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的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尤其在意未來的年輕人。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訪時,作為大江健三郎中文譯者之一的竺家榮如此評價道。她還表示,面對核危機和軍國主義及戰爭思想,大江抱有極大的憂患意識,也呼吁人們早早防備思想上的侵蝕。
根據日媒NHK的消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3月3日在日本逝世,享年88歲。而竺家榮則是在2008年翻譯了大江健三郎的三本隨筆——《在自己的樹下》《康復的家庭》《寬松的紐帶》。
2009年大江健三郎來到中國,竺家榮也在社科院的會議上與大江健三郎見面。“2009年社科院組織了一個會議,當時許金龍老師(大江健三郎的另一位中文譯者)主要負責聯系,我就要求大江先生給我簽個字,他就幫我引薦了一下,我們有個合影。但沒機會聊天,他特別忙,就說了感謝,他一直希望這套書(指竺家榮翻譯的三本隨筆集)能在中國出版,因為他就寫過這么幾本給寫年輕人的書,里面插圖是他老婆畫的。這套書在后來又經過修改,又由活字文化出版過一次。”

相比大江健三郎的其他作品,寫給年輕人的隨筆還是深入淺出、較為好懂的,竺家榮表示,“后面她翻譯《燃燒的綠樹》感覺相當難,就像看天書一樣。大江健三郎開始寫作的風格就已經很成熟、難懂以及陰郁了,后面變得沒那么陰郁了,但更難了。”她說,但就算這幾本隨筆,也有許多人名地名俗語寓言,注釋非常多,查起來相當困難,而且這幾本書都是用給孩子的口吻講述的,需要準確傳遞出這點也不簡單。

除了隨筆,竺家榮也翻譯過大江健三郎的小說《被偷換的孩子》。“《被偷換的孩子》這本比起隨筆更難,講的是小鬼把漂亮的孩子偷換成了丑孩子。這實際上是一個比喻,比喻天真無邪的孩子在社會上經過熏染就變化墮落了。這里面涉及到大江健三郎妹夫、著名導演伊丹十三自殺的內幕:自殺不是因為他后來在社會上的經歷,而是小時候受到的創傷。不知道這是真的,還是作家想象的——小說寫美國占領日本的時候,小孩子被利用去誘惑美國軍官,將美國軍官誘惑到深山里再殺死。”竺家榮說。值得一提的是,“被偷換的孩子”也是莫言發表關于大江健三郎作品的演講時重點闡述的意象,后來莫言的演講集的標題即為《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