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產業家 斗斗
編輯|皮爺
“不賣!”
1997年,廣州電信局數據分局對丁磊開出合作條件:買下其自主研發的網易電子郵箱系統電信局來做。彼時,網易郵箱對標的Hotmail正在美國爆火,未來的變現十分可觀。面對這樣的條件,丁磊果斷拒絕。
經歷兩個月談判后,丁磊妥協了?!熬W易的發展需要資金注入,不得不為之?!?/p>
這場交易促成了網易第一個“不情愿”的TOB業務。但當時他并未意識到其已成為一眾互聯網廠商里面,最早入局TOB的,而是轉頭扎進了新聞門戶網站。
正如丁磊所愿,后來的網易躋身中國三大門戶網站之一,與新浪、搜狐并駕齊驅,成為了Web1.0門戶時代的象征。
但時代總是會變,互聯網風云變幻莫測,轉折發生在2015年。人口紅利消失,互聯網廠商開始尋求其他增長之道,BAT大刀闊斧進軍TO B點醒了網易。
這一年,網易像互聯網廠商一樣,開始準備將自己內部能力外放,布局TOB。
但與其他互聯網廠商不同,網易TOB有著截然不同的路徑?!胺鹣怠薄奥薄靶⊥该鳌倍汲蔀榱怂臉撕?,常常給人一種“沒有名字”的感覺。
01 網易TO B,“沒有姓名”
作為互聯網第一梯隊的網易,在TOB戰場似乎并沒有那么游刃有余。
首先,在當前的云市場中,網易的步調慢了一大截。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報告顯示,截止2022年Q3,中國的云基礎設施市場由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組成的“四朵云”占據80%,穩居主導地位。并未出現網易的身影。
其次,在投資布局方面,截止發稿,騰訊在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涉及159起、阿里涉及115起、百度涉及55起。而網易僅有13起。
另外,在生態布局方面,布局TOB的幾年時間里,阿里、騰訊們依靠生態地位全面出擊,無差別拓展B端客戶,發展至今他們已經實現依仗著龐大的客戶群體完成變現。
以協同辦公領域為例,阿里釘釘截至目前已經2000多萬個企業和組織,進入了變現深水區。此外,企業微信也實現了與騰訊文檔、騰訊會議等內部產品的全面互通,生態探索也有跨越式的升級。
在其他對手紛紛押寶生態的大勢下,網易還停留在廣泛布局具體業務的階段。據官網顯示,網易協同辦公系統網易靈犀目前合作企業超100萬,對比之下,其在生態伙伴方面明顯難以形成突出優勢。
此外,更具體的方面是,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To B業務)已是收入第一支柱,連續六個季度占總收入比重超30%;阿里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阿里云Q3季度收入266億元,利潤同比增長166%。反觀網易,目前其財報并未透露過其TOB業務的具體情況,營收占比較小。
最后,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百度,其創始人都曾明確過TOB對于整個集團的戰略意義,并多次在媒體面前提到TOB,或多或少都與TOB有過一些“綁定”。然而,在網上搜索“丁磊TOB”這一詞條,卻沒有檢索到任何“綁定”痕跡。
總體而言,如果以2015年作為網易TOB的起點,那么發展至今八年已過,TOB浪潮并未卷起網易。在TOB領域,網易與BAT之間的實力懸殊較大。
02 “一條腿”走路背后
事實上,不同于BAT在TOB領域的全方位統籌布局,網易的TOB的布局基本都壓在了一個領域。
八年的時間里,阿里發布了釘釘1.0版本,深入企業辦公協作領域,社交之路轉向;整合產品技術和數據能力,推出“大中臺,小前臺”;阿里云升級為阿里云智能,To B的大底層全面加碼聚力。
百度布局Al,DuerOS語音開放平臺和阿波羅自動駕駛系統,都屬于To B領域。
