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值榜 祝彰
編輯|嘉辛
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速達到頂峰,但隨后開始滑落。
2015年時,增速滑落到了第一個低點——那年的增速只有2.6%。稍晚一些,2016年以后,中國市場的出貨量開始下滑。
市場邁入到放緩周期之際,行業里的玩家們統一地、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兩場戰事:
一場是存量之爭,卷的是快充、屏幕、影像;另一場是增量之爭,廠商們從印度東南亞起步,不斷將網鋪向海外。
時至今日,這兩場戰事依然打得火熱,但較之前已發生質的變化——出貨量的高低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指標了,高端化的進程才是。
現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迎來了又一個低點——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降幅。
與多年前一樣,現在廠商們依然需要同時在存量市場與增量市場挖掘新的機會。
不一樣的是,這一次,增量市場的重心是歐洲。
一、沖高新錨點:歐洲
最近,關于小米手機13系列的一則消息,引發了熱議。熱議的焦點是在海內外市場不同的定價策略。
據媒體報道,小米13在歐洲的起售價為999歐元,約合人民幣7300元;小米13 Pro的起售價為1299歐元,約合人民幣9531元。
作為對比,在國內市場,這兩款手機的起售價分別為3999元和4999元。
再來看榮耀。
在歐洲市場,榮耀magic 5的起售價定在了899歐元,高配版本為1199歐元,但在國內市場,起售價分別為3999元和7499元。
出于物流成本、稅率、銷售渠道、市場策略等因素,廠商們在不同地區差異化定價已是慣常,只是這一次,當國內手機廠商普遍大幅抬高歐洲市場定價,目的只有一個:
搶占歐洲高端智能手機市場。
以小米為例,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對第一財經表示,近年來小米手機業務的成長依靠海外市場,經過過去幾年的猛攻,小米手機在歐洲中低端市場已經有一定成績,中高端市場對于小米來說相對空白,小米希望學習華為經驗,通過小米13+徠卡組合樹立高端品牌形象,快速打開歐洲中高端手機市場。
小米的姿態,是當前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多家智能手機廠商都顯露出了向歐洲市場進擊的強烈信號,這一點,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第一, 歐洲市場的戰略地位提高了。
小米的雷軍說歐洲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但“目前在歐洲市場高端戰略會比整體份額的目標更優先”;榮耀的趙明說Magic 5系列和Magic VS折疊屏雙旗艦開啟了榮耀的歐洲元年;OPPO海外銷售與服務總裁張洲川說2023年會更加堅定在西歐市場的投入,等等。
決策層定調,一方面是表決心,另一方面則是定下方向。
第二,進軍歐洲市場的策略,與高端化策略一脈相承。
近幾年行業內卷加劇,沖高成為必走之路,追求更高產品溢價、樹立品牌高端形象成了更重要的事情——廠商的對標競品統一變成蘋果和三星,足以說明這一點。
甚至在沖高這一長期戰略目標指引下,短期內犧牲一部分銷量也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有手機行業的資深人士對媒體分析,小米這次的歐洲市場高定價,更多是出于戰略考慮而非銷量。
去年,時任小米總裁王翔也曾表示,小米內部對高端手機發展做了非常多的復盤,總結起來就是高端市場與品牌需要時間才能逐步達到,小米有戰略耐心,不期待通過一兩款產品就完全贏得高端市場。
問題在于,為什么歐洲市場,成了國產手機集體沖高的新錨點?
二、為什么是歐洲?
國產手機并非從今年才開始沖擊歐洲市場。
小米的布局始于2017年,首站是西班牙;OPPO2018年正式宣布進入歐洲市場;vivo2020年10月進入歐洲六國;華為不必多說,被制裁之前,歐洲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過去幾年,他們在歐洲市場的進展,總體而言差強人意。
從市場份額排名來看還不錯。2022年第四季度,市占率排名前五中,除了三星和蘋果之外,另外三家都是中國廠商,分別是小米的17%、OPPO的5%、realme的4%。
但是深究一下就會發現,情形并不像數字反映的那般樂觀。
以市占率最高(國產廠商)的小米為例,它在中東歐地區的市占率要明顯高于西歐市場的市占率,幾乎是后者的一倍水平。
但是西歐和中東歐完全不同。GFK在2018年前后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西歐市場智能手機的平均銷售單價是446.7美元,是除北美外價格最高的市場;而東歐和中歐平均銷售單價是249美元,甚至低于中國。
也就是說,他們之前的入歐,與去印度、去東南亞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走的還是尋找增量市場的路子,吃到的是處于敏感價格帶的中低端市場——而這與當前的中高端戰略是矛盾的。
退一萬步講,就算他們繼續沉迷中低端市場,能增長的空間也很有限了:
- 2022年,歐洲智能手機市場全年出貨量是1.76億臺,同比下降了17%,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值——Counterpoint Research副總監Jan Stryiak說去年“是歐洲智能手機市場近十年來最糟糕的一年”;
- 2021年時,歐洲智能手機的滲透率是86%,遠高于全球75%的水平、也高于中國市場77%的水平,考慮到2022年整體市場走弱,這種格局大體不變;
- 2022年第四季度,三星和蘋果分類歐洲市場出貨量第一和第二,合計市場份額60%。
這樣來看,國產手機廠商再次沖擊歐洲市場,既有沖擊高端的主動戰略導向,也有不得不為之的現實原因。
這也進一步說明,再次猛攻歐洲,其實是廠商們的另一場內卷。當然,站不站得住腳,能吃下多少市場份額,那就憑本事說話了。
三、有哪些挑戰?
