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線Insight 王慧瑩
編輯|子夜
“中國還有部分家庭沒吃過優質的獼猴桃,如果能讓這些家庭幾元錢就能買到一斤獼猴桃,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京東應服務多層次的消費者,既考慮有錢人,也要考慮普通人。”
去年年底,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的一席話,定下了京東的新方向——要讓京東的東西更具性價比。
3月6日0點,備受關注的京東百億補貼頻道正式上線,并被放在了首頁的一級入口上,并表示“買貴雙倍賠”,來勢洶洶。
京東百億補貼界面
京東動作的意圖很明顯,京東需要增長,尤其是用戶增長,而低價或許是個最直接的辦法。
從京東的基本盤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京東雖然基本實現盈利,但增長一直在放緩。
以京東最為核心的3C品類營收為例,2022年前三個季度增速分別為14%、0%和7.6%,均創下2019年以來的新低。用戶增長方面,截至2022年9月30日,過去12個月京東的活躍購買用戶數為5.88億,同比增速僅為6.5%。
性價比標簽在減弱,增長迫在眉睫,劉強東又帶著京東重新打了價格戰。
只是,電商市場今非昔比,想要打價格戰僅靠低價是遠遠不夠的。拋開價格不談,挑剔的消費者還需要高品質、快配送、強服務,這對既要盈利又要低價的京東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電商平臺的競爭已然白熱化,京東價格戰面對的不僅是“三國殺”的老對手,還有短視頻平臺。正如劉強東所言,如何重回京東戰略的核心——成本、效率、體驗,考驗著京東及管理層。
對于現在的京東來說,用百億補貼尋求低價市場,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01 低價,成了京東今年的“主命題”
比預告消息早了20個小時,3月6日0點,恰逢開年第一個大促節點,京東正式上線百億補貼頻道。
不同于以往的優惠頻道,百億補貼頻道打破在京東APP內擁有一級入口,并成為基本板塊,并打出了“官方補貼、天天低價”的口號。
百億補貼專區內,商品補貼金額1000元、400元、60元不等,6899元能買128G的iPhone14Pro,208元買到一支原價439元的CPB洗面奶。京東方面稱,京東百億補貼是其聯合品牌、商家直接對商品進行補貼,消費者無需領券等復雜操作,可直接搶購。
細心的用戶會發現,京東為蘋果專門設置了補貼專區。作為京東的看家品類,3C產品自然被寄予厚望。而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低價提銷量也是個去庫存的好方式。
連線Insight搜索發現,以iPhone 14promax 256G 暗紫色為例,京東百億補貼售價8699元,補貼1200元;拼多多百億補貼售價8674元,補貼1220元;天貓售價9199元。京東的價格與拼多多的價格幾乎一致,京東百億補貼的確力度不小。
三個平臺價格對比圖,從左到右依次為京東、拼多多、天貓
但面對這樣的優惠,也有消費者感到疑惑,“我下拉到最底部看到店鋪名稱是某經銷商,我擔心這不是新機。”一位消費者向連線Insight發出疑問。
的確,購買電子產品時,京東+官方自營是很多消費者的第一選擇,起碼質量可以得到保障。此次補貼+經銷商的組合,雖然價格便宜了,但不少消費者會因為擔心產品質量而變得猶豫。
京東或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百億補貼專區,推出了“官方補貼、全場包郵、全場客服、退換貨運費險”等多項保障消費者體驗的服務。
據全天候科技報道,京東會要求參與百億補貼商品活動期間開通包郵服務,競價成功后不得自主刪除促銷,不得惡意套利、惡意競價。
值得關注的是,在品類范圍上,此次百億補貼活動不局限于3C品類,覆蓋全品類,且京東自營和POP平臺商家都可以參與。
為了保障全網最低價,2月21日,京東公開發布了《“買貴雙倍賠”服務規則》,規則提到消費者在平臺購買相關標識的產品,其實付價格若高于特定平臺上同款商品的價格,可申請訂單實付金額差價的雙倍補償。
據36氪報道,京東在后臺設置全網比價系統,“雙倍賠付”有一定的商品池,并不覆蓋全品類商品。
在內部,百億補貼也被看作是京東的重要任務。京東零售CEO辛利軍親自拍板百億補貼項目,并表示在預算層面不設上限。
如此重金押注低價,京東的心思很明顯,在保證質量和服務的同時,利用低價吸引消費者,進而尋求增量。
去年年末,劉強東強勢回歸,定下了今年京東的主基調——低價。彼時,劉強東嚴厲指出:“低價是我們過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礎性武器,不要以為掌握了定價權,絲毫不再關注我們的低價優勢。”
“再繼續下去,遲早會成為第二個蘇寧。”劉強東的犀利不減當年。
當平臺流量觸及天花板、用戶增長難尋,通過低價獲取流量或許是一個選擇。不過,要做好這件事,也并不容易。
02 考驗的不只是“低價”
京東殺入百億補貼,意味著電商平臺新一輪的價格戰正式打響。相比于價格便宜多少,行業更關注的是,京東這場價格戰要怎么打?