騰訊則把三個戰斗力有所削弱的事業群整合為一個,又把To B業務單獨拿出來,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要做“產業互聯網的助手”。
而網易自2015年起,相繼推出網易智企、網易數帆、網易靈犀、網易伏羲四大TOB品牌,該四大品牌分別隸屬于不同的事業部。分別致力于企業服務、大數據業務、協同辦公、AI應用和研究。
雖然網易推出了四大TOB品牌,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將TOB的切入口幾乎全部集中在了網易智企。
在網易智企的品牌下,網易首先基于自身的技術和產品的積累,推出「網易云信」,以及「網易七魚」兩大產品。
在產品不斷打磨的過程中,網易智企調研了解到,企業當前需求最為緊迫的三項應 為:智能制造、精準營銷、直播帶貨。只有各個鏈條的數據打通,才能實現精準營銷。
因此,網易以產品為中心,隨之推出了從智能客服到獲客營銷再到用戶體驗管理的一站式增長服務平臺「網易云商」;隨后,網易又打造了智能高校的安全防護體系「網易云盾」。
但產品理念也在不停的變化。2021年,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出現,網易副總裁、網易智企總經理阮良表示,“在經營策略上,ToB會更講究Top-Down(自上而下)的設計,其客戶更喜歡接受一站式服務?!本W易需要跳出以某個產品為中心做服務,而是走向了以客戶為中心整合地去做服務的第三階段。
于是,網易智企發布了“網易云信-網易易盾一站式安全通信方案——“安全通”,實現了網易云信、網易易盾兩個業務核心能力的融合。
至此,形成了「網易云信+網易云商+網易易盾」,即「技術+商業+安全」的發展格局,網易稱之為“一站式企業服務”。
然而,即使網易后來推出來諸多產品和服務,但目前來看,在網易智企產品線中,智能客服SaaS網易七魚仍是所有產品中唯一聲量較大的,與騰訊起點、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并列為智能客服綜合解決方案服務頭部廠商。反觀網易云信、網易易盾所在領域,鮮有其身影。
可以說,作為中堅力量的網易七魚,肩負起了網易TOB的重任。但“一條腿”走路的網易TOB走得并不快,甚至與前面的企業越來越遠。
究其原因,逐漸穩定的市場格局和網易不清晰且分散的業務架構有著極大關系。
03 擠壓的市場,交叉的產品線
近幾年,BAT以足夠大額體量和生態,逐漸瓜分了國內云計算、協同辦公等TOB領域。
2015年,網易相繼推出了網易智企、網易數帆、網易靈犀、網易伏羲四大TOB品牌。然而,對標其他互聯網TOB廠商,網易的TOB產品主要在SaaS、PaaS層,沒有過多涉及IaaS層的產品,使得其在基礎設施方面有所欠缺。加之網易自身的優勢在文娛領域,對其他行業的場景化落地能力有所欠缺。
諸多因素作用之下,導致其大數據產品網易數帆在互聯網TOB戰場中沒有較大的競爭力。
而網易靈犀作為一個協同辦公平臺,對標的是釘釘、企業微信、飛書這類產品,但其主要是以企業郵箱為中心。具體通過整合客戶管理、日歷、網盤、在線文檔、即時通訊等功能于一體,而當下的協同辦公系統不僅僅要解決企業在線辦公等常見需求,還涉及企業的各個環節的打通。
例如在釘釘的“云釘一體”戰略下,其可以滿足企業在營銷、業務、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的運營需求。
且協辦公領域大廠入局者甚多,且較早,市場競爭格局已經逐漸穩固。網易想要超車,較為困難。
再有就是致力于AI研究與應用的網易伏羲。深耕于游戲、文娛、教育行業的網易,有諸多AI應用場景,所以網易在AI技術應用領域有很大的優勢。
但從整個AI領域的技術落地情況來看,目前大部分AI應用都處于“秀肌肉”階段,很難打造出差異化競爭。因此,誰的場景應用更廣泛,或將更易獲得客戶青睞。對于BAT而言,其生態構建能力較強,應用場景更加廣泛,且有諸多落地產品,自動駕駛、AI機器人等。
所以網易在AI領域也較難突圍。
總體來看,網易數帆、網易靈犀、網易伏羲這個三大品牌,短期內無法實現高增長,在市場中占領一席之地。
