新形勢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管理模式,增強資產配置和組合管理的主動性、靈活性、適應性。
對于全球復雜多變環境對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的挑戰,宣昌能表示,中國市場的開放、穩定與發展,給世界提供了多元化機遇與選擇。堅定實施穩健、正常的貨幣政策,讓中國經濟增長穩中向好,并形成了難得的低通脹經濟環境。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日益深化,也為投資者做好財富管理和資金配置提供了新機遇。
對于硅谷銀行破產事件的風險,樓繼偉指出,“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我們正在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包括兩會后新設立國家金融監管局,調整和優化監管機構設置與職能定位。我們也將繼續與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合作,共同防范化解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