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周五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說,目前貨幣政策的一些主要變量的水平是比較合適的,實際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較合適的。但他暗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能還有一定的下調空間。
在回答有關是否會繼續降息降準的問題時,易綱表示,2022年,金融機構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利率平均是4.17%,較2018年下降了1.28個百分點,其中,普惠小微貸款利率從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這都是歷史比較低的水平。
至于存款準備金率,易綱指出,2018年以來央行累計降準14次,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近15%降到了不到8%。“(雖然)不像過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準的辦法來提供長期的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綜合考慮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使整個流動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他說。
上海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鄭嘉偉對界面新聞表示,總體看,今年降準空間較小,短期資金缺口可以直接公開市場操作,但為應對長期流動性缺口,降準仍存在可能性,時間點可能出現在下半年。
對于降息的問題,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是貨幣政策總的取向,但是具體的政策工具怎么使用,要綜合考慮,相機抉擇。
他指出,“綜合考慮,相機抉擇”主要考慮三個方面。首先是堅持以我為主,把國內的目標放在首位。“從目前來看,國內的經濟好轉是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我們將加強調研,根據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化和需要,統籌增長和物價,適時適度調整貨幣政策工具。”
其次是統籌短期和長期,強化跨周期調控和逆周期調節,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線,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
第三是統籌國際與國內,既立足國內,調控有度,又密切關注國際動態,加強預期管理,兼顧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對于“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易綱的解釋是,首要的就是保持幣值穩定,這既包括物價穩定,也包括匯率的基本穩定。
從物價來看,根據央行判斷,2023年我國通脹水平總體保持溫和是主基調,從短期看,通脹壓力總體是可控的,因為當前我國經濟處在恢復發展的過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從匯率來看,近五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三度破“7”又回到“7”以下,雙向波動,彈性增強,在全球各種貨幣中,人民幣是非常穩健的。
房地產也是發布會上的熱門話題,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回答有關“金融16條”政策落實情況時說,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前期出臺政策的作用空間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近一段時期,市場信心加快恢復,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性有所上升,房地產行業尤其是優質房地產企業的融資環境明顯改善。
他透露,去年9-12月份,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2300億,同比多增4200億。2022年第四季度,房地產企業境內發債1200億,同比增長22%。今年1月,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超過3700億,同比多增2200億;境內房地產債券發行400億,同比增長了23%。
潘功勝表示,央行將認真總結和吸取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會同相關金融部門抓好已出臺各項政策落實落地,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購并舉的住房市場發展,完善房地產金融基礎性制度和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此外,近年來央行創設了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保交樓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央行數據顯示,到2022年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總共有15項,余額近6.4萬億元,這些工具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投放貸款,促進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
劉國強表示,下一步,央行將持續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評估,做好分類管理,做到有進有退,對一些需要長期支持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比如普惠金融,結構性貨幣政策會給予較長期的、持續的支持,對一些階段性特征比較明顯的工具,要及時退出,當然退出的時候也要注重“緩退坡”,不要急轉彎。另外還有一些工具,也可以考慮和其他政策工具進行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