從中國手機廠商的出海思路說起。
上文中我們提道,2015年前后,當中國智能手機增速開始下滑時,廠商們就開始了全球化布局步伐。
小米2014年進軍印度市場、一加2015年舉辦了全球首個VR發布會并發布了一加2、華為2015年的全球出貨量突破了1億,16年3月份還簽下了梅西成為代言人,等等。
但將產品賣向全球沒那么簡單,他們需要同時考慮多重因素:
首先錨定哪個海外市場?怎么定位價格帶?該怎么發揮中國市場積攢下來的優勢?薄利多銷還是追求高利潤?如何跟中國市場形成戰略協同?
以上這些都決定了,大多數中國智能手機廠商,都將出海的首站選在了東南亞和印度市場。
因為這一區域的智能手機市場普遍落后中國4-5年,在地理位置和文化層面與中國更相近,更容易通過低價策略快速獲取市場份額。
不過現在,新興市場的紅利吃完后,當他們真正想要進入更加成熟的歐洲市場時,難度顯然比之前更高。
第一,需要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歐洲市場“蘋果+三星”的雙寡頭格局已經穩固多年,長年合計占據超50%以上的市場份額,想在短期內對它們形成沖擊并不現實,甚至長期來看,能否打破這種格局都很難說。
換言之,中國手機廠商們需要在有限的市場容量下分蛋糕,內卷會持續加劇。
第二,他們此前在其他市場的出海經驗,可能無法復用。
華泰證券在一份研報中總結,不同海外市場,手機銷售渠道差異較大。
比如非洲市場由于互聯網以及手機滲透率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運營商地位相對弱勢,手機廠商主要通過經銷商銷售,電商滲透率低且線下營銷占據絕對比例,使得當地的“地推式”營銷更甚于中國和東南亞。
在西歐、北美、拉美市場,運營商影響力較大,消費者也對運營商有著習慣性依賴,能否進入運營商渠道,直接決定了一款手機的出貨量。
比如華為此前能在歐洲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運營商側積累了足夠深厚的資源優勢;
比如小米之前為了打通運營商渠道,與香港長江和記集團旗下的3G Group、歐洲零售巨頭A.S. Watson 以及德國電器零售商 MediaMarkt 等陸續合作,這才實現了市場的全覆蓋。
但現在情況也在發生一些變化。前幾天,榮耀總裁趙明指出,這幾年歐洲市場變化非常大。
“如果回到三四年以前,我們固有印象是大T(T代表運營商)主導,尤其是高端旗艦上,但今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有些國家高端市場還是大T主導,但是有些大T也是公開市場的一部分,相當于某種渠道。”趙明這么說道。
市場不斷生變,廠商們與之對應的策略也需要變,這種情況下,一次判斷失誤,就可能錯失先機。
四、結語
即使中國手機廠商們能夠成功實現渠道出海,品牌出海,也是他們不得不面臨的一項長期挑戰。
渠道出海與品牌出海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更容易被取代,后者則能夠基于差異化的痛點與需求優化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有領導力的產品,樹立起品牌形象、面向全球消費者輸出品牌故事,形成堅固的品牌護城河,比如三星和蘋果。
在這之前,中國手機廠商出海歐洲最成功的品牌是華為,也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
拆解來看,早在20年前那就建立起來的運營商優勢,幫它完成了渠道網絡的布局;再后來,通過長期頻繁地贊助體育賽事、簽約體育明星等營銷動作,華為才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厚度。
但如今的市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昔日華為的成功路徑并沒那么容易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