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繼此前頭部券商傳出降薪后,又有多家公募有了降薪傳聞。
據市場消息,有兩家頭部公募已經在內部明確了降薪比例,“MD(董事總經理)成為降薪分水嶺,MD以上的降薪50%,MD以下的降薪30%”。
不過,截至發稿,上述這兩家被提及的公募公司并沒有確認該消息的準確性。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對于公募行業來說,一般3月31日是年度KPI的考核截止日,之后才會進行上年度年終獎的考核和發放。而在去年二季度,有多家公募向監管部門申報了高管的薪酬收入。
“去年4-5月份的時候,各地證監局就下發了要求各家公募公司上報高管及基金經理薪酬的通知,我們也整理了董事長、總經理、督察長、首席信息官及基金經理的薪酬上報。公司內部已經確定了關于薪酬調整的比例。具體的降薪比例是否會在今年實行,目前還沒有聽到通知。”某頭部公募人士透露。
滬上某家頭部公募人士告訴記者,公司內部在去年就做了一些薪酬制度改革,比如MD以上級別的高管薪酬要遞延五年發放、年終考核獎金向中后臺員工傾斜,投研團隊的獎金將和業績掛鉤,要求基金經理必須用獎金跟投自己產品等。
“我們內部開會雖然沒有明確提到要降薪,但是對年終獎已經不抱什么希望了。主要是去年公司業績不好,好幾只百億的基金虧損都很大,聽說相關的基金經理也只能拿到很低比例的年終獎。”華南某中型公募公司人士反映。
不過,也有多家公募的基層人士表達了對降薪潮的看法。“現在公募行業內卷嚴重,以新發產品為例,往往提前一個月就要開始路演,為了響應主流渠道的安排,基金經理常常一天要趕3-5場路演。此外,在宣發上,公司往往陷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無止境內耗。辛辛苦苦一年做下來,全靠這點年終獎安慰自己,沒想到雞飛蛋打,還沒發就先做好了打折的準備。”有剛從業3年的中后臺人士表示,如果真的大比例降薪,自己可能會換一個工作節奏慢的行業。
經過2019年以來的高速發展,公募基金已經走到了聚光燈下,基金的業績、基金經理的收入等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話題。當“基金不賺錢、基金公司卻賺錢”、“明星基金經理年終獎過千萬,業績卻大幅下滑”等討論愈發熱烈,期間反映出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基金投資者的賺錢體驗和投資信心。
作為代客理財的普惠金融行業,基金公司如何建立健全長期考核體系,實現員工與公司的長期發展、公司和持有人的雙向奔赴?
去年4月26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證監發【2022】41號),文件中第二章第5條提到,要強化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督促基金管理人建立健全覆蓋經營管理層和基金經理等核心員工的長期管理機制,將合規風控水平、三年以上長期投資業績、投資者實際盈利等納入績效考核范疇,弱化規模排名、端企業級、收入利潤等指標的考核比重。
在薪酬環節,第5條還提到,督促基金管理人嚴格執行薪酬遞延制度,建立完善經營管理層和基金經理等核心員工獎金跟投機制,實施違規責任人員獎金追索扣回制度,嚴禁短期激勵和過度激勵行為。支持基金管理公司探索實施多樣化長期激勵約束機制,研究采用股權、期權、限制性股權、分紅權等方式,積極推動有關部門放寬國有基金管理公司員工持股政策限制。
第四章第10條提到,要著力提高投資者獲得感,引導基金管理人與基金銷售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營銷理念,將銷售保有規模、投資者長期利益納入考核指標體系。
此外,破除“金融精英論”、 “唯金錢論”等錯誤思想勢在必行。 2月23日,中紀委網站刊發了一篇題為《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的文章。
文章提到,要 深化對金融、央企領域和行業“四風”表現形式和特點的認識,堅決摒棄“例外論”“特殊性”“優越性”“無關論”“業務需要論”等錯誤論調,破除“金融精英論”“唯金錢論”“西方看齊論”等錯誤思想,整治過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糾治行業“潛規則”和不正之風,鏟除“破窗”效應、“法不責眾”心理和“比爛”心態,不斷加固金融和央企領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