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從日前舉行的“智能制造信息基礎新設施走進閔行現場會議”上獲悉,上海智能制造數字基礎新設施公共服務平臺(下稱平臺)已正式開放。
上述平臺產品超市基于工信部《智能制造典型場景參考指引》梳理出16個生產環節、45個典型應用場景并上架運營商產品,目前已上架20款產品,包括數字孿生工廠、AI安全生產行為分析、碳排放核算等。
“希望通過智能制造信息基礎新設施讓運營商用工業企業聽得懂的語言,推出更多簡單實用的產品,形成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上海市經信委信息基礎設施管理處處長潘焱介紹稱,平臺將聚焦上海“3+6”新型產業,立足上海應用場景豐富優勢,推動相關產品、集成化解決方案形成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實現供給方和需求方快速匹配、新設施升級快速落地,為上海智能工廠信息基礎新設施建設提供支持。
潘焱透露,未來,平臺將面向上海9400多家細分門類眾多、需求差異較大、個性化突出的規上工業企業,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提供一批標準化數字化轉型產品。
“這個公共服務平臺,好比工業界淘寶。”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院長任吉表示,未來企業可以在平臺發布需求,平臺將具備為供需雙方提供服務的能力。

近年來,上海持續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規模發展,目前在網絡、算力、應用、產業方面均取得積極進展。
以產業為例,上海芯片、模組、通用網關等產品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5G模組供給穩步提升、成本持續下降,價格相比于5G商用初期下降80%左右,為5G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
上海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提出智能制造信息基礎新設施的概念,聚焦特定產業方向、特優園區主體、特強產業生態,推動規上工廠新設施改造升級,強化工業終端接入能力,實現柔性生產制造,遠程設備操控、機器視覺質檢、廠區智能物流等典型應用場景。
目前,上海在飛機制造、船舶建造、汽車制造三大領域打造了三個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新基建重大示范標桿項目,每個項目圍繞信息基礎新設施投資超億元。后續,上海市經信委還將聯合上海市財政局出臺相關政策予以補貼支持,同時聯合金融機構定制智能制造專屬產品,推廣融資租賃、效益分享等新模式。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湯文侃透露,今年,上海將繼續組織服務機構、行業專家為園區規上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診斷評估服務。同時,“分級分類”加快重點行業轉型升級,“量身定制”數字化轉型方案,“一業一策”、“一廠一案”推進改造升級。
上海還將引導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設備制造商與園區企業對接合作,深入探索智能制造典型場景,加快輔助裝配、遠程控制、云化實時檢測等應用在工廠內實施,打造一批性能優秀的典型應用案例和效果良好的行業綜合解決方案。
“到2025年,上海有望再建設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打造20家標桿性智能工廠,推廣1000個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湯文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