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財域
一個土豆引發的“蝴蝶效應”仍在繼續,巴奴“富硒土豆”再惹爭議。
3月15日,巴奴突然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富硒土豆的情況說明”。這距巴奴被曝“5片土豆賣18元”已過去20余天。時隔20天再度說明,且選在3·15當天發布“自曝”問題,公眾對此頗有不解,頗有疑惑。
(圖片來源:公眾號巴奴毛肚火鍋)
01 巴奴突然下架“爭議”土豆
根據聲明,巴奴稱自家富硒土豆在加工后,會因浸泡出現硒含量流失的情況,并因此出現部分批次產品硒含量不達標的情況。
對此,巴奴決定對富硒土豆進行下架處理,并對到店消費過富硒土豆的顧客給予補償。
對于巴奴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土豆引發的二次“余震”了。今年2月,西安一位消費者吐槽巴奴一份土豆售賣18元,卻僅有5片?!?片土豆18元”迅速引發熱議,登上微博熱搜榜單。
彼時,有媒體發布巴奴工作人員的相關回應稱,該產品為富硒土豆,與普通土豆有所差異。2月23日,巴奴在其官方微信號上發布官方說明稱,“18元一份的富硒土豆僅5片”,實際上是小份的量,西安門店的售價為9元。
巴奴聲明發出后,相關信息的傳播趨勢并未走弱。一紙聲明似乎不足以冷卻公眾對“5片土豆18元”的討論熱度。與此同時,巴奴總經理杜中兵發微博“硬氣”回應此事。
杜中兵稱,巴奴賣的“富硒土豆”,不僅包含產品本身的價值,也包含環境價值,服務價值,以及全供應鏈的價值,巴奴暫時不考慮降價,并持續為顧客創造有價值的產品。
2月24日,總經理親自為“富硒土豆”站臺并聲稱“不考慮降價”;3月15日,官方決定“下架產品”。二十天內,巴奴的“富硒土豆”硬生生經歷了命運的轉折。
此前,對于“富硒土豆”,巴奴的故事是這樣講的——“富硒土豆產于中國薯都——烏蘭察布,幾十萬份土豆里頭才能選出一個這樣的土豆?!倍胖斜暦Q“富硒土豆”包含全供應鏈價值。那么,巴奴為何要匆匆“下架”彰顯其品牌價值的“富硒”土豆?
02 真假“富硒”
在3月15日,也就是巴奴發布公告前,中國食品安全網剛發了一篇文章,引發社會關注。文章稱,巴奴北京麗澤天街店銷售的“富硒土豆”硒含量0.0078mg/kg,達不到國家相關行業標準(最低硒含量0.015mg/kg),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硒土豆。
回想到巴奴在聲明中“因浸泡導致硒含量流失,出現部分批次產品硒含量不達標。”的話,不由會讓人聯想:巴奴所指的部分批次,是不是“恰好”就是中國食品安全記者在店內買到并拿去檢測的土豆呢?那到底是記者趕巧買到了不達標的產品,還是說巴奴的富硒土豆,都會因浸泡導致硒含量流失,從而不達標呢?
在巴奴的“產品故事”中,“富硒土豆”是與土豆博士劉杰合作的產品。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考慮,與一個農業博士合作,巴奴會對土豆浸泡導致硒流失一無所知嗎?
其實從聲明里來看,巴奴也并沒有洗脫“產品不合格”的嫌疑。用“部分批次”這個詞,在承認媒體報道真實性的同時,也把自己整體產品問題的嫌疑給洗脫了。再及時用“對到店消費過富硒土豆的顧客給予補償”的做法來消除影響,過兩天風頭不就過去了嘛。
事實上,用“故事”來塑造“原創單品”,通過差異化化單品形成其品牌特性不單單是巴奴塑造、維護品牌的選擇,也是多家企業的品牌成長路徑,這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在產品故事中,采用春秋筆法甚至掛羊頭賣狗肉,這就不是什么好的做法了。
去年12月,日本鹿兒島一家蔬果銷售加工公司被曝長期以“中國產”牛蒡根偽造成“日本產”。為了讓造假更為逼真,該加工公司不僅在進口過來的中國牛蒡上添加本國泥土,還購買一些本地牛蒡根以獲取原產地證明,以此讓消費者和檢查機構“放心”。據媒體透露,在日本當地,如果以“日本產”對外銷售的話,便能獲得5倍高的收益。
回看巴奴此次突然的聲明,讓人也不由會想象到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中國食品安全網的記者,買到的不是“富硒土豆”,亦或是巴奴售賣的并非全部是“富硒土豆”呢?
要知道,即使普通土豆也是會含有硒元素的,巴奴被檢測產品出現如此低的硒含量,到底是目前在炒的“富硒土豆”故事是假,還是產品本身是假。
如此考慮來看此事,就比較有意思了:如果巴奴只是產品不達標,那是一個產品質量問題;如果是部分用了普通土豆來當作富硒土豆來賣,那么就是造假事件,影響會更為惡劣。有沒有可能,兩者相權取其輕,巴奴只能將富硒土豆硒含量不達標“甩鍋”給“浸泡”,同時一并匆匆下架產品,這樣既可以表現自己負責任的態度,是不是也避免了消費者及媒體進一步深究呢?當然,上述的這些“可能”都是一些假設和猜想,不足為憑。
不過就現在看到的事實,巴奴“富硒土豆”的爭議本質,是消費者對產品的不認同。一個土豆,引發兩次不信任,不知道長期強調品質至上的杜中兵作何感想?說好了產品主義,為何到了富硒土豆這里,卻走了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