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實習記者 | 薛昱婷
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方案正式出臺,在收緊配額分配規模的同時,主管部門推出“借碳” 政策,以降低企業履約負擔。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下稱方案)。方案整體延續了首個履約周期(2019-2020年)的框架,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約兩千家發電企業將免費獲得配額,用于在2023年底完成第二個履約周期(2021年和2022年)的配額清繳。
若發電企業實際排放超出所分配配額,可通過全國碳市場購買配額等方式補足缺口。若實際排放低于配額,也可在全國碳市場出售配額以獲取收益。
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正式上線,配額是該市場唯一可交易的產品。在首個履約周期,全國碳市場配額成交量1.79億噸,交易總額76.61億元。
與首個履約周期相比,第二個履約周期的碳排放基準值有所下降,意味著發電企業可獲得的配額將因此減少。碳排放基準值是決定配額分配規模的一項重要參數。生態環境部并未明確配額分配縮減的總體規模。
方案將企業發電機組劃分為四類,并制定了相應的碳排放基準值,均較首個履約周期下降或持平。
以2021年的基準值為例,非常規燃煤機組的供電基準值為每兆瓦時0.935噸二氧化碳,較首個履約周期縮緊18.41%,配額收緊幅度最大。300 MW等級及以下的常規燃煤機組降幅緊隨其后,供電基準值同比下降10.39%。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統計,在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共有847家發電企業存在配額缺口,缺口總量1.88億噸。
收緊配額分配規模的同時,方案也新增了“借碳”政策,確保受疫情和能源保供等因素影響的企業完成新一輪履約。
這項政策允許企業免費預支2023年度的預分配配額,用于完成2021年和2022年的碳市場履約。其前提條件是,該企業配額缺口率在10%以上,且配額預支量不超過配額缺口量的50%。
方案還延續了此前的履約豁免機制,對于配額分配量小于排放量80%的企業,按照排放量的80%分配配額。經測算,該舉措將減輕306家企業的履約負擔。
在執行上述兩項措施的同時,針對承擔重大民生保障任務的發電企業,主管部門還計劃統籌研究個性化紓困方案,幫助其完成履約。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統計,在全國碳市場的首個履約周期,共有1833家企業足額履約,另有178家未能完成履約。
針對第二個履約周期仍采用配額事后分配的方式,即在2023年分配2021和2022年度的配額,生態環境部在答記者問中解釋稱,全國碳市場的數據質量監管能力和精準預測能力仍有提升空間。采用配額事后分配,旨在最大化實現碳配額的供需平衡,確保碳配額在企業可接受的合理范圍內。
生態環境部稱,由于第一個履約周期已經釋放政策信號,企業對碳排放基準值下降也有所預期。不過其也明確,隨著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制度不斷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數據獲取時效性和準確度提高,將積極研究如何調整為事中分配或事前分配的具體方案,盡可能提早向市場主體明確預期。
3月17日,全國碳市場配額收盤價56.75元/噸,較前一日上漲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