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oodaily每日食品 Emma Zhang
每逢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各媒體總是很容易牽動著舉國上下以及各行各業的心。畢竟每個人作為消費者,都理應享受到著名的消費者"四項權利",即:有權獲得安全保障;有權獲得正確資料;有權自由決定選擇;有權提出消費意見。
今年央視的315晚會以“用誠信之光,照亮消費信心”為主題,深入各地現場展開調查,嚴格打擊各行業假冒偽劣等破壞市場秩序現象。其中今年315,食品相關的第一槍,指向了假泰國香米,曝光安徽多家公司勾兌香精售賣假冒“泰國香米”。
01 央視點名:“泰國香米”不香了
2023年的315晚會剛一開始,就披露了與所有消費者息息相關的食品飲料行業弄虛作假的亂象。一碗香噴噴的米飯,是每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主食。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的不斷升級,人們也更傾向于對大米產地進行篩選。在這其中,泰國香米因該國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自然也受到了國內居民的喜愛。
然而隨著央視記者的深入探訪,意外發現安徽省多家公司生產的大米,時至今日還在做著“掛羊頭賣狗肉”的交易。
首先是商標涉嫌誤導消費者的問題,一年能賣出一萬多噸大米的安徽壽縣永良米業,不僅在產品包裝上使用了“泰子王”這樣泰味十足的商標,而且還以大號字體標明是“二代泰國香米”。但在央視記者的追問下,又直接承認“從不做進口、我們都是當地的稻子”,屬于嚴重涉嫌欺詐消費者行為。
圖源:央視財經
緊接著,央視記者還曝光了與“泰國香米”相關的更多行業黑幕。
走訪安徽香王糧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和淮南市楚豐工貿有限公司時,兩家公司的負責人都“十分坦誠”地告知央視記者他們的公司大米不僅都是本地所產,并且都同樣使用了添加食用香精來讓產品更像泰國香米,以此高價售賣進行牟利。
圖源:CCTV節目官網
央視記者進一步深入調查后,發現兩家公司的香精供貨商都來自上海朗楓香料有限公司,而這家所謂的香料公司除了大米香精之外,還涉嫌生產其他農產品違法食用香精。
圖源:央視財經
在央視曝光這些違規廠家之后,Foodaily注意到涉事公司之一的安徽香王糧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法定代表人為沈文,注冊資本500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含:糧油食品購銷;農副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稻米生產、加工、倉儲服務等,企查查信息顯示,該公司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名稱:大米(分裝))早已于2017年12月失效。
圖源:企查查
而涉嫌違法提供食用香精的上海楓米實業有限公司也多次被相關部門處罰,天眼查顯示,2020年12月該公司因使用雨水排放口排放污水被罰款。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魚餌誘食產品生產,日用化學產品制造,漁具套裝的組裝等,實際上并沒有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證。
以上企業一經曝光之后,各地政府都展開了進一步調查和查封。根據最新消息,安徽香王糧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已被查封。
Foodaily注意到,我國目前有近7.9萬家糧食種植相關企業。從地域分布上看,山東、江蘇以及安徽三地,糧食種植相關企業數量最多,分別擁有2.3萬家,1.6萬余家以及1.5萬余家。天眼查風險數據顯示從事糧食種植相關的業務企業中,1.41%的相關企業曾出現法律訴訟,15.01%的相關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0.48%的相關企業曾出現行政處罰。由此可見,監管仍需進一步加強。
02 官方媒體:“發臭發爛”橄欖菜、“藥水上色”黃金鮑......
當然,除了今年315被央視特別關注的泰國香精米事件,其他官方媒體也對各地食品產業安全等問題進行了大批量的曝光。
Foodaily注意到在各地曝光的大量違法違規企業中,“土坑酸菜”再現,“黃金鮑”也可以弄虛作假...
圖源:南方日報
“土坑酸菜”再現
作為1978年就已經成立的老品牌,玉蕾橄欖菜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個潮汕孩子的童年。當然不僅是潮汕,很多廣東人都是從小吃到大,有消費者調侃道,“這是最絕望的一個315...”。
2001年正式更名玉蕾橄欖菜后,該企業在潮汕地區率先實現潮汕雜咸生產標準化,并且參與了相關產業產業鏈的帶動建設。甚至在2003年,該公司的“潮汕貢菜”“潮汕橄欖菜”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在今年南方日報記者的暗訪中,這個口碑響當當的龍頭品牌卻暴露了讓人不堪入目的生產過程。整個工廠蒼蠅亂飛、污水橫流、腐臭彌漫......不僅如此,該公司甚至將制作成橄欖菜的原材料芥菜隨地堆放,只用大紅色塑料布蓋上草草了事,腐爛的芥菜堆長時間浸入污水后已然變質,散發著陣陣惡臭。
后續,一邊抽煙一邊打著赤腳工人們的粗暴加工流程,不禁讓廣大消費者又回想起去年的酸菜風波。當不堪入目的臟亂差環境和餐桌美味的畫面碰撞在一起后,對消費者們的精神傷害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彌補的。
事發之后,汕頭市場監管部門連夜查封問題產品,防止問題產品流入市場。截止到3月15號晚間,多家電商平臺也已全部下架玉蕾橄欖菜等產品。但從橄欖菜這一非常細分的賽道發展角度來看,玉蕾橄欖菜帶給整個行業的創傷毫無疑問將是深遠的。
圖源:新京報
“黃金鮑”弄虛作假
另外,自從網絡用詞“科技與狠活”走紅之后,沒有什么能比食品安全相關事宜更能引起消費者的反感。而近日在遼寧大連,新京報曝光出大連中科海產品發展有限公司加工海產品時涉嫌違規使用化學添加劑。
記者在暗訪時發現,車間操作工人會用稀釋的硼砂藥水浸泡黃金鮑,而硼砂是一種無機化合物,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是被世界多國禁用的食品添加物,人體若攝入過多的硼,會引發多臟器的蓄積性中毒。此外為了賣相更高端,工人還會特意給海參上色。
圖源:企查查
企查查APP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4年,已注冊“中科御晏”、“百年獐子港”等眾多食品、廣告銷售類商標。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已經下架該企業和旗下子品牌產品,涉事企業也已被關停,當地公安機關已開展刑事調查。
03 總結
除了上述我們提到的今年“3·15”食品飲料行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全國各地媒體還曝光了更多食品領域亂象:多家知名線下連鎖餐飲店被舉報違反《食品安全法》,知名烘焙產品牌產品包裝出現異物。當然,Foodaiy也看到了國內部分龍頭企業直面“3·15”檢查的勇敢與坦蕩......食品安全問題涉及每一位消費者最基本的權益,本應成為懸在行業和企業頭上的警鐘。
只有不斷規范食品安全建設和守住法律底線,才能保護和不斷培育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用誠信之光,照亮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