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周五,在廣州舉行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二屆大灣區經濟峰會上,與會經濟學家指出,用負債率或債務率衡量債務風險意義不大,化解債務風險的關鍵在于發展經濟。
界面新聞根據財政部的數據測算,2022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率達到125.3%,超過120%的國際警戒線和財政部確定的100%的警戒線。
不過,在當天的會上,與會經濟學家均認為,用負債率或債務率等指標衡量一個主體的債務風險,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非洲的一些國家債務率很低,只有20%、30%,但是還是沒人借給他們,因為他還不上,你說這個指標有什么意義?”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也表示,負債率高低與這個國家的債務風險高低完全是兩碼事,大家更關心的是這個國家能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相應的負債水平。
“美國的負債率100%,日本200%,但他們的債務風險在市場看來不是很高,原因是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起這樣一個債務的游戲。這個能力主要有兩點:一是這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實力能否有足夠的償債水平,二是這個國家的金融市場是否能完全承擔起債務周轉的體量。”程實說。
對于中國未來如何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程實給出了三個思路,分別是開源節流、金融支持和堅守財政信心。
“第一條,開源節流,這是毫無疑問的。好在今年的經濟恢復某種程度上是超預期的,一定程度上給開源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從節流的角度來看,財政整頓對成本的節約還是有一定幫助的。”他說。
其次是采取必要的金融手段來防范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債務的存續永遠都是一個流動的問題,流水不腐,讓風險不要集中在某一點爆發出來這是必須的。從大的方向來看,風險潛在的因素都在不斷疊加,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允許它以某一個點的方式來爆發,這是非常不經濟,也是不集約的方式。”
第三是堅守財政信心。程實說:“國家的財政安排還是有自己的辦法、自己的思路,對解決問題也有自己的探討和嘗試。任何事情都是在(實)干中學(習),這對于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管理是一個有益的方向。”
此外,與會分析師還就今年城投債風險分享了各自觀點。
富安達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鄭良海表示,今年城投公開債暴雷可能性很低。“這是首先要強調的一點。今年政府換屆已經完成,還要穩增長,財政還要加力,宏觀經濟在變好,流動性也在變好。”
不過,他也強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城投信仰”被打破是遲早的問題。“如果問什么地方會先破,按照傳統邏輯,肯定是債務可持續性、經濟差、財政差、市場溝通又不夠健全、金融的資源又不多的地方。”
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則表示,“國家債務的復雜性特別像環境污染,你要發展肯定犧牲一部分環境,但是你說環境污染排碳什么時候爆發出來,我們也不知道,它可能在各種各樣氣候極端的條件下爆發出來。現在的指標沒辦法完全監測短期的危機。”
雖然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趙建認為,所有的危機都是流動性危機。“你的資產負債率、杠桿率再高,你擁有現金怕什么呢?今年中央通過預算約束來保證地方債健康發展,我覺得中央可能刻意地讓地方去感受現金流的約束,否則沒有這種約束,地方政府還認為可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