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奇銳
界面新聞編輯 | 樓婍沁
“史上最火五一”期間,奢侈品店云集的香港廣東道上,游客如織的場景再現。
香港特別行政區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2023年“五一”期間入境內地訪客數量達到62.55萬人,恢復到2019年“五一”假期入境人數的六成。而在2022年同期,香港入境人數只有3萬,其中九成以上為香港居民。
根據香港旅游發展局,2023年第一季度共有441萬旅客到訪。僅3月就有245萬人,其中內地游客約為197萬人,按月增長77.3%。而在2月6日全面通關后,2月訪港旅客初步數字146萬人,是3年以來單月訪港旅客人數首次突破百萬。
為了迎接內地游客,從2月15日起,香港特區政府旅發局開始面向內地旅客發放消費券, 使用范圍涵蓋餐飲、交通、零售、景點等超過1.6萬間商鋪。連卡佛載思集團主席Blondie Tsang曾表示,自2月以來持最高等級貴賓會員卡的內地旅客在港消費額,按周呈現出高兩位數增幅。
畢竟,香港奢侈品零售業向來和內地游客關系緊密。
憑借香港的國際商業中心地位以及相對寬松的營商環境,疊加港元帶來的匯率優勢,香港成為內地消費者出境購物奢侈品的天堂。咨詢機構Oliver Wyman數據顯示,疫情前內地游客最高貢獻了近七成的香港奢侈品零售額。
但香港奢侈品零售業在這幾年可謂失血頗多,直到2022年上半年才逐漸依靠本地消費緩過一口氣。當時包括海港城在內的數個高端購物中心開始錄得1%至5%的低個位數增長。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香港奢侈品零售業將恢復到平緩增長,自給自足的狀態。
不過,內地游客的份額始終還空著,香港零售業者并不想讓其白白流失。
內地與香港全面通關的日子未到,商戶和業主們的社交媒體賬號已經開始預熱。
中環置地廣場在2021年8月7日發布了第一條小紅書筆記。而且盡管這個香港老牌時尚購物目的地在小紅書只積累了約3300個粉絲,但它還是保持著更新,想在內地游客不能自由來往的日子里,與目標顧客始終保持聯系。
“我們發現小紅書的用戶喜歡探索新事物,可支配收入較高,喜歡與朋友圈分享生活,這與我們客戶群定位吻合。”香港置地廣場首席客戶總監及資產管理部董事李國榮表示,“制作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很重要,但能夠把有趣的內容在合適的頻道上發放也是關鍵。”
內地游客喜歡前往評分高的餐廳,便參考《黑珍珠餐廳指南》制作的內容來介紹星級餐廳;利用游客“害怕錯過”的心理,專門制作旅游指南介紹香港景點;奢侈品是主力商戶,那么就邀請林皓霆、林恬兒分享在巴黎時裝周的體驗......這些內容讓置地廣場小紅書賬號的互動量提高10倍。
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幫助置地廣場在全面通關后不久,就吸引大量內地游客的注意力。據香港置地廣場的數據,僅從2022年12月出入境政策優化到2023年2月底,來自內地游客的消費額就增長了8倍。“從內地到訪香港的游客數量,已經達到了疫情前每日平均值的五成。”李國榮表示。
對于內地游客歸來持有正向預期的還有恒隆地產。與2022年12月比較,恒隆旗下香港零售物業組合于2023年2月的整體客流量上升7%。位于旺角的家樂坊、雅蘭中心和荷李活商業中心錄得的內地游客拜訪量的最高增幅,同時收到大量來自內地及海外對服務式寓所的租賃查詢。
而截至2023年4月中下旬,整體客流量與2022年第四季度比較上升3%,有消費的會員數目呈現雙位數增長,海外訪客數字也持續增長。
“恒隆旗下的香港商場以本地消費者為目標客戶,但游客對在山頂、銅鑼灣和旺角等旅游熱點的物業有較大貢獻。”恒隆地產副董事(香港業務總監)劉靜雅表示。除了推出針對游客的優惠活動以刺激消費,恒隆也在著重布局餐飲業務,借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
和2022年上半年相比,恒隆的租賃收入在同年下半年錄得3%增長,是過去5個財年最大的半年增幅。劉靜雅認為復蘇跡象經已出現。 而李國榮有著更具體的預測,零售市場或將在未來六個月內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游客的體驗能更直接反映出變化。
Suki在前往香港時,仍然能感受到兩地暫停通關留下的痕跡。福田口岸擠滿了來回香港的游客,銷售流量卡和出租移動Wi-Fi的商店卻已經消失。香港那邊的口岸也是如此。營業的商戶仍不算多,一些過去為游客服務的便利店還是以門前拉下的鐵閘示人。
但她感到恢復的速度正在加快。“過關之后去坐港鐵,扶梯上基本都是人,車廂里的人流跟疫情起前沒什么差別。”口岸冷清的商業氛圍沒有影響到她,走入市區的高端購物中心后便很快就被游客的熱情包圍。
“基本所有的奢侈品門店前都在排隊。”她說。Suki的同事近期也去了香港,面對香奈兒店前的人群,店員直接告訴她,排隊等候時間至少要一個小時。這種情況從兔年春節期間已經逐漸開始出現。
Suki還發現,如今在商業中心區能夠熟練用普通話交流的零售從業者比疫情前更多,連她朋友用密集卷舌音包裹著的北京腔都能聽懂。“有時候我都聽不清楚北京人講什么。”她說,“走在中心區路上聽到的幾乎全都是普通話,還有很多人在路邊拍照,就拍小紅書上的那種街景照。”