行業的大背景是,與早期跑馬圈地的價格戰不同,互聯網進入存量時代,經過多年發展,電商格局早已發生變化,用戶心智也已經培育健全,單純的低價已經不能完全吸引消費者。
消費者越來越挑剔,相較于低價,服務、物流、體驗、售后等都是消費者考量的標準,沒有哪一家平臺能單純依靠“低價”無往不利。
換句話說,現階段的電商市場,低價是具有吸引力的武器,但不意味著全部。
消費者需要的是更高質量的性價比。
在消費者心中,京東的核心優勢就是平臺的物流體系和產品質量。
從2007年開始,經過15年的發展,“快”是京東吸引消費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當日達、次日達,讓不少看重履約時效的消費者成為京東的粘性用戶。
此外,由于京東的商品多為自營模式,自營GMV超過平臺一半,在質量方面也被消費者認可。
硬幣的另一面是,除了自營商家外,京東近幾年也在發力第三方賣家。當同樣的物流體系和產品要求放到第三方商家身上,其經營成本便會無形增高。這時候,京東還想要尋求商家的最低價,這對于商家來說很難取舍,甚至會引起商家不滿。
去年雙十一,瀘州老酒便以“平臺多次低價銷售自家產品”為由,宣布與京東暫停合作。此外,五糧液等品牌方也因定價問題暫定與京東合作。
同時,據華爾街科技眼報道,京東還曾以李佳琦、羅永浩等主播的價格與廠商比價,要求重新拿到最低的報價,但商家并不買賬,京東得到的反饋也不理想。
這意味著,要求商家在京東保證最低價,是一個挑戰。為此,或許是吸取去年品牌難降價的經驗,這次百億補貼京東拿出了對第三方商家的誠意。
此次為了實現商品“低價”,京東“百億補貼”采用的是競價原則。官方會在相關平臺發布招品需求,并給出最高競拍價和起拍庫存,除個體工商戶/自然人或不在品類范圍內的店鋪均可參加,符合庫存要求的價低者中標。
不僅在參與門檻上,對自營商家和第三方商家同等開放,據電商在線報道,入選百億補貼的第三方商家扣點會自動降到0.6%,有些商品還會有京東官方給的補貼,商家的到手價是競標價加上官方補貼。
更早之前,劉強東在內部會議上反復強調允許第三方商家選擇其他物流服務,不必強制采用京東物流。
“要實現自營和POP商家的良性競爭,不能單純追求GMV,誰能做到低價就給誰流量”,劉強東強調。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為了讓商家心甘情愿拿出最低價,京東的確給商家拿出了最大的誠意,但如何保障用戶體驗又是另一大挑戰。
正如上文所言,用戶在意的不僅是價格,還有后續的服務,如果商家為了利潤犧牲物流質量,甚至是商品質量,這對京東的用戶無疑是致命打擊。
更重要的是,為商家放寬政策和門檻,代價是京東本身要做出犧牲。
過去,京東形成了較為平衡的“自營+第三方商家”混合模式,毛利收入自然也分成兩種模式。其中,自營模式毛利主要來源于商品進銷差價,即京東通過規模化采購壓低進貨成本,并通過3C、美妝等高毛利商品拉高整體毛利;而第三方商家毛利則主要依靠商家為京東交納廣告、租金、傭金等方面的費用。
浙商證券也在研報中表示,京東開啟“百億補貼”,短期將加大銷售費用的投入,毛利率亦受影響,利潤端承壓。長期支出相對更高的成本,盈利能力將受損,高強度補貼或將難持續。
對于京東來說,這場價格戰勢必會更加艱難。除了價格外,如何在自營商家與第三方商家找到平衡、在低價與消費者體驗找到平衡、在平臺利潤與增長之間找到平衡,都是挑戰。
03 京東靠低價搶來的市場,也要靠低價守住
