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苗藝偉
近日,正處于雙重上市關鍵時期的金融科技平臺——陸金所控股 (NYSE:LU)發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務業績。
財報顯示,2022年,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收581.16億元,同比下降6%;實現凈利潤87.75億元,同比減少47.5%。
在關鍵經營數據方面,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陸金所控股促成貸款余額5765億元,較上年同期6610億元下降12.8%;新增貸款778億元,較上年同期1516億元下降48.7%;累計借款人數量增長至約1900萬人,較上年同期1680萬人增長12.9%。
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累積影響,公司的信用減值損失從一年前的25億元增加到第四季度的63億元,增加了147.1%,主要是信貸風險敞口增加和信貸業績惡化導致撥備和賠償損失增加。
陸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消費金融公司的貸款余額也從2020年底的36億元增至2022年底的297億元,實際借款人數量從16.8萬人增至130萬人。
去年第四季度,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收123.18億元,同比下降22.2%;實現凈利潤-8.06億元,上年同期為28.96億元。
對于第四季度的超預期虧損情況,陸金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容奭表示,第四季度的運營狀況尤其具有挑戰性,不利的宏觀經濟環境影響了中小型企業核心客戶。對此,我們優化了運營,將新客戶拓展的重點放在經濟彈性更強的地區,并將資產質量置于增長之上。
趙榮奭表示,2023年上半年,陸金所將繼續專注于資產質量而非增長,以提升在優先地區及SBO客戶分部內的直接銷售能力等舉措, 這些戰略將導致經濟的U型復蘇,我們將保持耐心為這一復蘇做好準備。
在投資者電話交流會議中,陸金所控股多位高管表示,由于陸金所控股的外部增信合作伙伴仍然收取高額費用,嚴重影響了公司的凈利潤率和業務可持續性。因此,陸金所控股將大幅降低對信用保證保險等外部增信模式的依賴,并增加通過自有的融資擔保子公司——平安普惠融資擔保自擔風險的比例。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目前,陸金所主要與商業銀行、信托等資金提供方合作,通過聯合貸款的方式出資,再由平安財險的“信用保證保險”等或陸金所自有的平安普惠融資擔保公司,對貸款進行“增信”,以符合出資方的風控要求。
2023年2月,陸金所控股發布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平安財險為平安普惠旗下的70.6%貸款余額提供保險或擔保,是陸金所最重要的外部資金擔保模式。
趙榮奭表示,我們將繼續與平安財險等外部合作伙伴合作,但無法確保信保溢價定價談判的結果與預期一致,如果我們發現這種模式不再具有商業吸引力,陸金所控股將增加自有持牌融資擔保子公司提供貸款風險承擔比例,并減少與外部信用增強合作伙伴的合作規模。
陸金所控股聯席CEO計葵生也表示,我們已經與大多數資方伙伴進行了討論通過平安普惠擔保公司提供全額信用增級的模式,在81家融資合作伙伴中,已有15家融資合作伙伴同意由普惠擔保提供全額信用增級模式。他預計,到2024年基本可以完成增信模式調整的目標。
陸金所控股首席財務官徐兆感表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陸金所的凈資產為948億元,銀行現金439億元,擁有較強的風險承擔能力。截至同日,陸金所的融資擔保子公司凈資產為479億元,目前實際杠桿率為兩倍左右。按照規定,融資擔保公司可以提供10倍的杠桿,支持新增貸款銷售約5000億元人民幣,未來,公司將采取更多的自擔比例將提高到30%-50%,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