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板洞察
作為國家高度重視和關心的一項民生大計,黨的十八大就明確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十九大提出辦好特殊教育,去年的二十大則進一步明確要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
如果從 1874 年北京創辦的第一所盲人學校算起,我國特殊教育已有近 150 年的歷史,當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那么,目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現狀如何,過程中又有哪些難關亟待攻破?
01 數量規模達百萬,特殊教育不容忽視
所謂特殊教育,即為滿足特殊兒童學習的需要,而設計提供的教育。這些兒童在精神、生理、人體結構上存在殘疾和障礙,例如唐氏綜合征、孤獨癥以及各類殘疾等。因此,對不同種類特殊兒童的教育又可分別稱為盲童教育、聾童教育、智力落后兒童教育、言語障礙兒童教育、情緒和行為障礙兒童教育、多重殘疾兒童教育等。
根據 1987 年全國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彼時我國有殘疾人口 5164 萬,其中0~18歲殘疾兒童數量為 1074 萬,0~14 歲殘疾兒童有 817.5 萬,6~14 歲義務教育學齡階段的殘疾兒童約 625 萬;2006 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公布,其中 0~14 歲的殘疾人口為 387 萬人,6~14 歲的殘疾人口為 246 萬人。
結合兩組數據推算,目前我國 0~14 歲的特殊兒童約有近千萬人,0~6 歲特殊兒童數量可能也達數百萬之多。且相關數據表明,0~6 歲殘疾兒童群體正在以每年 20 萬的增速上漲。面對與日俱增規模,這些孩子的教育需求愈發嚴峻,需要投入更多的經費、師資、場地、設施以保證其教育權利的實現。
事實上,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國家便開始關注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1988 年,《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推動普通學校和幼兒園附設特教班”。新世紀后,國家又于 2001 年頒布《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五”計劃綱要》,正式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納入特殊教育體系中。
2010 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明確提到,進一步提出了要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此后,《“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出臺,將“逐步提高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列入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重點項目中。
經過多方努力,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已取得不錯的進展,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統計結果顯示,截至 2021 年,全國已有特殊教育學校 2288 所,招收各種形式的特殊教育學生 14.91 萬人,在校生規模更是接近百萬人,特殊教育專任教師 6.94 萬人??梢?,特殊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發展與完善的重要一環。
02 專業院校&普通學校,體系正日趨完善
自中央財政設立特殊教育補助專項以來,特殊教育財政投入力度便持續加大。根據《中國特殊教育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2022-2029 年)》顯示,2017-2021 年五年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特殊教育補助資金超 20 億元,其中 2021 年補助經費達 4.5 億元。
資金持續扶持下,我國特殊教育現已基本形成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格局,辦學形式上即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等機構附設的特殊教育班、普通學校的普通班中隨班就讀。其中,特殊教育學校作為骨干教育機構,是全面普及特殊教育的重點陣地;普通學校就讀則主要招收中度和輕度的聽障、智障、視障、精神情緒障礙和肢體障礙等特殊學生。
2016 年,教育部發布了盲聾培智三類特教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同時開展新課標的國家級培訓,組織編審新教材,對特教學校開展課堂教學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和依據。并對隨班就讀工作作出了系統部署。截至 2020 年,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數量,由 2013 年的 19.1 萬名增加到當年的 43.9 萬名,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占殘疾學生總數持續保持在 50% 左右。
體系的完善不僅體現在教育普及的廣度上,深度方面同樣明顯。由于群體的先天劣勢,特殊教育不僅需要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更需關注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指導,幫助其走上崗位“發光發熱”才是最終夙愿。當前趨勢看,未來全面建設集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于一體的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體系,以就業為導向,延伸至職業教育將成為主流。
近期,北京、山東等地紛紛出臺特殊教育發展政策,其中北京明確各區均要建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學校,并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專業配足配齊特教教師;山東則計劃在人口超過 500 萬的城市建設專門的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學校。
目前一些學校已走在探索前列。以都江堰特殊教育學校為例,該??紤]到學生初中畢業后的就業問題,特地設立高中部,并陸續招收 9 個中等職業高中班,開設工藝美術、食品加工工藝、園藝技術等專業,為學生日后就業提供指導。支持國家融合教育政策的同時,兼顧培養特殊兒童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03 數量、專業緊缺,師資難關仍需攻破
近兩年,我國招收特教專業的高校增加至 80 所,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都穩步增長。特殊教育專任教師數量由 2015 年的 5.03 萬名增加到 2021 年的 6.94 萬名。但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師資匱乏問題仍然明顯。全國范圍看,特殊教育在校師生比由 2017 年的 9.68% 下降到 2021年的 7.55%,降低了 2.13 個百分點,相當于一名專任老師所要負責的學生數量增多。
2017 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共同印發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 年)》提到,“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發展整體相對滯后”是當下特殊教育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其中,師資便是重點關注對象。同年,《殘疾人教育條例》又指出,“各地要采取多種形式發展殘疾兒童的學前教育,招收殘疾兒童的學前教育機構應當根據自身條件配備必要的康復設施、設備和專業康復人員,注重對殘疾幼兒的早期發現、早期康復和早期教育”。
但調查發現,受原有機構設計、整體運行框架和人力制度等的限制,特殊教育學校師資結構單一的情況較為普遍。學校的學前部缺乏學前教育教師、醫療康復人員,參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的教師多為義務教育階段借調的教師,大多缺少學前教育的經驗,且部分教師仍承擔著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任務。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學前部往往難以形成穩定、獨立的師資團隊。
至于接受殘疾兒童的普通幼兒園,其教師多為學前教育背景,特殊教育、心理學、醫學和其他專業背景的教師占比較少,資源教師、特殊教育教師與康復人員嚴重缺乏,意味仍有一些特殊兒童無法獲得基本的康復訓練與技能學習機會,從而影響其生存能力的培養,導致無法融入正常生活。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何侃教授指出,全國高校中開辦特殊教育專業的高校近百所(保守估計 70 所左右),但開辦教育康復學專業的高校只有 10 所左右,其中能對外輸出畢業生的院校數量則更少。為緩解的師資緊張問題,多數機構通過合同聘任特教或康復人員,或者通過輪流換班、結對替補制度來補充教師隊伍。
結語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甚至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如前文所言,希望有朝一日其能實現普惠發展,讓每一名特殊兒童都享受到教育的權利,于茫茫人海中“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