奢侈品牌為了全面通關時刻早做好了準備。
香港誠然是全球奢侈品門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但過去奢侈品牌熱衷在購物中心落子,但也不避諱開街鋪。而在疫情后,從普拉達到博柏利,一個接一個品牌宣布關閉位于黃金商圈內的街鋪。
市場認為這是衰退的先兆,不久之后卻看到愛馬仕在海港城開設了規模更大的新店;迪奧也遷入海港城開設全港最大旗艦店,寶格麗和戴比爾斯也相繼圍擋。門店總數是少了,但剩下的店鋪規模更大,貨品更全。
但隨著出境游恢復,境內消費外流的問題也開始被反復提及。咨詢公司羅蘭貝格駐上海負責人Jonathan Yan預測,未來中國消費者在境外購買奢侈品的比率,將會從疫情前的70%逐漸低至50%。
“我們認為不會出現大規模奢侈品消費回流境外的情況,過去三年內地消費者已習慣在境內消費,而奢侈品牌在內地市場的投入日增,提供的產品種類齊全,并且服務周到。”劉靜雅表示,“而疫情的逐漸退散也會刺激內地消費者在境內消費。”
那么擺在香港零售業者面前的一個問題是,香港會否成為內地游客的優先購物目的地?不利的一個事實是,匯率變動正在讓地區市場間的商品差價不斷縮小。
劉靜雅認為,提供獨有的產品、服務以及品牌體驗對顧客最為重要,貨幣之間的差價并不是驅動業務長遠增長的動力。而且恒隆在香港市場整體定位中端,涉及奢侈品零售業務的商場不多,大部分高端購物中心項目開設在內地。
可變化已經明顯到難以忽視。
以路易威登威為例,包括NEVERFULL和DAUPHINE在內的部分經典款手袋差價已經縮到千元甚至千元以下。母公司LVMH集團近期更是放出風聲,表示有意將更多旗下品牌的地區總部由香港遷至上海。
而根據羅德傳播集團聯合精確市場研究中心在3月發布的《2023中國奢華品報告》,61%內地受訪者與59%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的奢華體驗與服務已被許多亞洲其他城市達到或超越。
Blondie Tsang指出,港幣和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讓更多消費者傾向購買高級珠寶等硬奢產品來從更大的差價優勢中獲利。她觀察到,內地游客的消費變得更為多元,不僅購買奢侈服飾,還對大件高端家居產品和名酒產生了興趣。
“由于內地消費者已經長時間未有出外旅游,中長線而言,我們仍需要多一些時間去觀察他們的消費模式的變化。”劉靜雅說道。她認為,香港在地理和交通上最接近內地,仍會是內地民眾出境游的首選地點之一。
Suki也有同樣的想法。拋開差價不談,她認為便利的通行證簽注手續是人們選擇香港的原因。“現在辦理香港簽注的時間很快,有時候一天就能完成。”她說,“但如果去國外,首先要有護照,還要寄出證件,有時還要去大使館,時間線拉得很長。”
因此每當談到香港和內地的毗鄰位置,各大高端商場運營商頭上就又多了一縷陽光照射出來的縫隙。但香港從來都不只是奢侈品零售業的香港,并非所有人都已經從通關之中受益。
至少目前來說是如此。
方時雄的觀點更為激進一些。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事金融業,也做防菌涂層生意,并在2021年投資開設了一家美容院。他認為通關后目前主要能從旅游業中受益的只有大集團,由市民開設的小商鋪尚未從過去3年零售環境的變動里恢復。
“2021年很多人都將錢投了下去,包括我也是。”方時雄說,“但隨后爆發了更嚴重的疫情,這是我們做企業,做投資生意虧損最厲害的一年。”他認為香港零售業在通關后已經有所恢復,但距離2019年的水平還有差距。
經過了2022年之后,有的中小型商家已經無太多資金去做新的嘗試,變得非常謹慎。
中小型商戶就像毛細血管一樣,穿插在香港的精英文化及其化為實體的摩天大樓里,背后的市井文化是形塑香港精神的核心。補貼這些商戶和保留傳統街區在香港是被頻繁提及的議題,但奢侈品牌爭搶開鋪卻哄抬租金卻導致了許多個體經營戶陷入困境。
結果就是,許多餐廳和雜貨店遠離了商業區,只剩下少數行業能夠支付得起街角旺鋪的租金。藥房就是其中一種。但如今市井商業氣息孱弱最直接的體現,卻也是過去許多開滿旺角的藥房消失了。
“以前藥房里面擠滿了代購,門口全是拿著箱子在理貨的人。但現在這種情形已經沒有了,至少這次我去香港一個都沒有看到。”Suki說道,藥物是內地游客除了名牌手袋之外,在香港最青睞的商品之一。“現在似乎只剩下一些精品化運作的連鎖高檔藥店。”
街頭商戶的承壓能力似乎注定小于大集團旗下的購物中心。不僅僅是個體戶,在旺角和尖沙咀等零售區,曾經轉個拐角就能碰到一家的莎莎和卓悅大量關店,后者甚至曾因債務壓身而被申請破產。
整個零售環境都在變動。
不管是市民、游客、小商戶還是大集團,都有著各自的困惑。清楚下一步要怎么走之前,只能先觀望,再從各種嘗試中尋找出適合的道路。這些年來香港一直在變,最怕的就是不再有改變的機會。
當奢侈品紛紛撤出街鋪轉向購物中心,租金很快下跌,許多本地品牌開始慢慢填上。這或將為本土市民和游客帶來更多元的零售體驗。而不管這些年各種報告如何對香港的未來進行各種預測,全球商家依然將其看作通往中國的門戶,以及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
因此如今基本可以確定的事情是,香港零售業應該能在2023年收獲一連串漂亮的增長數據。
(應受訪者要求,Suki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