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3月1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面鞏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動城鄉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工作補短板強弱項有關情況。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常昭瑞在發布會上介紹,我國將繼續優化完善多渠道監測體系,做好新冠、流感等傳染病監測預警工作,強化疫情形勢分析和趨勢研判。
當前,中國已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為全面鞏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2月28日,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鞏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推動城鄉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工作補短板強弱項的通知》(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要加強疫情監測和常態化預警處置能力。毫不放松落實“乙類乙管”措施,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健全疫情監測體系和信息報告制度,提高監測預警準確性和敏感性,切實提高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能力;切實提高動態追蹤國內外病毒變異情況,掌握人群感染發病水平和變化趨勢,科學研判和預測疫情規模、強度、流行時間,評估可能對醫療資源和社會運行帶來的影響的能力。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應急響應機制。
《通知》要求,圍繞加強“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抓好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學校等重點機構和商場、超市、農貿市場等大型場所人員的健康監測設施和能力建設。根據病毒變異和疫苗保護情況,科學謀劃和完善疫苗接種工作機制,促進老年人接種率持續提升。
常昭瑞介紹,我國現已初步形成兼顧常態與應急、入境與本土、城市與農村、一般人群和重點人群的多渠道傳染病監測體系,及時有效地掌握疫情走勢。
據介紹,傳染病監測體系主要包括十大方面,分別是病例報告監測、醫療機構發熱門診(診室)監測、哨點醫院監測、病毒變異監測、城市污水監測、重點場所和重點人群監測、人群核酸和抗原檢測監測、醫療機構在院病例監測、社區人群哨點監測、網絡調查等。
常昭瑞表示,多部門將聯合強化輸入疫情和新型變異株監測,加強重點場所和重點人群常態化監測。完善多學科專家隊伍,針對病毒變異株和疫情異常信號快速開展風險評估,邊核實、邊評估、邊預警,提高應對的時效性。
此外,國家疾控部門將繼續發揮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在疫情防控中的基礎作用,落實醫療衛生機構報告主體責任和執行首診負責制,督促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依法依規、及時準確、完整規范報告疫情信息。
近期流感、諾如病毒等傳染病高發。常昭瑞介紹,“傳染病防控始終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防控成效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穩定。”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履行屬地責任,統籌推進新冠和其他傳染病防控工作。要密切關注國際疫情動態,定期開展輸入性傳染病風險研判。疫情發生后,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救治,迅速開展各項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通知》還指出,要健全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設施。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吳翔天介紹,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2020年以來,中央安排投資1100多億元支持全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為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水平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吳翔天表示,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繼續協調有關部門加大中央投資力度,建強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尤其是加快推進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等疫情防控救治相關重點項目建設。
在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方面,吳翔天介紹,一方面發揮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地市級傳染病救治網絡,全面提高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發熱門診等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醫療救援隊伍建設,全面強化傳染病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加強應急醫藥儲備管理,建立儲備長效機制,完善相關藥品物資儲備品種和數量。同時推進建立遍及城鄉的現代醫藥流通網絡,完善人員、物資統籌調配機制,保障醫療服務平穩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