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創新藥賭局,高投入、高回報,當然,還有高風險。
每一次失利,從biotech,到大藥廠,經驗再豐富的科學家,也不能提前預見,直到失敗的例子出現,波及整個行業。
目前來看,一度被視為腫瘤免疫學的光明與希望的TIGIT靶點,似乎還在不斷釋放著焦慮。
從風向標羅氏頻頻失利,到吉利德,再到如今的默沙東,即便是全世界最優秀的大藥廠們,也描繪不出它的未來。
3月16日,默沙東宣布,其MK-7684A(PD-1+TIGIT復方制劑)治療轉移性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2期臨床結果,效果甚至不如對照組化療單獨治療的效果。
TIGIT靶點的打擊接二連三。不過,這并不會影響創新藥行業向上的趨勢。
藥企追求創新的體系,不會因為一個又一個教訓停下。因為驅使它的,是一個永遠追求增長與突破的世界。
對于藥企來說,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如何擁有一個統一且清晰的戰略,應對諸多意想不到的挑戰,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打贏一場場前途未知戰役的根本。
01 TIGIT,此路不通?
TIGIT靶點的研發,從羅氏開始。2009年,TIGIT靶點才由羅氏子公司基因泰克研發團隊發現。彼時,TIGIT并未吸引太多關注的目光。
后來,隨著PD-1藥物走向成熟,藥企開始尋找能夠開啟免疫治療2.0時代的新靶點,TIGIT的研發熱度也逐漸高漲。
羅氏也當仁不讓的成為先驅。在羅氏與PD-L1聯用的臨床試驗中,TIGIT+PD-L1聯合療法的效果堪稱一鳴驚人。
但冷酷的現實轉折點悄然而至。2022年年初,羅氏宣布TIGIT單抗聯用PD-L1,沖擊廣泛期小細胞肺癌一線療法臨床失敗。
某種程度上,小細胞肺癌的失敗還情有可原,畢竟這是免疫療法難啃的骨頭。
但去年5月份,羅氏公布TIGIT+PD-L1聯合療法在非小細胞癌領域的失利,無疑讓市場多了一層憂慮。畢竟,非小細胞癌,是PD-(L)1的核心適應癥。
羅氏之后,吉利德也沒能給市場帶來好消息。
去年12月底,吉利德公布的TIGIT、PD-1聯合療法針對非小細胞癌的2期臨床數據,雖然看似完勝,但存在隱憂。其臨床結果與羅氏翻車的劇情“神似”:均為單藥治療組效果平庸,反倒是顯得對照組效果驚人。
在這一背景下,市場對該聯合療法的未來并沒有過多期待,吉利德合作伙伴Arcus股價大跌。
如果說,吉利德只是帶來了不算太壞的消息,那么如今默沙東公布的數據,無疑讓人們對TIGIT靶點未來成藥性的疑慮,增加了很多。
02 還能再搶救一下嗎?
實際上,早在默沙東發布臨床數據前,整個行業對于TIGIT靶點的前景便心有疑慮。
比如,百時美施貴寶在潛在的風險面前,就選擇了撤退。
2月,百時美施貴寶在公布財報時透露,決定終止TIGIT抑制劑BMS-986207的II期臨床試驗,該藥是與CTLA-4抑制劑Yervoy、PD-1抑制劑Opdivo構成三聯療法的一部分。
百時美施貴寶首席醫學官Samit Hirawat透露,他們在聯合用藥時觀察到了毒性,出于安全考慮,百時美施貴寶決定終止這項試驗。
另一家大藥企諾華,雖然沒有放棄TIGIT單抗的研發,但其研發TIGIT的進度卻放慢了。
諾華曾計劃在2022年底開始一項TIGIT的III期研究,用于治療實體瘤,但是這項研究并未如期進行。
不過,諾華也并未放棄TIGIT單抗,其計劃將在2023年開展非小細胞肺癌一線療法的TIGIT + PD-1+化療的III期聯合研究。
好在,還有不少大藥廠認為,TIGIT靶點還能再搶救一下。
比如,先驅羅氏依然表示,將繼續TIGIT的研究,直到總生存期結果出爐,同時其針對一線食管鱗癌適應癥的 SKYSCRAPER-08 三期臨床研究將公布中國人群結果。
此外在對2023年的展望中,羅氏也將TIGIT資產列在值得關注的計劃內。
羅氏失敗后,葛蘭素史克與合作伙伴iTeos重新評估了TIGIT項目,最終還是決定繼續TIGIT項目。
根據iTeos公布2022年財報,其正努力將TIGIT單抗EOS-448與葛蘭素史克的 PD-1抑制劑Jemperli 聯合療法推進三期。
吉利德也在財報中表示,對TIGIT的未來充滿期待。但如今,默沙東的再次失利,或許會影響整個大藥廠的信心與節奏。
03 難尋的下一個PD-1
不管TIGIT結局如何,我們都不會感到過于奇怪,即便是最差的結局:倒下。
雖然PD-1橫空出世,帶著腫瘤治療正式開啟免疫治療新時代。這也使得球創新藥企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期待越來越高,入局者紛沓而至。
但夢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巨大差距。雖然已經有成功先例,但我們對免疫系統的認知依然極為有限。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的復雜性和異質性,是阻礙免疫治療前進的重要原因。
在浩如煙海的免疫檢查點中,能研發出PD-1這樣成功的靶點,實屬運氣和實力共同加成所致。但是,好運不常在,困難卻一直在。
這兩年來,包括NKG2A在內的眾多免疫治療領域“新星”接連倒下,即便是LAG-3、CTLA-4等成藥靶點,也并沒有如預期那般順利,而是以聯合療法的輔助姿態登場。
過去一年,大藥廠還對免疫療法項目進行了大清理。根據SVB 統計,2022年四季度阿斯利康、BMS、羅氏、楊森、拜耳、輝瑞、吉利德、艾伯維等大藥廠,共削減了21個與各種新適應癥和后續適應癥相關的不同免疫療法項目。
這些事例,無不在告訴我們一個殘酷事實:雖然PD-1讓腫瘤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但藥企想在新時代里找到下一個PD-1,并不容易。
要想把技術拉進現實世界,要證實那些看似行不通的開創性科學研究,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更要有打苦仗的耐心、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