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外管理傳媒 莊文靜
2023年開年,房地產或將引領中國經濟回暖。
截至3月3日,全國22個集中供地城市中,已有9個城市將在3月集中出讓,共出讓涉宅地53宗,總出讓面積約230.13萬平方米,總規劃建面約533.86萬平方米,起始總價607.46億。
2023年2月,北京2022年第五批次集中供地的“土拍”落幕,總面積約21.47萬平方米、總建面約53.18萬平方米的6宗地塊,最終以132.09億元的總成交價拍出,其中,3宗地塊觸頂、3宗底價成交。
引人關注的是,此次北京集中供地共吸引了20余家企業及聯合體參與,除各大房企均紛紛出手,京東也參與并以31億元斬獲了亦莊新城的一地塊,其中包含住宅用地,據說將建員工福利房。
日前,國家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流出,這是一份對地方住宅用地供應工作進行指導的文件,特別提出:全年供地次數的限制解除,本質上并不是取消集中供地制度,而是更好地適應當下房地產市場環境,發揮土地的調節性作用,進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那么,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回暖,能帶動多少產業的發展?房地產的復蘇又有哪些重要意義?
房地產,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每當中國經濟發生變動之時,房地產都充當著“救市”的角色。于是,就出現了房地產在幾次過熱和過冷時,都有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因此,房地產市場被稱為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不僅牽動著億萬國民的神經,龐大的產業背后更關系到上千萬條供應鏈和數以億計的就業問題。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曾做過統計:要知道,整個房地產業目前已經占到中國GDP的14%,僅此體量,便可想而知其重要性。
今年以來,外資已經悄然開始了重啟中國地產生意。2月9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發布了一則報告,首次上調了對中國房企的展望。
最近,萬達發債、龍湖評級上調等信息,也都顯示出機構和投資者的信心回升。貝殼研究院有數據顯示,作為房地產市場風向標的二手房市場,在春節后,日均成交量已較節前提升了30%。
中國每年商品房銷售額高達17萬億,有8萬億的土地財政,15萬億的房地產投資。而汽車行業,每年銷售額也才不到5萬億。因此,在2022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再次對房地產產業提出了明確指導。房地產就是現階段中國國民經濟的“核心支柱產業”,中國每年要維持超過7億就業人口,僅房地產就間接影響近一半。
恢復和擴大消費,房地產一馬當先
其實,從2022年6月份開始,房地產就已經開啟了“救市階段”——允許房企融資、發債、上市股權交易等。但如果只是從“供給端”來救房企,房地產還是救不起來的,有專家說:中國現有的房子已夠30多億人居住。因此,今年的房地產主題就成了“刺激需求端”,將改善住房消費作為主攻方向。
據新華社消息稱:2023年的經濟核心工作,首先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并將會大規模發放“消費券”,甚至還傳出“全體延遲12個月房貸”的說法。
第二,2023年“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既然把擴大消費放在優先位置,而2023年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拉動消費”。
第三,2023年要大力“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三大消費”。而“住房改善”無疑處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而最近支持住房改善的政策已經陸續出臺:
第一,取消“認房又認貸”的信貸政策,只要“還完貸款”就可以按照首套貸款來進行住房“改善”;第二,降低“二套房房貸利率”;其三,大幅提高“普宅線”(包括房子的容積率、建筑面積、總價或單價、稅費等方面),推動二手房成交率提高;其四,降低二手房交易“稅費”,推動消費者盡快“賣小買大”,推動改善需求加速進場。而各個城市已經陸續開始了按此政策實施。
因此,2023年的主題就是“住房改善年”,各項支持住房改善的政策將會陸續出臺,作為擁有最為龐大的“住房改善需求”的一線城市,房價上漲已是“勢不可擋”。同時,隨著人口大量流入的“新一線城市”,也會迎來爆發性增長。
但是由于依然要堅持“房住不炒”,2023年的中國樓市依然沒有“超級大刺激”的普漲行情,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依然要承受巨大壓力。
房地產市場復蘇將帶動哪些產業?
