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鰲頭財經 寧曉敏 屠玲
消費電子寒冬之下,聯想集團(00992.HK)也未能獨善其身。
近期,聯想集團披露2022年第三財季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106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凈利潤”)30.45億元,同比雙雙出現下降。
這也是聯想集團自2020年二季度以來營收凈利首次雙降。
業績下滑的罪魁禍首是PC業務,2022年四季度,聯想集團電腦銷量下降逾28%,蘋果降幅僅在7%左右。
聯想集團大量推進非PC業務轉型布局,但目前難以挑起重擔。聯想集團CEO楊元慶說,盡管挑戰重重,公司凈利潤率翻倍的目標仍然不變。
二級市場上,近兩年,聯想集團的市值從1225億元縮水至739億元上下,蒸發了486億元。
依賴PC業務凈利降30%
消費電子寒冬,聯想集團也未能承受住壓力。
2月17日,聯想控股附屬公司聯想集團發布2022/23財年第三財季(10-12月)業績公告,公司營業收入約為1068億元、凈利潤為30.45億元,分別下降23.81%、31.65%,單季營業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超過20%,是聯想集團2009年二季度以來的首次。凈利潤則是結束了2020年二季度以來連續10個季度增長,轉為負增長。
聯想集團的主要業務分為三大板塊,即智能設備業務(ID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ISG)、方案服務業務(SSG)。其中,IDG業務是聯想集團的支柱業務,包括個人計算機、平板計算機、智能手機及其他智能設備等。
第三財季,聯想集團IDG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97.25億美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約為71%,對比上年同期的84%及上一季度的76%均有所收窄,同比下降34%。對應的營業利潤約為58.47億元,同比下降37%。
對于經營數據下滑,聯想集團表示,主要受到個人電腦(PC)需求減弱以及匯率上升的影響,其中,貨幣兌換產生了6%的負面影響。
一直以來,PC業務是聯想集團收入的主要貢獻者。去年四季度,盡管聯想集團的電腦(含臺式、筆記本)出貨量仍然位居全球第一,但依然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貨量為6540萬臺,同比減少29%,全年出貨量為2.85億臺,同比減少16%。其中,聯想集團以1547萬臺,同比減少28.9%,市占率為23.6%,與上一年基本持平,仍位居行業第一。
但從下滑幅度看,蘋果同比下降幅度為7.5%,幅度最小。戴爾下降幅度為37.20%,惠普、華碩等下滑幅度均超過20%。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仍難以回暖。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市場的能源和基礎商品成本不斷上漲,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消費者更新電腦等設備意愿降低。此外,利率上升、企業裁員等因素影響,在商業領域,公共和私營部門的預算也將減少,換新的需求也將下降。
聯想集團方面亦表示,上半年,PC業務依然存在去庫存壓力。
非PC業務難扛大旗
消費電子行業低迷,PC市場表現不佳,聯想集團似乎早有預判,并做了積極部署。但從目前經營業績數據看,非PC業務仍然難以扛起大旗。
2021年,聯想集團調整組織架構,試圖探索PC業務以外的增長引擎,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2022年第三財季,聯想集團的ISG和SSG業務收入分別為196.73億元和126.3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7%、23%,二者收入合計占比約29%。但是,ISG利潤微薄,運營利潤約為2.98億元,運營利潤率僅為1.5%。SSG業務運營利潤較高,達到20.2%,營業利潤為25.45億元,同比增長11.4%。
三大業務中,IDG業務在聯想集團的營業收入占比中舉足輕重,一旦其有“風吹草動”,對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均會產生較大影響。ISG業務規模小、利潤率低,唯一的亮點是SSG業務利潤率較高。
聯想集團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市場,由于宏觀逆風、渠道存貨減少及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公司在多個區域經營受挫。在美洲、亞太區(不包括中國),其銷售收入同比分別下跌18%、22%-23%。在歐洲/中東/非洲市場的收入同比下降了35%。
楊元慶表示,聯想集團多元化增長引擎正在發力,運營韌性持續創造價值,良好的財務流動性確保企業的穩定健康,盡管挑戰重重,凈利潤率翻番的中期目標仍然是聯想集團的承諾。
2021年8月,楊元慶在業績說明會上提出,聯想集團凈利潤率將力爭在三年內實現翻番。
不過,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
2022年第三財季,聯想集團銷售毛利率為17.11%,較上年同期的16.67%上升0.44個百分點。凈利率為3.14%,較上年同期的3.39%下降0.25個百分點。前三個季度,公司的綜合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16.95%、3.19%,同比上升0.23個百分點、0.05個百分點。
顯然,聯想集團的凈利率翻倍,并非易事。
當然,要想達標也容易,壓縮開支、減少費用等,就可以提升凈利潤率。2022年第三財季,公司經營費用為127.92億美元,同比減少23%。其中,雇員福利成本減少約20億美元,主要由于績效獎金和銷售傭金的減少。廣告及宣傳費用減少6.33億美元。如果公司刻意壓減費用,就可增厚利潤、提高凈利潤率。
但這會犧牲聯想集團的長期利益。
研發費率3.34%仍然偏低
企業追求凈利潤率并不錯,但如果過度追求凈利潤率,就有問題了。聯想集團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相對偏低,一直備受詬病。
2021年9月底,聯想集團向上交所遞交IPO申請,擬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最終,公司IPO終止。
彼時,聯想集團為市場所質疑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高管薪酬,楊元慶的年薪高達1.68億元。另一個就是研發投入偏低。
事后,楊元慶公開回應,聯想集團年度研發投入超過百億,并非不滿足上市要求。
2018/19財年、2019/20財年、2020/21財年,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02億元、115億元、12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2.98%、3.27%、2.92%。
對此,市場普遍認為偏低。原因是,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占比不僅低于小米集團,與華為更是沒法比。2014年至2020年,華為年度研發投入占比在14%左右,近些年的研發投入均超過千億。
正是因為研發投入相對偏低,聯想電腦打上了“貿工技”烙印,“拼裝”的質疑之聲一直沒有停歇。
“貿工技”戰略,讓聯想集團很快戰略了市場,業績和利潤十分可觀,弊端是缺乏像蘋果那樣的科技基因。
近年來,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增長。2020財年、2021財年,公司計入利潤表的財務費用分別為94.64億元、95.54億元,2022財年為131.63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為114.62億元,同比增長20.03%。同期營業收入下降10.19%。盡管如此,公司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仍然只有3.34%,仍然偏低。
聯想集團要想成為全球PC業務的真正霸主,恐怕還得奉行長期主義,在研發方面下大力氣。即便是在非PC領域,也需要真正的科技創新開路。
基于此,聯想集團需要警惕,為了追求凈利率,而在真正的科技創新方面“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