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3月7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其中包括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相關內容。這是繼2018年之后,我國再一次對知識產權管理體制進行調整。
改革方案明確,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將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的國家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商標、專利等領域執法職責繼續由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承擔,相關執法工作接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業指導。
縱觀國家知識產權局歷史沿革,其前身中國專利局1980年成立之初由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代管,兩年后并入國家經濟委員會。1988年恢復設立,仍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歸口管理。1993年調整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1998年更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并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副部級)。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職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商標管理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
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知識產權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指出,國家知識產權局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的國家局,為副部級。國家知識產權局設下列內設機構為副司局級。國家知識產權局機關行政編制143名(含兩委人員編制3名、援派機動編制1名)。設局長1名,副局長4名,正副司長職數24名(含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1名)。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由申長雨擔任,他同時也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成員。
2018年4月,申長雨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指出,“這(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也是我們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的重大舉措。"申長雨表示,按照中央部署,重組后的國家知識產權局,主要負責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推動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做好專利、商標、原產地地理標志的注冊登記和行政裁決,指導商標、專利執法工作,以及統籌協調涉外知識產權事宜等。
“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將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的國家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體現出中央對知識產權管理體制的高度重視。”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向界面新聞介紹。
馬亮表示,2018年機構改革時,國家知識產權局重新整合了原國家知識產權局全部職責,以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部分職責,并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在地方層面,北京、上海的知識產權局和市場監管局是分開設立的,其他省份都是合并的。
“經過五年磨合,決策層可能是看到知識產權工作與市場監管工作的聯動性不夠強,二者職責相對獨立,將二者結合,并未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所以將二者分離,國家知識產權局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馬亮說。
馬亮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分開后,二者的職能之間仍有很緊密的聯系。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姚志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執法隊伍的建設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在接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業指導的前提下,商標、專利等領域執法職責繼續由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承擔,是一個基于現實的精準考量。
馬亮介紹,知識產權跟科技創新的關系非常密切,本次國務院機構調整同時也提出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二者呈現出相互配合的關系。對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調整,是對知識產權工作的進一步強調,未來黨的機構改革,可能將知識產權工作納入整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之中,這對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極大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