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姍
界面新聞編輯 | 樓婍沁
成立2年零4個月,本土鉆石珠寶品牌Lightmark小白光在全國開了17家專賣店。
小白光售賣的鉆石是實驗室培育的,而非天然礦產鉆石。在該品牌目前所進駐的商場內,基本還很難找到第二家主打培育鉆石的珠寶品牌。
小白光現有門店都開在購物中心,選址不乏一些主打中高端消費的商場,如沈陽恒隆廣場、武漢萬象城、杭州湖濱銀泰及深圳前海萬象城。
在與界面新聞的采訪中,Lightmark小白光聯合創始人兼品牌合伙人劉韌(Tiger)稱小白光目前“肯定是全國培育鉆石品牌里門店開得最多的”,而且“覆蓋城市和區域也是最廣的”。
在華東、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的核心時尚消費城市,小白光基本確保了在每座城市開出一家門店。
不過,其在長三角地區的門店數量占了總店數的近一半,在上海更是開了3家門店。從時尚奢侈品牌集中度來看,這個布局符合大多數新消費品牌的選擇。
Lightmark小白光的背后是深圳中嘉恒美科技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成立。根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小白光成立5個月后獲得招銀鼎榮天使輪融資。2021年12月22日,小白光獲得pre-A輪融資,融資金額為1.3億人民幣,投資方未披露。
用培育鉆顛覆傳統珠寶首飾行業
2020年前后新消費賽道風生水起。劉韌告訴界面新聞,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我們在傳統珠寶行業做了這么長時間,也想有沒有可能把珠寶用新消費的邏輯進行顛覆?”創業之前,劉韌在某知名本土婚戒品牌任職8年,從市場總監升至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更早以前,他在一家知名4A廣告公司工作。
新消費賽道的創業邏輯無法避開數字營銷和數字渠道這一核心。目前小白光已經覆蓋了中國主要線上渠道,包括微信小程序、京東、天貓、抖音和小紅書。而按照劉韌的說法,小白光線上多個渠道已經基本實現為線下門店引流。
但為何一開始選擇用消費者并不了解的培育鉆石,而不是天然鉆石去顛覆傳統珠寶行業?
中國培育鉆消費市場滲透率極低。根據萬聯證券數據,2021年中國培育鉆市場滲透率僅為6.7%,這意味著消費市場對實驗室培育鉆石并未建立起認知。另一方面,經過傳統珠寶品牌多年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消費者對“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稀缺性有根深蒂固的認知。
小白光劉韌給出的答案是:“初衷是讓更多人能夠買到好東西。”
在他看來,實驗室培育鉆石與天然礦產鉆石在本質上并無不同。
實驗室培育鉆石即人造金剛石單晶中質優粒大可以用于制作首飾的寶石級人造金剛石單晶。不同于鋯石、莫桑石等鉆石替代品,培育鉆石在光學、物理、化學等方面與天然鉆石具有相同性質,且4C認證標準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IGI(國際寶石學院)、GIA(美國寶石學院)等國際權威珠寶鑒定及分級機構目前已經可以通過顏色和凈度兩個關鍵參數,對培育鉆石提供類似天然鉆石一樣的評級。這意味著培育鉆石生產技術和品質鑒定都已經具備基礎,理論上品牌商和消費者都有了可衡量的標準。
冰箱里的冰 VS 南極的冰
上海豫園珠寶時尚集團(以下簡稱“豫園珠寶”)輪值總裁陳曉燕甚至認為,“整體而言培育鉆的品質是比天然鉆好的。”
在培育鉆行業,普遍流傳著一個比喻:培育鉆與天然鉆,就像是冰箱里的冰和南極的冰,差別只在于生長環境而已。
由于培育鉆誕生于實驗室環境下,“生產環境可控。”陳曉燕告訴界面新聞,“隨著技術迭代,實驗室培育鉆的良品率會越來越高,它的顏色、凈度整體都比天然鉆好。”
2021年,豫園珠寶自主孵化了培育鉆石品牌LUSANT露璨,并于當年底在上海開設第一家線下門店。這也讓豫園珠寶成為國內首個宣告進軍培育鉆市場的頭部傳統珠寶公司。老廟黃金、亞一珠寶等傳統黃金珠寶首飾品牌都隸屬于豫園珠寶,它們各自都有天然鉆石系列產品線。

這是一條不同于Lightmark小白光的路徑。作為本土珠寶首飾市場的頭部企業,豫園珠寶有成熟的產業鏈優勢,掌握供應商和渠道方面的優質資源,理論上能夠為旗下新興品牌快速發展鋪路。
這同時也意味著,多年來只賣天然鉆石珠寶首飾的頭部珠寶公司主動把培育鉆石引入家門。這是機會,但也藏著危險。
培育鉆石相較天然鉆石,最大的優勢就是高性價比。
以較為經典的六爪鑲嵌訂婚戒指為例,Lightmark小白光一枚FG色、凈度VS1、1克拉大小的白金款訂婚鉆戒成品價格為20599萬元。據該品牌銷售人員介紹,品牌還提供定制服務,可根據顧客對參數的偏好定制化生產產品,工期在20天左右,且若顧客為首次購買,還能爭取更多優惠。
而美國高級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的一枚相近參數的六爪鑲嵌天然鉆訂婚戒指定價會在13萬元左右。在周大福、周六福、潮宏基等黃金珠寶品牌門店,界面新聞記者此前走訪時發現,撇開款式不同造成的工價差異,同樣參數的天然鉆石鉆戒的售價大致都在10萬元左右。
劉韌對界面新聞表示:“在別人家可能賣個兩三萬、四五萬的(天然鉆成品),在培育鉆行業(培育鉆成品)可能就賣5000至8000。”
陳曉燕坦言,“它將來肯定還會跌價,產量大了,需求量大了它自然會疊加。所以它(培育鉆)肯定是極致性價比的。”
不過,也正是這些特質使得部分頭部珠寶公司,尤其是在銷售天然鉆商品的公司,對培育鉆商品的推廣“謹小慎微”。
2021年10月,大中華區市場規模最大的珠寶品牌周大福珠寶曾經短暫地在天貓上線過一個培育鉆品牌“CAMA”。但這個品牌數月后就撤店了。周大福集團在后來答投資者問中承認其在測試“培育鉆”品類。
但事實上,進入2022年以后,傳統黃金珠寶企業已開始紛紛入局培育鉆賽道。
中國黃金宣布將培育鉆發展作為核心戰略,計劃建設培育鉆石研發設計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供應鏈服務中心。潮宏基旗下子品牌VENTI也推出了培育鉆石產品。潮宏基還與中國培育鉆石原石供應商力量鉆石達成戰略合作,擬創建并運營培育鉆石飾品品牌。
你愿意通過培育鉆實現“克拉自由”嗎?
