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觀察 林未
“少年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隨著“孔乙己文學”進入大眾視野,青年一代所面臨的迷茫與困頓漸趨清晰地浮出水面。
孔乙己是魯迅著作《吶喊》中的人物,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和當時社會下層人民別無二致,但他時刻穿著在他看來是“知識分子”身份象征的“長衫”。他內心輕視廣大勞苦眾生,同時又渴望融入上層社會,這使他一生都處于一種尷尬的社會境地。
如今,一些剛剛走出大學象牙塔、步入社會的年輕人用“孔乙己文學”來映襯當下的處境。什么是當代“孔乙己文學”?其背后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與矛盾?
當代青年的“長衫”情結
“學歷不但是我的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這句出自“孔乙己文學”的話語,是否一舉擊中你的心靈。
所謂“孔乙己文學”,即形容當代大學生在付出了諸多時間、精力與金錢、獲得高等學歷后,卻發現所付出的一切無法得到對等的匯報、曾經對學歷的預期與現實反饋存在巨大落差的現狀。
“孔乙己文學”造就的情感聯結,正是當代青年的“長衫”情結。在魯迅筆下,孔乙己一生都不愿褪下的長衫象征其“知識分子”的身份,卻也是限制其行動與思想自由的沉重鐐銬;在學歷貶值的時代,學位證與畢業證已轉變為當代青年身上的“新式長衫”。
在走出校園前,每一位青年都恰似栽種于象牙塔中的“百合花”,在高等教育的浸潤下意氣風發、躊躇滿志。隨著我國高校畢業人數不斷攀升、國家經濟壓力不斷增加,青年群體面臨著手持高學歷,卻難于就業、收入大幅下降等困境,年輕一代漸漸發覺骨感的現實無法支撐美好的理想。
面對殘酷現實的當頭棒喝,當代青年懷捧“長衫”情結、無法接受與自己預期相去甚遠的職業與收入,巨大的心理落差讓部分群體陷入迷茫與無奈的窘境之中。
“孔乙己文學”背后的社會鴻溝
“孔乙己文學”背后,實則存在著一道橫亙于現實與校園之間的鴻溝。身處大學的象牙塔中時,青年人在“學生”身份的包裹與保護下自由地追求知識、擘畫未來的理想愿景,絕緣于現實的瑣碎與困擾。
青年在象牙塔中被鍛造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躊躇滿志地在廣闊的天空中追尋自己的熱愛,難以發現鴻溝的存在,更難以丈量鴻溝的寬度與深度。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激增與經濟形勢的不可捉摸,“求職難”更在無形中加深了這道現實與校園間的鴻溝,據相關數據統計,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1158萬人。很多人感慨,若自己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沒有開闊的眼界,或許便可以接受平庸的工作與收入。在編織完一張完美的夢想之網后親手撕碎它,實在是過于殘酷。
面對這道看似難以逾越的鴻溝,當代青年人渴望的,實則是憑實力證明自我、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公開透明的招聘機制、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都是幫助青年人走出困局的推手,“唯能力論”的求職發展空間恰如搭建在鴻溝之上的穩固橋梁,能夠有力地幫助青年人緩解焦慮、看向未來。
“長衫”并非枷鎖,愿未來已來
“孔乙己文學”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現實與青年焦慮,是社會各個階層都必須正視的問題。對于青年一代來說,“長衫”或許并非枷鎖,而是青年人得以開闊眼界、心懷理想的證明。
寒窗苦讀數十載,大學生對未來懷有高預期并非“眼高手低”,青年一代承載著家庭的無限期望、承擔著社會的責任與重擔,當代“孔乙己”式的焦慮之所以出現,也是因為青年人對未來懷有期望,全盤否認這種焦慮或許過于苛刻。
“孔乙己文學”本質上是青年人為自己打造的“自嘲”式情緒出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空間與時間,青年一代自會在完成情緒調節后繼續迎難而上、為理想奮戰。
我們十分明晰,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品,而今天的我們已走出封建復古的逆流,愿未來已來,愿青年人的夢想之網永不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