回顧過去20多年零售電商的發展歷程,幾個重要節點都是圍繞價格戰展開,這已經成為零售商們的重要戰略。
尤其是對于京東來說,價格戰再熟悉不過。“多快好省”是京東最初的slogan,一直以來,京東重視成本和效率,并擅長在價格戰中突圍。
先是2010年,正值當當網上市前后,占據國內網上圖書零售市場超過50%的份額,京東想要借助圖書品類從電商市場突圍,便主動發起與當當網在圖書品類上的價格戰。彼時,劉強東喊話,“每本書價格都要比競爭對手便宜20%”,“不允許圖書部門盈利”。
隨后更為人熟知的是京東與蘇寧的815大戰,這是電商平臺首次向線下零售巨頭發起挑戰。2012年,劉強東瞄準3C品類中的大家電,不僅連發多條微博喊話蘇寧,還公開招收5000名國美、蘇寧價格情報員,天天跑到蘇寧門店去跟蹤價格,與蘇寧搶市場。
兩次價格戰如出一轍。不僅讓京東搶下圖書、大家電等市場,也讓劉強東和京東成為互聯網的“價格殺手”。如今,劉強東回歸,想用低價保住曾經拿下的市場。
這背后的本質原因,是京東需要增長。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去年3月至今年1月期間,淘寶的月活均在7.8億以上,占據第一;緊隨淘寶的,是月活7.2億-7.8億的拼多多;而京東的月活一直在3億-4億之間徘徊。
年度活躍買家上,阿里(淘寶、天貓、淘特)有著超過10億的年活躍買家,拼多多有8.8億的年活躍買家,而京東的年活躍買家在5.7億左右。
而利用低價搶用戶、促增長,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此次主動發起價格戰,需要考慮的不只是價格,更重要的是平臺原有的基因。
一二線城市用戶是京東的基本盤,原本價格高的強勢品類即使低價也未必能換來多少用戶下單。想要提高GMV、增加買家數量,還是要靠對價格敏感的下沉市場用戶,以及日用百貨等生活類產品。
這對京東來說是一大挑戰,百億補貼能為京東帶來多少用戶增長和價值,還有待觀察。
新的增量越來越少,現在的價格戰已經不同于跑馬圈地時期的價格戰,利用優勢品類做引流不失為一個正確選擇。
以前不久iPhone14pro系列降價為例,蘋果部分授權店降價700元,京東自營旗艦店上,領券后則立減800元。更低的價格自然會吸引一部分用戶到京東下單,進而加大對其他品類,尤其是弱勢品類的購買頻次。
此外,單純靠價格不是長久之計,京東必須要拿出具有差異化的高品質商品,尤其是保證利潤,那就要在產業帶上下功夫。
實際上,這點是京東一直在做的。去年開始,京東便向中小微商家,提出了史上最大規模產業帶招商——面向全國267個產業帶,給出減免費用、供應鏈支持、商家培訓等資源吸引新商家入駐京東。
京東自有品牌稱未來三年內,將打造超過500個產業帶品質示范工廠;工廠新品孵化SKU數量增長超800%;工廠生產成本降低15%、商品庫存周轉天數下降30%。
當然,實現極致性價比,深耕產業帶已經成為電商平臺們的共識,為此,平臺們都在尋找更大規模、高品質的源頭直供,這場關于供應鏈的爭奪只會越來越激烈,場上玩家都不能掉以輕心。
從整個市場看,低價策略是市場激烈競爭的結果。京東開啟常態化百億補貼,阿里也把“價格力”列為今年的五大戰略之一。2023年,價格或許是電商平臺們的關鍵詞。只是,這場戰役對京東來說更加重要,京東更需要再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