女星張雨綺曾在小紅書中分享過一個如何購買鉆石的視頻。在視頻中,張雨綺表示她只會購買1克拉以上的鉆石,不足1克拉的碎鉆在她看來是沒有收藏價值的。
對于更廣大的消費群體而言,購買1克拉以上的成品鉆,并非易事。而且最近幾年,品牌天然鉆石成品價格還在不斷上漲。
在小白光團隊看來,培育鉆可以讓更多中國消費者實現“克拉自由”。
“最早我跟大家一樣,也會糾結培育鉆和天然鉆到底是不是一個東西,消費者會不會買單?但開了兩家店之后我們就發現,我們的觀念比消費者還是落后。”
劉韌說:“比如,你在銀泰這種商場里面,消費者一開始看到培育鉆可能會猶豫,后來他發現同樣的錢去買其他品牌天然鉆,要比它小一半,而且它確實比一個50分的鉆石更大更閃,價格還便宜很多。這種情況下,很多女性消費者會先自己說服自己的。”
美國培育鉆消費市場現狀亦給了這些培育鉆創業者不少信心。美國是當前全球最大的培育鉆消費市場。根據貝恩咨詢《2019年全球鉆石行業報告》的統計數據,全球培育鉆石消費量 80%在美國。美國培育鉆消費市場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局面,培育鉆逐漸影響了美國消費者的鉆石購買偏好,購買大克拉鉆石是美國消費者購買成品鉆時十分看重的一點。
“美國人寧可買大的,即便顏色不好。”陳曉燕告訴界面新聞。2022年6月,陳曉燕曾帶著LUSANT露璨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珠寶展(JCK Las Vegas)參展。
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對珠寶首飾的要求可能要更為復雜,除了品質和克拉數,設計美感也是影響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者購買鉆石產品的關鍵因素。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上述培育鉆品牌們盡管從高科技、未來感、性價比等不同維度在塑造品牌形象,但無一例外的都在強調培育鉆產品的時尚感和設計感。
以培育鉆石珠寶首飾品牌ANOTA為例,其產品系列就十分強調設計師款,或是藝術家聯名設計款。事實上,從2021年成立至今,ANOTA也一直活躍于時裝周showroom,起初在線下渠道也是從與時尚設計行業強關聯的買手店開始。
從2021年10月品牌首次發布的“生”和“然”系列作品,到2022年發布的與舞臺劇《弗蘭肯斯坦》中文版的聯名合作系列,ANOTA均以某一概念作為內核,去設計一整套培育鉆成品系列,產品包括戒指、項鏈、耳飾、胸針等單品。

ANOTA品牌創始人浦奕柳告訴界面新聞:“我們現在還握有20多個藝術家的IP,像潮流藝術家張長江、蔡萬林等。我們跟他們做聯名,相當于聚焦跟藝術跟時尚相關的這樣一個圈層。所以每做一個聯名,我們都會新收獲一批新增用戶。”
從這個角度看,首先受到培育鉆品牌沖擊的珠寶首飾品牌或許并非是定位高奢的天然鉆品牌,而是走輕奢路線的時尚珠寶首飾品牌,比如Pandora潘多拉、Swarovski施華洛世奇等。在過去幾年,這些褪去外資品牌光環的時尚珠寶品牌,因為設計不夠推陳出新,所用材質又匹配不上輕奢的定價,逐漸被更年輕、設計感更強的新興珠寶品牌所替代,在中國市場舉步維艱。
不過,改變消費者的鉆石消費觀念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界面新聞在小紅書上看到,在越來越多圍繞培育鉆的討論中,仍然有著不少質疑和困惑的聲音。尤其是當前我國培育鉆消費市場仍在起步階段,產品定價婚論,培育鉆中魚目混珠等情況都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在這個階段,培育鉆消費市場的創業者均對界面新聞表示,希望有越來越多玩家進入這個市場。“因為沒有品牌進入市場教育,消費者肯定是搞不清楚培育鉆的。”陳曉燕告訴界面新聞,“去年已經有那么多品牌進入了。我相信2023年大家就開始大規模開店了,只要一開店,消費者很快就會被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