作為三大門戶網站之一的網易,有著較大的用戶基數,游戲領域的數據安全服務,文娛領域的音視頻服務、以及用戶管理、增長運營都是其優勢。
且以網易的體量在這類細分領域可以更容易做出規模。因此隸屬于智慧企業事業部的網易智企,成為了網易TOB的主要突破口。其主要致力于企業客戶提供通信與視頻云服務,數字內容安全服務以及全鏈路商業增長服務。
但是,網易智企在梳理產品線時,一些遺留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2020年,網易開始整合產品,網易云信、網易七魚、企業郵箱推出了SCRM平臺「網易互客」和用戶調研及體驗管理平臺「網易定位」。繼而由網易七魚、網易互客、網易定位推出了從智能客服到獲客營銷再到用戶體驗管理的一站式增長服務平臺「網易云商」。
值得注意的是,網易智企先是通過圍繞產品,不斷完善、拉長服務鏈。后來根據以客戶需求,融合能力。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產品的功能是重合的,使得其TOB產品線整合的較為混亂。
其實,網易各大事業部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布局TOB之前,其鮮有服務決策流程長、需求復雜、定制化程度高的企業客戶的經驗,所以在網易智企融合產品時,難免出現了產品線重疊,業務不清晰的現象。
因此導致產品定位不明確,核心競爭力較弱,使得網易智企發展不及預期。
另外,網易所打造的“一站式”企業解決方案是其發展重點。但對于專于PaaS、SaaS的網易智企而言,隨著TOB業態逐漸內卷到IaaS層,其優勢將逐漸削弱。
網易想要再上一個臺階,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論”。
04 TO B「第二梯隊」的單點路徑
網易TOB想要趕上BAT,首先需要加強四大品牌的整體產品力、服務力,但就目前來看,在短時間內,較難實現。而網易七魚作為網易最先跑出來的TOB產品,口碑一直不錯,是網易TOB的代表性產品。
可見,對于網易而言,網易七魚的發展模式是走得通的,其特點在于專于細分垂直領域的賽道,做精做細,以小見大,逐漸打造出品牌聲量。在此模式下,網易或將打造出音視頻領域的“網易七魚”、游戲安全領域的“網易七魚”。
不容忽視是,網易七魚發展周期也比較長,耐心打磨產品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
目前,國內的TOB行業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國內有著大量像網易這樣TOC轉TOB的廠商。例如,美團、拼多多這類互聯網廠商,逐漸開始布局TOB,成為互聯網TOB領域的第二梯隊。
這類TOC廠商的共同點是,較BAT入局較晚,多專于SaaS、PaaS層,前有BAT,后有深耕行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專業廠商,很難打破當下的競爭格局。
就當下來看,這類廠商普遍發展較慢,在TOB的發展模式就是圍繞主業,打造自己的“小圈層”,這個圈子中大部分客戶是主業的合作客戶,在這個小圈層中廠商可以不斷地學習、迭代產品和服務。
這對于打造垂直細分賽道的產品有極大優勢?;ヂ摼WTOB第二梯隊的廠商或許可以逐漸依靠單一環節的產品服務逐漸在TOB市場增加曝光度。
不過,對于網易而言,其想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仍舊需要平衡四大TOB品牌的服務力。這也更需要IaaS層的支撐。目前,網易TOB繞開IaaS,進入門檻雖低,卻增加了對其他IaaS廠商的依賴。若想做大TOB業務,自建IaaS始終繞不過。
不過,也有一些動作是,網易的第一個自建的數據中心已經投產,這或許是其有意布局IaaS釋放的信號。
有時,加速前進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有時,起個大早不一定能趕上好集,對網易來說,TO B之路任重道遠。