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沈溦
疫情反復導致的影院多次停擺,讓過去一年影視行業損失慘重。3月10日,國內院線龍頭橫店影視(603103.SH)發布年報,繼2021年恢復盈利后,公司去年又大虧3.17億元。
財報顯示,公司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14.27億元,同比下降37.51%。
3月10日,橫店影視股價報收14.18元,跌2.07%。
院線毛利率-17.97%
收入構成看,院線放映板塊營業收入12.29億元,同比下降38.35%,實現票房收入11.50億元,同比下降36.50%,其中資產聯結型影院票房收入9.92億元,同比下降36.25%,市場占比3.64%,票房收入影投公司排名上升1名至第2位,直營影院觀影人次2776.58萬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停業等因素影響,橫店影視去年院線放映業務毛利率為-17.97%,同比減少24.10個百分點。
此外,影視制作方面,營收1.60億元,同比下降29.46%;相應成本為1.19億元,毛利率26.01%,同比減少21.30個百分點。
受此影響,2022年,公司凈利潤虧損3.17億元,大降2422.51%,扣非后凈利潤虧損4.41億元,同比下滑888.34%。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3.12億元,同比下滑52.12%。
橫店影視表示,2022年,新冠疫情在全國各大城市此起彼伏,優質影片頻繁撤檔、改檔,導致電影市場內容供給不足,整個影視行業都遭受著嚴峻的考驗。
2022年中國電影市場受到疫情波動影響,多次出現影院大面積暫停營業,除元旦檔、春節檔和暑期檔所在月份外,其余月份均處于近9年低位水平,我國電影市場對全球貢獻率也處于近8年最低水平。
分季度來看,去年一季度受春節檔提振,橫店影視實現營業收入6.79億元,占全年營收的比重高達47.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達7549.09萬。此后的三個季度則是處于持續虧損狀況。
放映端來看,2022年橫店影視仍處于擴展階段,截至2022年末,公司旗下共擁有493家已開業影院,銀幕3099塊:其中資產聯結型影院415家,銀幕2641塊。2022年新開36家影院,新增銀幕247塊;關停影院15家,銀幕數 98塊。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7月,橫店影視一度策劃收購新城發展(01030.HK)旗下上海星軼100%股權,借此納入其旗下128家影院成為國內第三大院線公司,不過上述交易最終未能成行。
恢復預期“謹慎樂觀”
展望2023年,盡管從一季度相關數據來看,影視復蘇將成為大概率事件,但從橫店影視表述來看依然保持謹慎態度,有序擴張、提升質量或成為主基調。
院線方面,公司表示,公司未來在項目拓展上將逐步加大對全國一二三線城市的布局比例在重點布局二線城市的同時,提前布局高速增長的三四五線城市。
2023年,公司計劃全年新建影院50家;重新洽談項目商務條件,爭取租金純分賬模式;關停不良項目;同時大力推廣科普兒童劇巡演、脫口秀等演出類活動,合理利用影院的影院時間、空間。
另一方面,關停不良項目,提高公司整體項目質量。
影院持續加大升級改造力度,加大對杜比全景聲廳、橫影巨幕廳、4D 廳、新型 VIP 廳、情侶廳等特色廳的投入。致力于高新技術格式電影及相關設備的應用與推廣,大力推進 CINITY 項目在全國橫店影院落地,增加 CINITY 影廳在新開影院中的布局,進一步完善高端巨幕放映系統。
影視項目投資方面,將加強與片方及大型發行公司項目合作,形成戰略同盟,對標好萊塢大型電影公司,做強做大內容制作產業,計劃完成每年參投10部以上優質影片的投資目標,年度主投及參投影片票房占比達到全國總票房的20%-30%。
機構大舉加倉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受疫情影響,2022年國內影視行業基本處于虧損狀況,其中,萬達電影預計2022年虧損13億元-19.5億元,華誼兄弟則預計其2022年虧損8.75億元-13.04億元。
不過,進入2023年,國內影視票房回暖明顯,燈塔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春節檔后30天(1月28日-2月26日)總票房為59.6億,是近三年的最高值,歷史排名第三,僅低于2018和2019年同期。截至3月2日16時33分,2023年度大盤票房(含預售)突破140億。
渤海證券3月6日研報表示,2023年2月國內電影票房共實現收入38.6億元,整體表現穩健;3月已經確定檔期的部分熱門影片包括《斷網》、《回廊亭》、《保你平安》、《雷霆沙贊!眾神之怒》、《鈴芽之旅》等。目前看影視產業鏈已經逐步出現經營情況的改善,建議關注在相關制片、發行和院線領域受益的公司。
華鑫證券研報指出,影院增速隨著市場的逐漸飽和處于平穩態勢,市占率的提升或產業鏈上下游資源賦能成為存量企業差異化競爭力之一,公司借力橫店品牌辨識度,且已拓寬至產業鏈上游的影視內容制作和發行,實現由 " 院線 " 向 " 電影公司 " 轉型升級,在差異化競爭力占優。
影視投資方面,華鑫證券研報認為,2023 年優質內容有序供給利于院線行業票房回暖,公司的主業票房收入也有望較快傳導;同時,疫情致非票業務影響較大,伴隨 2023 年觀影需求常態化,非票業務如廣告等業務有望漸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