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摩財經
隨著疫情影響逐漸退去,餐飲行業走過三年至暗期。但從國內玩家的角度來看,2022年底防疫政策放松帶來的利好,還未明顯體現在業績上。
3月7日,呷哺呷哺公布了最新的盈利預警,經初步評估,2022年呷哺呷哺營收47.2億元,同比減少23.1%。同時,虧損進一步擴大,由2021年的凈虧損2.83億元擴大至3.2億至3.4億元。
呷哺呷哺將虧損仍歸因于疫情,但有海底撈扭虧的例子在前,市場對于這個說法并不買賬。
3月8日、9日,呷哺呷哺連續大跌,最新股價只有7.3港元,相比2021年2月26.5港元的歷史高點,折讓70%以上,最新市值只有79億港元。
業績失速
疫情爆發后,餐飲受影響最嚴重的的行業之一。在大環境不理想的背景下,餐飲企業幾乎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行業整體洗牌。但對于呷哺呷哺來說,疫情只是放大了其經營頹勢。
自2019年起,呷哺呷哺的同店銷售增長率就開始下滑,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分別下滑1.4%、23.9%、8.3%和44.1%。
2016年,呷哺呷哺拋出了“千百十計劃”(即2020年實現千家門店,營收100億元,凈利潤10億元),進入高速擴張期。到2019年底時,呷哺呷哺門店已經達到1124家,已經提前達標,但業績增速并沒有跟上。2019年,呷哺呷哺營收60.61億元,同比增長27.35%,凈利潤2.88億元,相比上年下滑37.71%。
疫情頭一年,呷哺呷哺拿出了54.55億元營收、183.7萬元歸母凈利和調整后1.31億元凈利的業績,在一眾虧損品牌面前,面子上還看得過去。但呷哺呷哺保住盈利面子靠的其實是疫情補助。2020年,疫情帶來的免稅和政府補貼為主的其他收入達到1.71億元,相比上年大增218.8%。扣除這部分非經常性收入后,呷哺呷哺在2020年已經由盈轉虧。
2021年,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重回CEO之位,隨即宣布關閉200多家虧損門店。但是這波收縮策略并沒有改變呷哺呷哺虧損擴大的局面。2021年,呷哺呷哺營收進一步增長,但虧損卻越來越大,當年凈虧損2.83億元。
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營收21.56億元,凈虧損2.78億元。以此計算,呷哺呷哺在2022年下半年經營狀況有所好轉,通過管控費用支出,以及免租或減租談判等措施,將凈虧損控制在0.42億至0.62億元之間,環比明顯收窄,但距離盈利仍有一定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的虧損讓呷哺呷哺手頭資金逐漸拮據。截至2022年6月末,呷哺呷哺在手現金只有2.4億元,相比年初的9.21億元縮水70%多。.
能彎道超車嗎?
近期,呷哺呷哺宣布了2023年擴張計劃,計劃新開230多家門店,其中,呷哺呷哺品牌新開120家,湊湊火鍋新開超70家,燒烤品牌“趁燒”新開20家。
2022年9月底,呷哺呷哺跨界進入燒烤賽道,在上海開設首家趁燒門店。趁燒是集“燒肉+酒吧+茶飲”一體的復合式餐飲店,定位于高端餐飲市場,目標消費群體為一線城市的年輕人。趁燒成立后,與呷哺呷哺、湊湊基本可以覆蓋大眾到高端的餐飲消費場景。
2022年12月,呷哺呷哺曾公布趁燒品牌運營數據。趁燒上海首店月均營收超250萬元,最高翻臺率破6番,單店全年營收預計破3000萬元,年坪效預破9萬元。根據計劃,趁燒將在三年內開設百家以上門店。
火鍋與燒烤都是夜經濟的主要部分,相比于火鍋賽道龍頭領先、群雄割據的局面,燒烤賽道目前尚未出現具有明顯優勢的頭部連鎖品牌。燒烤市場在2021年就已經達到2000億元以上規模,且主要集中在大眾消費領域,趁燒切入的高端賽道目前競爭并不激烈。
不過,火鍋+燒烤這一模式并不新鮮,此前海底撈此前也曾做出跨界嘗試。趁燒目前開業的僅有上海一家門店,此時談規模和模式還為時尚早。至于呷哺呷哺能否憑借趁燒實現彎道超車,還要看品牌對其集團供應鏈的利用和消費群體的運營。
押注海外
疫情暫時遠去后,餐飲行業重現“煙火氣”,呷哺呷哺似乎也迎來久違的曙光。
此前,呷哺呷哺方面曾表示,2023年春節,呷哺呷哺總體營收同比增長126%,且1月多家餐廳營業額突破歷史同期紀錄。
2023年春節期間,呷哺呷哺順利“出海”,在新加坡開出首家呷哺呷哺海外店。據公開媒體報道,呷哺呷哺新加坡首店試營業的前3天,客流量日復合增長率達到40%,目前接待消費者人數在千人左右,高峰期等位時長超過40分鐘。
呷哺呷哺的“出海”計劃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去年年初,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鍋就先行進入了新加坡市場,目前在新加坡已經開設3家餐廳。據公開報道,呷哺呷哺已經成立海外事業部,計劃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市場進行多品牌布局。
看中海外市場的不止呷哺呷哺。火鍋行業在國內早已處于競爭紅海,去海外尋找藍海增量市場,早已是一大趨勢。
相比剛剛開始海外業務的呷哺呷哺,海底撈早在2012年就進軍海外,到2022年6月末時,已經在中國大陸之外開設了125家門店。2022年底,”火鍋一哥”海底撈拆分海外業務特海國際上市。上市之后,特海國際受到資本熱捧,最新股價達到22.1港元,相比7港元的發行價大漲216%。
特海國際也交出了一份比較體面的財報。2022年,特海國際收入預計5.58億元,同比增長78.6%,預計虧損在3600萬美元至4500萬美元之間,相比上年的1.15億美元虧損大幅收窄。
除了海底撈之外,小肥羊、大龍燚、小龍坎、味蜀吾等各品牌火鍋也都在海外進行了布局。
相比這些已經在海外立足的“前輩”,呷哺呷哺想要后來居上并不容易。目前,呷哺呷哺在新加坡首店仍保留了吧臺與特色的單人小鍋模式,并且推出了“大火鍋+小火鍋”的雙重打法,可以應對聚會和一人食的雙重消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