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近期調研發現,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19年兩辦印發的‘教師減負20條’并沒有得到全面的貫徹執行,相當多的中小學教師反映負擔有進一步加重趨勢。”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在遞交的提案中稱,導致中小學教師負擔加重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大中型城市中小學編制不足、人手緊張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現行中小學人事編制標準是基于2001年的國家標準,2009年和2014年的小調整主要是面向鄉鎮縣城,2019年的調整也是內部結構性微調,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編制標準落后于實際發展的狀況,大中型城市中小學教師編制短缺成為相當普遍的問題。
第二,近年隨著德育、美育、勞動教育、體育等教育要求的提高和“五項管理”、“雙減”等新任務的提出,多數中小學都出現了人不夠用、在崗教師應接不暇的狀況,許多教師特別班主任長期處于滿負荷、超負荷狀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輕教師壓力越來越大。
第三,新任務不斷提出。如最近出臺的某項規定,要求中小學班主任每學年至少家訪一次。這意味著在北京等大城市中,班主任要占用15至20天的公休日假期來完成上述要求。
“各種新要求單獨看都是合理的正當的,但疊加之后的壓力令一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不堪重負。”劉林對界面教育表示。
對此,他建議根據現階段中小學教育發展實際和未來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學編制國家標準,地方根據核定后的標準,統籌本地事業單位編制指標,并運用員額制、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滿足中小學用人需求,解決大中型城市中小學人手不足問題。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強化中小學教師工作量與崗位任務統籌協調機制,不僅要把住社會事務進校園的“入口關”,教育系統內部也要對布置給中小學的任務、事項再協調再優化,防止疊加效應。
加強中小學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培訓,提高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能力,提升智慧教育知識素養,以科技賦能教育,為中小學教師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