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咖智庫 金刀
編輯|G3007
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世界工廠”的名聲響徹全球。在歐美發達國家,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商品。就連美國的一些政治家也曾表示,中國制造的物美價廉產品是保障美元購買力的基礎。
然而在貿易形式方面,早期一直以直接出口到歐美國家為主。后面逐漸興起跨境電商業務,其中最知名的數“亞馬遜全球開店”。因為其流量大、客單價高,主要面向歐美發達國家,一時成為國內跨境玩家最熱衷參與的平臺。國內互聯網巨頭或開發,或收購,推出了阿里巴巴國際站、wish、蝦皮,lazada在內一系列跨境平臺,但無一例外都在進軍歐美市場時失利。
當國內都在討論互聯網企業出海歐美“水土不服”時,海外版拼多多Temu卻用實力證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01 用美國春晚給美國人洗腦
美國人開春固定節目必有超級碗。據了解,2022的超級碗觀眾就已經突破2億(美國總人口3.32億),快要趕上我國巔峰時期春晚。而在剛剛過去的超級碗中,一家中國公司的廣告成為了新一代的“洗腦神曲”。
這家公司在美國的產品名叫Temu,是國內鼎鼎大名的電商公司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臺。該平臺的產品去年9月1日才剛上線。但根據電子商務數據公司“市場脈搏”的數據,僅過去一個月時間,Temu就成為了全美下載次數最多的購物APP,超過了本地巨頭亞馬遜河、沃爾瑪。此后Temu在美國及加拿大的數據也在一路飆升,這才有了今年開春投超級碗廣告的底氣。Ad Age和USA Today's Ad Meter的數據顯示,今年超級碗一條30秒的廣告花費為700萬美元。
這次Temu投放的廣告也是頗具“洗腦”味道,全篇就是循環突出重點“The prices blow my mind. I feel so rich.”(這價格讓我心動,我感覺十分富有)。總結起來Temu在北美的成功與在國內如出一轍,主打“價格低”這一核心賣點。在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尤其對比亞馬遜這種高冷平臺,Temu的價格優勢盡顯,怪不得美國人也要為之瘋狂。
在前互聯網時代,美國被奉為“天堂”,那里人人都是中產,家家都住大別墅開豪車,花錢如流水。不過近年來隨著兩國交流日漸頻繁,在拿掉有色眼鏡后,人們會發現:原來美國也有大量勞動人民,他們的收入水平也不如想象中那么高,他們也經常過著工資和信用卡賬單相競爭的生活……其實美國人民也渴望購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畢竟無論在哪,普通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就是低價商品,拼多多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將“低價”這一招成功在北美復制,可謂是“一招鮮,吃遍天”。
但是,并不能把出海成功的功勞都歸于拼多多頭上。早在其出海之前,一家名為SHEIN(希音)的國際B2C快時尚電子商務公司,就已經在美國布局多年。2021年5月,應用追蹤公司App Annie和Sensor Tower數據顯示,SHEIN當時就取代亞馬遜(AMAZON)成為美國iOS和Android平臺下載量最多的購物應用,比Temu早了整整一年多。之后國內巨頭字節跳動高調宣布進軍跨境電商,并以SHEIN為主要競爭對手,在擁有全球頂流app——TikTok情況下,結果仍然以慘敗告終,可見SHEIN也是一家頗具實力的公司。
除了SHEIN之外,另一家國內企業wish在海外也做得風生水起。該公司主打的就是低價,不過主要的群體還是在中南美洲,北美市場一直不溫不火。另外,阿里巴巴國際站也是很早就打入國際市場,也是主打低價,但是往往購買人得等個把月才能收到快遞,無形中勸退了很多買家。
正是有了前輩企業一次次地嘗試,才讓Temu少走了很多彎路,抓準了美國市場核心痛點,一躍成為跨境電商中的巨頭。
那傳統高貴的歐洲市場,情況又如何?國內互聯網公司出海,北美、南美、印度,甚至東南亞都會成為目的地,唯獨發達富裕的歐洲一直以來開發不力,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情況:
1、文化差異。歐美文化上天然的延續性,讓硅谷的公司存在優勢。即便歐盟屢屢對硅谷企業開出天價罰單,但肉眼可見的是歐洲本土基本沒有互聯網企業,最終所有用的產品如谷歌、臉書、推特等,還是均來自硅谷公司,本地根本沒有其他替代品,所以硅谷企業在交完罰單后還是可以美滋滋地繼續躺著賺錢。中國公司在產品上除非TikTok這種完全差異化的產品外,其他同質化嚴重的產品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2、市場分散。歐洲的情況可以參考中國春秋時期,大小國家林立,其中存在著二十多種語言,不像北美或者國內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感謝秦始皇)。如果一個做移動互聯網的公司想要推廣到全歐洲,光語言版本就得開發二十多種,而且各個國家之間法律、稅收等問題各不相同,雖然人均有錢但各個國家單獨起來人數又少,往往到最后可能出現費力不討好的局面。
以上難題,Temu也都在面臨,但Temu也有自己的優勢:“有作業可以抄”。比如最近Temu正準備上線的英國站,形式上就模仿了亞馬遜不同站的運營策略。未來Temu估計對于歐洲地區,也是重點開發幾個國家站,以實現對市場的占領。
至于前文談到的文化不同,在Temu上各種低價產品的誘惑面前,歐洲勞動人民能不動心?例如,最近很多在德國生活的小伙伴都感受到了明顯的物價上漲,6個雞蛋3.29歐元(24塊人民幣),一斤半小黃瓜3.79歐元(27塊人民幣),小伙伴直呼要吃不起了。
02 Temu商業模式大賞
有公開數據顯示,3月2日,拼多多跨境電商平臺Temu調整業務KPI,目標是在2023年9月1日,北美市場GMV超過SHEIN。同時,Temu在內部會議中表示,將投入200億人民幣,助力實現該目標。Temu目前的客單價為35美金左右,SHEIN為70-80美金。
有分析師粗略估算,如果Temu想完成KPI,訂單量需要達到SHEIN的2倍以上。據統計,今年2月Tem的日均單量已經達到20萬,峰值高達50萬;SHEIN在美國的日單量為30萬左右,目前Temu的復購率已經是SHEIN的二倍。如果Temu順利達成目標,2023年將實現80-100億美金的營收。不過上述消息,均未獲得公司官方證實。
從經營模式上看, Temu與之前國內跨境電商平臺的不同之處在于,從一開始就選擇自營模式。即Temu負責商品定價、營銷獲客、履約(即配送,由合作方提供服務)等環節,商家作為供應商只需備貨到倉。平臺最終賺取購銷價差,承擔獲客、履約等成本。這一好處在于有效控制了價格,也能保障用戶體驗。
Temu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還是圍繞“人貨場”進行。浙商證券分析師謝晨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分析:
人:根據similarweb數據, 25-34歲用戶占比達到19.95%,來自美國地區流量占比高達93.37%,總結起來主要用戶畫像就是美國中青年;
貨:Temu主打家居百貨,服飾鞋帽,在價格上對比市面上所有競爭對手有著充足的優勢;
場:Temu目前主要在Facebook和YouTube中集中投流。此外,Temu部分延續了國內營銷的玩法,通過社交裂變、KOL推薦等多種方式獲取新用戶。據了解,Temu在美國也開啟了類似“砍一刀”的營銷模式,用戶只要拉新客進來,就可以獲得直接優惠的折扣,這種新奇的玩法在美國用戶群體中引發強烈“地震”。
物流配送方面,基于Temu上線半年時間,目前提供的物流為國內+國際聯運模式。即國內賣家將貨物集中到Temu倉庫后,由Temu統一安排國際干線和美國尾程。根據Temu官網商品詳情頁信息,標準送貨訂單在下單后大概率10天內送達(概率約75%)。部分訂單在下單時可選擇快運(訂單價超過$129免費,否則需支付$12.90郵費),由美國FEDEX及UPS配送,大概率8天內送達(70%以上概率),如果配送時長超時會有補償,標準版補償5美元、快運版補償13美元。根據亞馬遜跨境電商以及SHEIN的經驗來說,當Temu的訂單量及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在當地建立海外倉,可以根據相應數據提前按照比例將產品放入倉庫內,這樣配送的時間至少將縮短3-5天。
屆時,Temu將會成為一家價格低廉,配送及時,拉人“砍一刀”就能直降優惠的好平臺,很難不相信這樣的Temu在海外火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