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于淼
3月6日晚間,盛新鋰能(002240.SZ)披露2022年業績報告,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20.39億元,同比增長299.03%;實現歸母凈利潤55.52億元,同比增長541.32%;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55.41億元,同比增長531.87%。
這無疑是一份符合預期的業績報表,而盛新鋰能業績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子公司遂寧盛新3萬噸鋰鹽項目建成投產,公司鋰鹽產品產銷量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其二是受益于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下游客戶對鋰鹽的需求強勁增長,使得鋰鹽產品的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上漲。
在業績飆升的背景下,盛新鋰能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6.5元(含稅)、不送紅股、不轉增,該公司目前總股本為9.12億股,預計派發現金紅利5.93億元(含稅)。
不過,預期之內的業績增長卻并未給盛新鋰能的二級市場帶來利好,截至3月7日收盤,盛新鋰能報收37.30元/股,下跌1.92%。
公開資料顯示,盛新鋰能前身為威華股份,于2008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2017年6月其控股股東變更為盛屯集團,實控人由李建華變更為姚雄杰,此后該公司進行了系列資本操作,主營業務也逐漸由此前的林木業務轉換為鋰電新能源材料即鋰礦采選和鋰鹽業務。
2020年11月,威華股份正式更名為盛新鋰能,期間該公司曾置出纖維板業務,并在2021年完成稀土業務的剝離,至2022年,盛新鋰能主要業務為鋰礦采選、基礎鋰鹽和金屬鋰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以及少量林木業務。
事實上,盛新鋰能此前的業績并不理想,在2008年至2020年間曾有出現過四次虧損,分別為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9年虧損5154.79萬元、1.32億元、1.95億元和5924.06萬元。
直至近兩年新能源業務放量、鋰電行業需求爆發,盛新鋰能借勢一改此前的低迷狀況。2021年,該公司實現營收30.17億元,同比增長63.88%;實現歸母凈利潤8.66億元,同比大增3086.00%,至2022年,其凈利潤更是較去年相比增長了5倍以上,創下上市以來最好業績。
具體到2022年財報來看,占盛新鋰能營收比重達99.98%的鋰產品為其實現了120.37億元的營收,而占比僅有0.02%的林木產品僅實現營收262.48萬元;其中,鋰產品的營業成本為48.06億元,毛利率為60.07%,較上年同期增長13.14%;林木產品營業成本為102.10萬元,毛利率為61.10%,較上年同期增長76.74%。
業績大增的背后是產能的不斷擴張,根據財報,去年盛新鋰能已建成鋰鹽產能7萬噸和金屬鋰產能500噸,其中,致遠鋰業4萬噸鋰鹽生產線運行情況良好;遂寧盛新在四川射洪投資建設的年產3萬噸鋰鹽項目已于2022年1月建成投產;印尼盛拓在印尼中蘇拉威西省投資建設的年產6萬噸鋰鹽項目正在積極建設中,預計2023年底一次性建成;盛威鋰業目前已建成金屬鋰產能500噸,剩余500噸產能在積極建設中;此外,該公司在遂寧還規劃了年產1萬噸的鋰鹽項目,利用鹽湖鋰資源原料生產電池級碳酸鋰或氯化鋰;2022年,盛新鋰能的鋰產品產量為4.77萬噸,同比增長18.29%;銷量4.75萬噸,同比增長12.77%。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盛新鋰能業績大增主要受益于下游需求激增和鋰價大漲,但該公司產品結構相對單一,對鋰價的波動或更為敏感,加之未來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情況,其未來業績走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據Wind數據,國產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自2022年11月到達56.75萬元/噸的高位后開始回落,截至2023年3月6日,其價格已降至36.5萬元/噸,下跌近36%。
此外,浙商證券曾在研報中表示,預計2023年上半年碳酸鋰仍將維持供需緊張,下半年或將迎來邊際供給過剩,“2023年全球鋰資源端預計將釋放35.2萬噸新增產量,若2023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增速為40%,儲能行業增速達到100%,小型電池行業增速為75%,那么在2023年一季度到四季度,供需平衡分別為-0.1、0.4、2.6、4.7萬噸LCE(碳酸鋰當量,負數代表供不應求,正數代表供過于求),邊際供大于求情況或將出現在2023年下半年。”
二級市場方面,自經歷了2022年7月8日的72.50元/股的階段性高點后,盛新鋰能股價持續下挫,截至2023年3月7日收盤,最新市值為340.14億元,較去年的階段性高點縮水約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