房地產行業橫跨生產、流通、消費三大領域,所以它的復蘇密切關系到國民經濟新一輪的活躍,最為直接的就是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
首先,就是建筑業和制造業;其次是家居電器行業;第三,帶動建筑施工行業及重型設備制造企業;第四,帶動勞務輸出、勞務派遣類型的公司;第五,對開發商乙方單位的帶動,比如建筑公司、建筑設計單位、園林景觀設計單位、廣告公司、銷售公司、渠道公司、公關活動公司、勘探公司、報建等一大批公司。
同時,房地產還將帶動一大批家裝公司的發展、藝術類產品的消費。特別是,房地產的回暖直接對房屋中介、金融業帶來了極大的利好,同時也相應帶動了區域內其他經濟的發展,比如餐飲、娛樂、文化、教育、健康等,而文旅地產還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消費。可以說,房地產產業的回暖牽一發而動全身。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房地產重回支柱產業地位,建材家居行業迎來了回暖,也將促進家居建材行業的轉型升級。
首先,舊房改造、二次裝修等存量市場“紅利”爆發。據業內人士預測:2023年,基于舊房改造、翻新、二次裝修的存量房市場,將成為眾多家居企業的業務支撐點。
其次,整體家裝趨勢不斷走強。消費者對于“寸土寸金”的房屋裝修,更追求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追求“把小房子越住越大”。因此,一站式建材、家具軟裝、家電、智能家居等全產業鏈產品零售服務,都面臨整體協同和提升的挑戰。可以想見,2023年家居建材行業將會進一步整合供應鏈,做大整裝市場。通過“一體化”拓展自有企業的銷售空白延伸客戶網絡,通過跨界、拓展業務、聯盟等方式挖掘增量市場。
再次,企業轉型升級是持續的熱點。由于家居建材行業的進入門檻較低,競爭始終很激烈,“內卷”呈常態化。因此,家居建材企業的轉型升級,通過產品多元化、整合供應鏈、向整體家裝過渡,才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專業、省心、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
第四,睡眠產業將成為行業風口。據央視報道稱,2020年我國睡眠經濟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時有望突破萬億元。不少家居企業也開始尋找機會切入該領域。
第五,基于數字化的組織能力重構。家居建材作為耐用消費品,在數字化時代的“貨找人”背景下,用直播帶貨之類的數字營銷方式,或許并不適用。因此,適合家居建材行業在數字化時代的新打法也值得探索。
淡化金融屬性是必然
中國的房地產,作為10萬億陣營的產業,它能帶動的遠遠不止是傳統制造業,同時也有金融市場。但隨著2016年末“房住不炒”的戰略出臺,其目的就是要去除房地產過度的金融化、泡沫化,在政策導向上回歸房屋的居住屬性。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前兩年就曾公開發表了他對中國房地產長期趨勢的看法:“事實上,萬達的去地產化就已經回答了。萬達要剝離所有的房地產業務,1平方米的房地產開發業務也不再保留。我研究了歐洲工業史,工業化、城市化基本完成以后,地產行業就萎縮了。地產行業里面沒有百年企業,也沒有500強企業,就說明了問題。”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也曾說過:“在房產上獲利的人,遲早要還的?!?/p>
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房地產對于制造業、對于實體經濟的帶動力量,而絕非其金融屬性。
也就是說,短期內的紓困松綁政策是對市場過熱時期政策的糾偏調整,并不是鼓勵炒房,也不會任由投機炒作故態復萌、房價脫離控制飛漲,化解市場風險不能以注入新的風險和透支未來為代價。而隨著人口總量負增、結構日趨老齡化、城鎮化進程放緩,房地產市場中長期需求中樞水平下移是大勢所趨,向新發展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畢竟,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一定不能僅僅靠房地產,而需要通過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實現第一、第二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帶動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各個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持續發展。否則,如果中國經濟只有第三產業在蓬勃發展,而其他產業在萎縮,那么第三產業的未來也將會是空中樓閣,失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