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12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由大會發言人王超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記者問:去年,中國全國人大公布了對外關系法草案,其中包括中國在必要時可以采取反制和限制措施。考慮到中國面臨的外部挑戰,包括涉及美國的挑戰,上述措施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意味著什么?中國外交是否會越來越具有攻擊性?
王超:一些國家出于私利,頻頻以不符合國際法的方式,濫用國內法的域外適用,對外國實體和個人進行肆意打壓。這種做法和這種霸凌行徑,被國際社會普遍批評為“長臂管轄”。中方一貫堅決反對這種做法。針對那些對華無理打壓遏制、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行徑,中國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等予以反制。
對外關系法作為涉外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有必要對反制和限制措施作出原則性規定。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容損害,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對于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為,侵犯中國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我們在法律中作出相關規定,予以堅決反制,是正當和必要的。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決心和意志是堅定不移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高度重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方面的法治建設,同樣高度重視擴大對外開放方面的法治建設。
中國始終恪守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
記者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合作成果,但也有個別國家質疑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引發了債務風險、中國對非洲的減債行動不力。請問,發言人有何評論?
王超:2013年,習近平主席著眼于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現在已經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一帶一路”的務實合作持續深化拓展,為各國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開展“一帶一路”合作,中國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也從不謀取任何政治私利。個別國家說中國在非洲制造“債務陷阱”,那我們可以看一看國際組織的統計數字是怎么說的。
根據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統計,中國不是非洲債務的最大債權方,多邊金融機構和商業債權人在非洲所持債權占到了非洲整體外債的近3/4,他們在非洲債務中才真正占據大頭。
中國始終致力于幫助非洲減緩債務壓力,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和個案債務處理,是二十國集團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大的國家。
在“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我們愿意與共建“一帶一路”伙伴一道,回顧成就、總結經驗、規劃未來,繼續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新發展。
中國全國人大愿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立法機構加強交流與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記者問:一段時間以來,中歐之間的分歧有所增加。如何看待歐方一些人士提出的“對華制度性競爭”,在美國因素、俄烏沖突等背景下,中方如何推進中歐關系?
王超:去年以來,中歐關系穩定發展。習近平主席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等歐洲領導人頻密互動,達成重要共識。雙方一致同意推動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反對“新冷戰”和陣營對抗,反對經濟“脫鉤”,都主張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致力于維護國際經貿規則和秩序,踐行多邊主義。
中歐歷史文化、發展水平、意識形態存在差異,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看法不同,這很正常,應該以建設性的態度保持溝通協商。中歐之間沒有根本的戰略分歧和沖突,有的是廣泛的共同利益和長期積累的合作基礎。
近年來,一些人渲染中歐是“制度性對手”,鼓噪“中國挑戰”“中國威脅”,從根本上講是出于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是為其自身私利服務的,這不符合中歐雙方的根本和長遠利益,也有悖于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和歷史潮流。
中方始終視歐洲為全面戰略伙伴,支持歐盟戰略自主,支持歐洲團結繁榮,支持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希望歐方同中方一道,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對話合作,擴大貿易和雙向投資,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