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范建
怕什么,來什么。
2022年的百億巨虧之后,李斌給蔚來汽車定下了2023年銷量翻倍的目標,第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的愿景不改。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蔚來汽車接連出現狀況,多年積累的口碑受損。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日子確如李斌所言“壓力較大”。如若不能及時掃清前景路上的各種障礙,如何才能否極泰來?
品牌受損
從品牌創立之日起,李斌就想把蔚來打造成“汽車界的海底撈”,希望通過服務,樹立自身高端品牌的口碑。
多年的積累,加之以億為單元的資金投入,蔚來汽車一度向著李斌要想的方向在發展。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接連發生在蔚來汽車身上的一系列事件,或許會讓他感到沮喪。
在產品銷量持續飄紅的時候,李斌曾對外公開表示,蔚來汽車要堅持不降價的第一原則,否則,對老車主不公平。在競爭對手特斯拉頻繁調價,讓老車主寒心之時,李斌的話,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外界對蔚來汽車的品牌好感,并最終轉化為銷量。
可是,今年春節后上班沒幾天,就傳來了蔚來汽車大降價的消息。對老款ES8、ES6和EC6等車型,在日常的置換、金融、科技配置包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另有萬元以上現金優惠。有媒體經過測算,疊加全部優惠和補貼之后,蔚來汽車的最高優惠可達十萬元。
盡管,蔚來其后澄清優惠政策只針對部分展車和庫存車,不存在全線降價和“最高優惠十萬”。可是,降價的口子一旦打開,李斌那句“暖心的話”就不再有說服力。
上月,蔚來的一輛試駕車,在上海的鬧市區沖上人行道,造成了一對母子一死一傷的慘劇。一時間,又讓外界對車輛的安全性產生了擔憂。好在,后來證實,事故并非車輛本身的問題,而是試駕女顧客操作不當所致。
上周曝出的“丑聞”,則暴露出了蔚來汽車內部管理存在問題。該事件與產品本身無關,卻極大傷害了品牌在公眾中的美譽度。
事后,蔚來汽車第一時間發布情況說明,承認了惡性事件本身的存在。至于受害女員工,是否因此在公司內部受到不公正待遇,蔚來方面稱,已第一時間成立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全面調查。
這位女員工的確變成了于蔚來危險的人,但罪魁禍首,是蔚來自己。
虧出新高度
現在的李斌,實在不能再被那些與經營無直接關系的事情分心,他身上背著更重要的任務。
已經過去的2022年,蔚來汽車雖然在交付數量和營收規模上,都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增速與過去幾年相比,已明顯下滑,而且,增長的代價極為慘重。
3月初,公司披露了2022年Q4及全年財務報告。第四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0.64億元,同比增長62.2%,但與市場預期的171億元,仍相差了10億元。
2022年度,公司錄得收入總額492.6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6.3%。全年凈虧損額達144.37億元,比上年同期的-40.17億元,擴大了兩倍有余,創下了公司成立以來的虧損新紀錄。這一年,公司累計交付12.25萬輛,意味著每賣出去一輛車,平均要虧超過10萬元。
蔚來上一次虧損過百億是在2019年,不過,在隨后的兩年,虧損大幅收窄。外界本以為,它正在踱步走出重癥監護室。未曾想,2022年,又被推進了ICU。
2016年-2022年,蔚來汽車累計虧損總額已達522.94億元。
蔚來汽車虧損擴大的直接原因,是盈利能力的下滑。2022年,公司綜合毛利率為10.4%,同比下滑8.4個百分點。特別是第四季度,毛利率更是低至3.9%,同比、環比降幅均超過10個百分點。對于這一顯著變化,公司解釋稱,主要是受“866車型”相關的存貨撥備、生產設施加速折舊等因素影響。
截至2022年末,蔚來汽車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短期投資及長期定期存款455億元,雖然沒有理想汽車的584億元那么豪橫,但短期內,也基本不用為錢發愁。
日子不好過
在前不久的財報電話會上,李斌給自己打了一針雞血:2023年的銷售目標,是在2022年的基礎上翻倍。也就是說,蔚來汽車新的一年要至少完成24萬輛的交付量。
這一目標要想最終實現,可能并不太容易。
歷經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后,新能源汽車行業已整體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期。滲透率將進一步加強,但增速將大幅放緩。
新能源補貼的退坡,汽油的價格從高峰總體回落,都會對用戶選購汽車造成一定影響。
乘聯會專家組對2023年的汽車市場作出了預測,預計全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850萬輛,與2022年的567.4萬輛相比,增長約50%。
也就是說,蔚來汽車要想實現新一年的目標,就需要有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表現。
事實上,公司今年的開局并不算好。1-2月,累計交付2.07萬輛,同比增幅剛剛超過30%,與年度目標相比,還有較遠的距離。
對于3月,蔚來汽車也沒有太好的預期。畢竟,財務指引給出的Q1交付量指引也只有3.1萬輛-3.3萬輛。
李斌在財報電話會上也承認,“今年一季度,我們的壓力的確比較大。”外部政策的變化,以及內部866車型換代形成的產品真空期,都會對公司的整體銷量帶來直接影響。
更大的壓力,來自外部競爭的不確定性。
特斯拉在去年底的那波降價,正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逐步蔓延,多個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直接或變相跟進。特斯拉有降價的空間和底氣,其他玩家,都沒有。
另一邊,去年至今,大型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力明顯增強,逐步將造車新勢力擠出了各自的舒適區。
今年1-2月,比亞迪依舊一騎絕塵,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34.50萬輛,在高基數的基礎上,仍實現了超過90%的增幅。埃安的表現更加搶眼,2月買出超過3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超過250%。
長安、吉利等老牌車企,也在相繼發布新的新能源品牌,并加快新品推出力度。
面對外部嚴酷的競爭,李斌依舊不改公司在今年第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只是,他將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電池材料和芯片價格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